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凡
水利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農田水利設施薄弱,綜合保障能力不強。在全國、全省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應該搶抓機遇,乘勢而上,舉全市之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切實夯實加快發展基礎。農田水利設施薄弱是制約我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形成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的灌排體系,大幅度提高防洪減災能力。
一、 以思想為先導,深化農田水利建設認識 應該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從搶抓機遇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充分認識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緊抓好。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是著眼長遠的戰略舉措。水利不僅是農村、農業、農民的問題,也是城市現代發展的問題,還是現代工業建設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更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水利建設五年行動計劃,是立足農業大市基本市情的重大決策,也是對基本水情和長期治水經驗的提煉總結,對促進經濟長期平穩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是保障糧食安全底線的基礎。農業“靠天吃飯”的特征非常明顯。目前大部分耕地缺乏基本灌溉條件,灌區普遍存在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不佳等問題,面臨耕地減少的嚴峻形勢。加之近年來氣候異常,連續發生的嚴重干旱對糧食穩定增產帶來很大影響。堅守糧食安全底線,必須打牢保障糧食生產的水利基礎。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有利于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綜合能力。受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近年水情更趨復雜,洪澇、干旱、冰雹、局部暴雨等災害呈多發重發趨勢,旱澇交替和旱澇急轉不時發生,給群眾生命財產和全市生態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只有進一步提高水利支撐保障能力,才能增強應對旱澇災害的預見性和主動性,把自然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體舉措。水利與民生息息相關,治水興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是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需要。
二、用改革的辦法,優化農田水利建管體制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村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作為基礎設施的農田水利建設,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應隨之變化。在新的形勢下,應該解放思想,在農田水利建管體制機制上大膽創新。創新“政府主導、企業和農戶參與”的建設機制。搞好農田水利建設,關鍵要調動基層政府、社會力量和農民群眾各方的積極性。要加快農田水利設施產權改革與運行管護機制創新試點,明確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進一步調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群眾建設、經營小型水利工程設施的積極性。要鼓勵和吸引企業參與農田水利建設,走市場化、專業化、規范化的路子。要積極推行農民用水協會方式,讓農民直接參與用水管理和工程維修養護,促進灌區良性運行。要更多運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帶動等方式,引導和鼓勵農民投工、投勞、投資,形成“水利為群眾、群眾辦水利”的良好局面。創新“財政為主、主體多元”的投資機制。市縣兩級政府要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公共財政投入重點。要嚴格落實從土地出讓收入中提取2.5%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等政策,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通過財政以獎代補、獎補結合以及優惠貸款、財政貼息等方式,引導、帶動社會資金加大對農田水利的投入。要進一步向民間資本開放水利建設領域和范圍,推進經營性水利項目進行市場融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力爭水利建設投入規模在短期內就有大的突破。創新“科學規劃、共同實施”的整合機制。要高起點、高質量制訂農田水利規劃,按照“統一規劃、統籌項目、各投其資、各負其責、各計其功、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原則,整合水利、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煙田基礎工程等項目資金,集中用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做到連片治理、整體推進,有效發揮各類資金最大效益。創新“產權明晰、權責一致”的管護機制。針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國家管不到、集體管不好、農民管不了”的問題,應遵循“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嚴格界定各類小型水利設施的產權,落實管護責任主體,由重建輕管向建管并重轉變。要探索采取“民建、民管、民有、民營”的模式,逐步把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培育成為用水和管水主體,賦予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灌溉工程自主管理職權,建立群管為主、專管為輔、專群結合的新型農田水利服務體系。
三、用得力的舉措,強化農田水利建設保障 強化領導,形成合力。要把推動水利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各縣市區政府要建立“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加大力度,強力推進。市縣兩級發改、國土、財政等部門和社會各方面,都要全力支持水利建設,形成治水興水的強大合力。抓住重點,保證質量。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農田水利建設的重點是大型水利建設、病險水庫整治、安全飲水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和“最后一公里”問題等。今冬明春要投入資金15億元,建設各類水利工程1.4萬處。在科學組織施工、加快建設進度的基礎上,要加強在建水利工程管理,嚴格執行工程質量領導責任制,堅決杜絕“豆腐渣工程”,切實保證工程質量。 廣泛宣傳,營造氛圍。新聞媒體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宣傳水利建設的重大意義和相關政策,提高廣大群眾水患意識、節水意識、水資源保護意識。要注重示范帶動,加大正面典型的宣傳力度,引導全社會力量理解、支持和參與水利建設,為水利改革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對于有關國家研發機構而言是很受重視的,在面臨著農業缺水問題上,國家水利工程局是需要獻計獻策的。 通知指出,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要以農業“兩區”建設為重點,以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和高效節水灌溉為核心,整體規劃、規模推進,洪澇旱漬綜合治理,提高農田水利現代化水平。按照旱澇保收農田水利要求,“十二五”期間全面提升農業“兩區”水利配套設施,灌溉水源、灌排泵閘、田間溝渠等統一規劃、系統建設,完成渠道改造3200公里,全市新增旱澇保收面積40萬畝,擴大灌溉面積36萬畝。同時,全面加快山塘整治和小流域治理,完成萬方以上的屋頂病險山塘整治459座,綜合整治堤防300公里。 通知強調,要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以北部都市農業區和南部生態農業區、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中集中連片的種植區為重點,新增噴微灌設施面積25萬畝,逐步推廣低壓管道灌溉技術,新增受益面積10萬畝。
通知要求,推進區域農田水利示范建設,繼續抓好余姚、象山中央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突出區域系統建設,示范推動高效節水建設。根據鎮鄉農田水利規劃,以區域灌排水系建設為主,建成一批區域性農田水利示范鎮,推動農田水利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轉變、由單向突破向整體推進轉變。同時,加強現代科技在農田水利的利用,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加快完善農田水利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建成一批現代農業水利示范區。
綜上所述介紹就是國家有關研發機構應該如何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的實施,做到能夠確保農業不缺水,良好的發展。
(作者單位:475400河南省太康縣高朗鄉水利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