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蕊
【摘要】本文分析了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的弊端,研究了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特點,提出了一種基于探究性學習方式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新的閱讀教學模式重在引導學生閱讀和品析文章。
【關鍵詞】中學語文 探究性學習方式 閱讀教學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2017-JSJYZD-035)。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088-01
引言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已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傳統的閱讀教學只會使學生感到辛苦與枯燥,缺乏對閱讀學習的興趣。因此現代化的教學模式應該積極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需要,在了解學生現有學習情況、知識結構與認知能力的前提下采取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一、探究性學習方式
我國在新一輪實施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規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1]。《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方式”,便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方式。在新的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便有一條是——“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我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便有意探索探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并初步品嘗到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所帶來的成果。課堂中教師不但要以準確“簡潔”優美的語句去感染學生,還應注重情境創設,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性靈“放飛夢想”迸發智慧的芳草地[2]。因此,將探究性學習方式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和引導學生有所創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二、探究性學習方式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
新教學模式強調兩個字“讀”和“探”,讀是基礎,“以讀為本”作為中國幾千年來母語教學傳統中積淀下來的精髓,一直備受重視和推崇?!耙寣W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边@應是讀的最高境界,這應是我們教師課堂價值的理想追求之一。
1.初讀探文意
初讀探文意是指學生讀文本,初步理解文章表達的意思,掌握字詞。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朗讀中,與字詞“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讀通理順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簡單說說課文大意。朗讀后還要有評價,有學生自評,讓學生在讀課文后,說說自己的優缺點;有學生互評,同學之間互相評一評會有一種親切感,也能夠促進他們互比;最后還有教師的評價。在進行評價前,教師應在方法上做一定的指導。
2.再讀探結構
再讀探結構是指學生再讀文章,理解所用哪些材料,材料怎樣布局,理清文章思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教師通過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啟發誘導學生通過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同時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達、質疑、探究、討論的機會,通過多種解難釋疑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探究性學習與傳統的學習方式不同,它更多地關注于學生的主動性,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力圖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因此,相對于傳統的學習方式來說,探究性學習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3.細讀品妙處
細讀品妙處即賞析文章的精彩之處。細讀是區別與泛讀而言的概念,指深入細致地研讀。一個人要積累知識,就必須讀書。對重要段落,要認真讀、反復讀,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鉆研,對重要的語句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還要做到透徹理解,細讀就是精讀。曾有一段時期的語文教學趨向認為推敲詞語、咀嚼語句就是肢解文章,這樣的教法不可取。但是,我們試著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一下:詞語是文本的基本建構單位,尤其是一些關鍵詞,往往凝聚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表達意圖,我們的語文教學強調咬文嚼字、推敲詞語,目的就是為了能引導學生找到破解文意的鑰匙。
三、結論
閱讀是語文學習中一項重要的部分,閱讀能力的提高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語文成績。與傳統語文閱讀模式相比,新的閱讀模式使用了探究性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去讀文章、品文章,并能夠與教師進行互動。這樣便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高曉文,盛慧.教師的“言”和“行”如何支持自主探究性學習[J].教師教育研究,2014,26(4):81-86.
[2]盧謙.“后課改”時代母語教學的堅守、突破與超越[J].教學與管理,2017(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