王秀珍
黃芪為豆科黃芪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膜莢黃芪,以根入藥,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肌等功效,藥用以2~3年生為主。近年來,作為保健品的1年生黃芪深受消費者歡迎,種植效益高。
1.黃芪特性
黃芪為深根系植物,適宜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喜涼爽氣候,抗旱、耐寒、怕熱,怕積水澇洼。氣溫過高常抑制葉部生長,土壤過濕會引起根部腐爛。種子萌發不喜高溫。當地溫7-8℃時播種,土壤保持一定濕度,一般10-15天即可出苗,發芽適宜溫度為14-15℃。忌重茬。不宜與馬鈴薯、菊花、白術連作。
2.栽培技術
2.1選地
黃芪喜涼爽,耐旱、耐寒,怕熱、怕水澇,忌高溫。其主根向下垂直生長,宜選擇排水良好、向陽、土質深厚的地塊種植。
2.2種子處理
黃芪種皮堅硬,播種后不易發芽,所以在播種前應進行種子處理。先將種子浸于50℃的溫水中攪動,待水溫下降后浸泡24小時,然后澇出洗凈攤放在濕毛巾上,再蓋一塊濕布催芽,待裂嘴出芽后播種。也可以在種子中加入2倍的河沙進行搓揉,擦傷種皮,促使種子快速發芽。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14~15℃。
2.3播種
春播適期為4~5月份。用翻地起壟機播種,壟寬160厘米、高20厘米,壟間距20厘米,每壟播種9行,播深3厘米。每667平方米(1畝)用種1.5~2.0公斤,播后噴水,保持土壤濕潤。
2.4水肥管理
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底肥每667平方米施農家肥2000公斤、配方肥或復合肥25公斤。在間苗后的6~7月份,視植株生長情況適時適量進行追肥。播種后采用噴灌方式澆水,達到床面濕潤,確保齊苗。出苗后,根據降雨情況進行田間水分管理:天旱時應進行噴灌澆水;雨季田內積水時,應注意排水,防止黃芪爛根。
2.5間苗
當苗高5~7厘米時,應及時間苗、定苗,株距3~5厘米。當有缺苗斷條時,應結合定苗移植補栽。
3.病蟲害防治
采用農業、物理、生物、化學等綜合措施防控病蟲。應用殺蟲燈和性誘劑等誘殺技術、粘蟲色板等生態防控技術和應用生物源農藥控害技術,科學篩選應用化學安全控害技術,將病蟲危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之下。推行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措施。
3.1白粉病
3.1.1發病特點:病菌主要以閉囊殼隨病株殘體在土表越冬,或以菌絲體在根芽、殘莖上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產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生長季以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病菌對溫濕度適應范圍廣,濕度大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發和侵入,但空氣相對濕度低到25%時,也能萌發侵入為害。分生孢子主要靠氣流傳播。5月下旬開始發病,嚴重時9~10月發病率可達100%。田間管理不善,排水不良、植株過密、光照不足等有利于病害發生流行。
3.1.2防治方法:黃芪白粉病發生期較長,6~10月份防治黃芪白粉病為最佳時期。在發病初期噴50%托布津或50%多菌靈800~1000倍液,每10天一次,連續2~3次。中期及后期各噴藥1次,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噴霧,防治效果達90%以上。另外,可用甲托70%可濕性粉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防治。
3.2根腐病
3.2.1發病特點:植株發病初期,先由須根、支根變褐腐爛,逐漸向主根蔓延,最后導致全根腐爛。隨著根部腐爛程度的加劇,地上莖葉自下而上枯萎,最終全株枯死。發病原因常與地下線蟲子、根螨危害有關。另外,在土壤粘重,田間水分過多等情況下發病嚴重。
3.2.2防治方法:①實行輪作,輪作期3年以上。②播種前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及時防治地下害蟲和線蟲;③增施腐熟的有機肥,增強植株抗病力。④多雨季節及時排除田間積水。
3.3蚜蟲
3.3.1發病特點:蚜蟲是黃芪產區普遍發生的一種蟲害。主要危害黃芪莖葉,成群集聚于葉背、幼嫩莖稈上吸食莖葉汁液。嚴重者造成莖稈發黃,葉片卷縮,落花落莢,籽粒干癟,葉片早期脫落,以致整株干枯死亡。
3.3.2防治方法:用40%的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一遍凈 1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3.4豆莢螟
3.4.1發病特點:一般6月下旬至9月下旬發生。成蟲在黃芪嫩莢或花苞上產卵,孵化后幼蟲蛀人莢內咬食種子。老熟幼蟲子鉆出果莢外,人土結繭越冬。
3.4.2防治方法:在花期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或 40%氧化樂果800~1500倍液進行噴霧。隔7天1次,直至種子成熟為止。
4.采收
嚴格按照農藥、化肥施用后采收安全間隔期的規定要求采收。根據中藥材的質量、產量、用途和市場需求,綜合確定生長年限和采收季節,做到適期、適時采收。9月末至10月初采收并進行分級。
(作者單位:154200黑龍江省蘿北縣北藥開發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