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康玲
農業生產產業化經營是對多個小農業主體單位進行整合后產銷一體化結構,遵循市場經濟調控規律,對農業各產業鏈進行優化組合,來提升農業綜合產業效率。由于農業是民生產業,涉及的產業鏈環節和領域較多,面臨的市場風險因素也更趨復雜。比如小型農戶對資金需求往往是短期的,小額的、易得的、手續簡單的,以年或半年為生產周期;而對于產業鏈領導地位的龍頭企業,其資金需求往往是規模較大、可靠度較高、且符合合規手續的資金,依賴于生產情況而沒有固定的周期。因此,從價值鏈視角來探析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融資風險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當前農業產業化經營價值鏈中的融資風險
資金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基礎,融資鏈的復合性,以及對農業產業鏈各節點的融資風險也表現為多樣化。一是國家財政支農資金相對不足。盡管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來鼓勵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但由于產銷結構不完善,農業產業鏈中各環節面臨的資金需求更趨復雜,有限的資金投入顯得匱乏;一些資金持有者對農業存在片面認識,農產品價格波動大、農業風險高、農業附加值低等特點,也制約了其他資金持有者的進入。二是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從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現狀來看,普通存款、房貸為兩大領域,而民間資本因監管難度大而無法有效發展,加之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正規金融機構偏向于商業領域,雖然農業發展銀行根植于農業,但重點服務糧油及農副產品收購,對其他產業鏈節點重視不足,加劇了農村金融的畸變趨勢。三是農業保險發展滯后。針對農業生產中的風災、旱災、澇災、冰災等災害,農業保險亟待完善。事實上,農業保險體系不完善,險種少、保費高,加之農業保險宣傳不到位,對農業保險認知度、依賴度較低。四是融資主體與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必然需要從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以龍頭企業為首來形成相對完善而一體化的農業信息化網絡。然而,農戶作為基層生產者,其數量大,相對分散,生產方式、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使得金融機構對其融資需求關注不足。對于農業龍頭企業,由于規模化擴展忽視了自身會計核算的安全性,缺失可以抵押的固定資產,也無法提供詳細而齊全的信用記錄等資料,陷入無法對其信用評級的尷尬。
二、基于價值鏈來構建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融資路徑
(1)金融機構要完善風險防控體系,拓寬農業融資服務范圍
農業的發展需要資金的支撐,農業現代化建設必然需要從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拓寬多種渠道,深化與農業領域的合作。長期以來,金融機構在融資方面多側重于現代商業領域,忽視對農業各產業鏈的全面支持。當然,一些農業產業鏈中的企業,因缺乏對自我融資風險的有效規避,使得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陷入被動。金融機構要發揮自身的金融優勢,積極為農業產業鏈中的客戶提供全面而完善的融資風險防控措施,關注并支持農業產業鏈中各企業、各用戶的發展規劃與潛力。
(2)加強農業產業鏈融資主體的協同,提升融資效率
從農業產業化鏈融資主體來看,終端企業是轉化現金的關鍵,其經營狀況反映了農業產業化融資效率,因此應該成為金融機構關注的重要節點。同時,結合農產品市場流通實際,開展農產品市場調研,圍繞不同行業來梳理農業產業鏈的整體經營管理水平,并由此來明確金融信貸重點。再者,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融資渠道建設,政府也要發揮自身的促進作用,要逐步建立農業產業鏈與金融機構的對接渠道。比如政府通過與農業企業的對接,來拓寬農產品銷路,提供政策來促進農產品出口等等。另外,農業價值鏈中各企業之間對融資需求的差異性,也為金融機構拓寬多元化金融服務提供了條件。金融機構加大與農業價值鏈中各經營主體的協同,為提升整個農業價值鏈整體效益而做好金融支撐和服務工作。
(3)健全農業價值鏈融資服務體系,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考慮到農業價值鏈融資渠道的局限性,政府要從政策出臺上,加大農業領域的資金傾斜。比如鼓勵金融機構簡化農業資金信貸手續,增強農業信貸靈活性;關注社會資本參與農業價值鏈融資,以放寬社會資本限制,完善管控方案,提升社會資本在農業價值鏈中的融資效率;引導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的有序合作,規避資金使用風險。
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從農業生產專業化、農業企業規模化、經營管理一體化、信息化等方面,涵蓋農業產業鏈的方方面面。當前的農業價值鏈融資渠道還不完善,資金保障不足,政府要發揮自身的導向作用,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453600河南省輝縣市胡橋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