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棗棗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019-02
如何把握“言語”這一概念呢?在語言學看來,言語區別于語言,言語是運用語言的行為和結果,而語言是從言語中概括出來的各種語言要素的規則的總和。語文教學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關于語言的理論及語言運用的規則,而是為了讓個體的學生形成運用語文來表情達意的能力、態度與方法。之所以強調“言語”,是想突出語文課程的實踐性。這樣,學生從掌握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巧,理解“言語作品”(選文)的形式或內容中開始了精神之旅,在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的同時,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從言語實踐的操作層面來看,“語言的輸入與輸出”本質是一種思維訓練,語言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運用語言和發展思維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
一、分析——綜合
這種訓練自然可以著眼于全篇課文的學習進行。如教學《為人民服務》可以安排這樣的訓練步驟:
(1)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或觀看《張思德》影片。
(2)初讀課文,思考:毛澤東同志是在什么情況下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演講?他是如何強調這一黨和革命的根本宗旨?
(3)朗讀課文,說說課文圍繞“為人民服務”講了哪幾個方面的意思?
這是分析的階段,可以讓學生模擬演講,從三個方面說明怎樣“完全地、徹底地為人民服務”。
這樣的訓練也可以著眼于課文局部的理解進行。以《為人民服務》中這段話為例: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這段話共有幾句?每句說的是什么意思?句與句是怎樣連起來的?學生通過提取關鍵詞,理解到“歡迎批評——歡迎任何人的批評——接受任何人提出的正確的批評”由分析到綜合,學生很快就概括出這段圍繞“怎樣對待別人的批評”展開,體會出句子間層層遞進的關系。
二、比較——歸類
比較是對不同事物或者事物的特征加以對比,以確定其異同點;
比較歸類是思考分析問題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習語文進行言語實踐的重要途徑。
《鯨》和《松鼠》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中的兩篇說明文。但從說明角度、表達方法、語言風格上《鯨》和《松鼠》都有很大的不同。這兩篇課文分別是科學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的典范,在教學中尋找兩篇文章的異同。以下是學生的作業單:
從說明的角度來看,《鯨》側重于介紹鯨的形體特點和生活習性;《松鼠》側重于介紹松鼠的外貌、性格與行動;從表達方法來看,《鯨》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而《松鼠》主要是采用了比喻、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形象地說明事物;從語言風格來看,《鯨》的語言精煉平實,而《松鼠》生動傳神,極具文學色彩。
教學中引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語體風格去介紹一種動物,有些同學還別出心裁,借鑒作者的表達方法把《鯨》改寫成文藝性說明文或用科學性說明文的言語風格來寫《松鼠》。
三、抽象——概括
抽象,是從事物的許多特征中抽出其本質,而舍棄其非本質特征的過程;概括,是根據事物共同的和本質特征而把同類事物聯結起來。“走向”的橋梁是什么?自然是具體的形象。譬如,一位老師在教《一夜的工作》中,引導學生推敲這個句子: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這是一個看似很平常的句子,老師很精心地設計了他的教學:(1)你們推測一下,花生米的數量有沒有增加?(學生一番思索,說,從上文的“兩懷綠茶”推斷,花生米也應該是兩個人的,當然應在一個人的基礎上有所增加,“好像”說明并非是這樣。)(2)但兩個人的花生米仍是少到“數得清顆數”,以致作者懷疑花生米是否有增加,你體會到什么?(學生聯系上文總理工作的勞苦,說到生活的極其簡樸,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老師引導學生由具體事物抽象出“生活極其簡樸”的概念,對總理的愛戴也就有了更為真切的體會。
四、邏輯推理
推理,指人在頭腦中根據已有的判斷,經過分析與綜合的作用,引出新判斷的過程。譬如教學《晏子使楚》晏子的第三次比較類推:學生不僅能用自己的話把整個推理過程敘述清楚,還很自然地理解到:楚王對晏子的侮辱由“個人”到“國家”進而到“整個國家的人”,越來越尖刻;晏子的三次回擊由“個人”到“國家”到“社會制度”,越來越有力,充分體現了晏子的才智。
參考文獻:
[1]楊九俊.《語文教學藝術論》ISBN7-5343-2236-7江蘇教育出版社
[2]曹明海,陳秀春.《語文教育文化學》ISBN7-5328-4542-7山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