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華
加強政府引導。一是做好規劃引導,把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落實在“十三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中;二是出臺具體扶持政策;三是農業、財政等相關部門緊密協作,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1、加速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升。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利用當地資源優勢,通過集中配置和生產經營上的聯合,實行統一生產、加工和銷售,引導農戶集中到一個基地和產業,在一定區域內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布局和規模生產,加速了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有力的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快速突破。2、推動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鞏固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圍繞本地優勢特色產業組建的,在經營過程,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市場信息,引導農民有組織的進入市場,使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社會服務體系,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3、促進了農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新型農業生產主體通過把農民組織起來參與市場競爭,有效降低了生產資料的投資成本,通過專門的市場聯絡人員,穩定的銷售渠道,引導和幫助農民有效規避風險,實現了勞動力、土地、資金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達到了提質提價增收、降風險減成本增收、增值返利增收的目的。4、實現了農村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新型農業生產主體通過租賃、入股等形式將土地、荒山、水面等資源集中起來,統一規劃,規模經營,實現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的轉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過土地流轉后,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投入到二、三產業,從而加速了農村勞動力轉移。5、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與服務主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深入調研,當前我縣新型農業生產經營與服務主體的發展和管理還面臨著不少瓶頸與難題,亟需我們去分析、去研究、去破解。
(一)土地、資金的約束,發展前景尚不明朗。大多數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在農業生產要素獲得方面仍然面臨著較強的約束,主要集中在資金和土地等方面。 土地方面,一是農民思想意識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土地流轉的規模。稅費改革之后,土地對于農民來說已無負擔,再加上這幾年國家支農惠農力度不斷加大,有許多人寧愿雇人扔幾把種子靠天吃飯也不愿意流轉給他人。二是承包期短,在所有的流轉的土地中,除“四荒”地拍賣年限較長外,村委組織的規模流轉可以達到10—15年,而農戶之間的流轉絕大部分均為一年,隨意性很大,這種情況容易產生短期行為,不利于土地流轉的長期穩定發展。三是工業化發展的不平衡和城鎮化建設的緩慢也制約著土地流轉的規模。只有工業化程度發達才有可能將勞動力轉移到其它產業上,才能形成土地流轉的基礎,在純農業鄉鎮僅可能發生極少數零散,短期的流轉,根本形不成規模,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全縣的土地流轉的規模和速度。四是農村社會化保障體系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土地流轉的規模。現在的農村,看病、養老、子女上學等很現實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而一般打工農民又很難得到穩定的收入,土地上微薄的收入仍然是他們的依靠,這也是他們不愿意放棄土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五是流轉程序的不規范,管理服務的不得力也在一定程度制約著土地的合理流轉。承包期為一年的流轉幾乎都是口頭協議,三年五年的流轉也是簽的一個很簡單的協議,并沒有把權利義務很明確地分清楚,這樣一來,一旦遇到事情就很容易產生糾紛而影響其他人的流轉。六是受生產規模的制約,絕大多數的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在融資籌資方面都存在著申請手續繁復、隱性交易費用高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發展前景受到很大制約。
(二)放活土地經營權。一是抓緊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完成40萬畝林地確權頒證;二是市、縣兩級政府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專項扶持資金,對新增規范流轉三年以上,面積100畝以上,按畝給予一次性獎勵;三是加快建設以縣為主體的土地流轉交易服務平臺,提供政策咨詢、信息傳達、鑒證等服務,夾江縣、井研縣、沐川縣三個省級改革試點縣先行與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聯網運行,年內完成;四是建立防范機制。實行100畝以上土地流轉分級備案制,建立健全資格審查、風險保證金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三)加大金融支持。一是金融機構要有針對性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廣井研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模式,加快夾江縣農村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步伐,創新農村貸款擔保抵押方式;二是加強融資擔保公司建設。抓住國家扶持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的機遇,做大做強市現代農業融資擔保公司,鼓勵各縣(市、區)積極發展國有或國資參股的融資擔保公司,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的擔保力度;三是引導產業基礎好、經營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試點。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多種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四)加大政策扶持。一是財政扶持。將每年300萬元的專合社專項資金提升為500萬元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項資金,通過貼息、補助、獎勵等形式,用于支持基地建設、技術改造、創建品牌等;二是用地支持。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生產、經營需要興建的生產管理用房、曬場等農業生產配套設施用地,在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按規模經營面積0.3%—0.5%給予用地指標,按農用地管理,不需辦理轉用審批手續;三是稅收優惠。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本社成員生產的農業產品,視同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業產品免征增值稅;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從農民專業合作社購進的免稅農業產品,可按13%抵扣增值稅進項稅;四是加大基礎性投入。加大落后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改善交通、水、電、氣等要素環境,簡化建設審批程序。在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機耕道修建、電力配套等項目安排上,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
(五)加快人才培養和引進。一是大力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結合十三五規劃,制定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專項規劃,探索建立職業農民資格認證辦法。同時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培養大批農村適用專業人才;二是加強從業人員培訓。著力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管理者、財會人員、基層輔導人員、營銷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三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創新政府補貼、社會保障、項目扶持等政策,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辦農業科研工程中心,鼓勵引進各類急需的農業專業人才;四是營造農村創新、創業良好環境。引導和鼓勵“農民企業家”“返鄉農民工”“創業大學生”等群體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六)加強規范化建設。進一步明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監管執法主體,加強指導和監督管理,真正將其培育成為“產權清晰、機制靈活、運行規范、管理民主”的市場主體。依法建立健全章程、財務會計、年度考核監督管理等各項規章制度。引導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態良性發展。
政策落實效率不高。近些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出臺了不少支農政策,對農業穩定發展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糧食補貼、良種補貼。目前是按當時交農業稅的耕地面積進行補貼,農民種不種糧食,都可以拿到補貼,補貼成了不少農民的“利潤”,沒能真正發揮補貼資金的最大效益。
(作者單位:475400河南省太康縣農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