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笛+包陸明+路秉翰



失地農民的出現,是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世界范圍內的一個普遍性規律。但與主動進城務工的農民不同,失地農民屬于被動卷入城市化進程的一個農民群體,由于其在心理上、物質上的準備不夠充分,他們在城市中的生存、就業、適應都將更為艱巨。為保證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幫助失地農民更快、更好的適應城市生活,都有必要加強對失地農民生存現狀的調查與研究。
一、雄安農村農民失地概況及影響
(一)雄安農村農民失地概況
雄安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是我國于2017年新設立的國家級新區,它涵蓋了雄縣、安新縣、容城縣這三個縣城及附近周邊區域。雄安目前總人口約126萬人,其中60.2%均為農村人口。由于雄安的未來發展,是定位于國家二級大城市,必然需要征用大量的農業用地用于城市建設、交通建設、工業建設,這也將導致當地失地農民數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越來越多。
(二)農民失地帶來的主要影響
1、正面影響
一是促進了雄安農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極大解決了城市化進程中土地資源不足和土地資料浪費的問題。二是促進了雄安當地農民的城市化,一方面通過征地拆遷與興建小區,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與居住條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動當地農民的職業轉化,使雄安當地占據主體的第一產業就業,逐漸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就業方向轉變,實現職業的非農化。
2、負面影響
一是容易影響到當地農村的和諧與穩定;二是部分農民的文化素質、勞動技能不高,在城市中無法順利就業,進而影響到其生活水平與生活滿意度。
二、失地農民的生存現狀調查現狀
本文選擇以雄安農村共150名失地農民作為調查對象,從失地農民的就業情況以及生活滿意度這兩個角度出發,調查與研究了當地失地農民的生存現狀。
(一)就業情況調查
1、總體就業情況調查
就業情況的調查,主要是調查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年齡階段對失地農民就業的影響。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150名失地農民中,已就業人數最多,有95人;其次為無業人數有39人;退休人數有7人,目前為學生未參加工作的人數有9。詳見下表1所示。
從上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雄安農村失地農民的就業狀態整體良好,無業人數只占26.0%,已就業、退休和學生人數則占據了74.0%。隨著當地農民對城市適應性的逐步增強,無業人數的比例還將進一步降低。
2、不同學歷層次失地農民的就業情況調查
主要選擇以就業和無業的134人進行調查統計,詳見下表2所示。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在就業農民中,初中及以上學歷占據了絕大多數比例;而在無業農民中,初中及以下學歷也占據了絕大多數比例。由此說明了,隨著學歷層次的越高,失地農民越容易就業,相反學歷層次越低,失地農民越不容易找到工作。隨著雄安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其教育水平必然也會同步提升,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雄安當地農民的學歷水平也將大幅度提升,失地農民的就業難問題將得到根本性解決。
(二)生活滿意度調查
生活滿意度是人們對生活狀況、生活質量的重要感受。通過對失地農民生活滿意度的調查,能進一步了解當地農民對雄安新區目前城市化進程中的安置補償工作,以及農民的居住條件、經濟狀況的滿意程度。筆者設計了生活滿意度調查表格,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詳細了解了雄安150名失地農民對當前生活狀況的滿意度,詳見下表3所示。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雄安失地農民對當前生活狀況有著較高的滿意度。其中,滿意和非常滿意的人數,占總人數的65.3%,而不滿意的人數只有13.3%。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雄安新區的安置補償工作,采用的是“以征租代替征收”的土地改革制度,即土地的占用由以前一次性付清征收補償金,改為每年向失地農民支付土地租金。
通過這種土地補償方式,不僅使農民每年都能源源不斷的獲得土地財產收入,徹底使農民擺脫了以后城市生活的后顧之憂,而且能有效遏制補償分配不清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以及當地農村集體占地賣地等方面的問題,有利于耕地資源的保護,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在調查中,不滿意的部分人群,主要是由于對雄安目前實施的土地改革制度不夠了解,相信通過隨著相關政策的持續性宣傳,失地農民的生活滿意度也必然將進一步提高。
本文主要對雄安農村失地農民的生存現狀進行了統計與調查。總體而言,雄安農村失地農民的生存現狀整體表現良好,不僅就業率較高,而且農民對目前的生活質量、生活狀況也有著較高的滿意度。其原因主要是當地政府認真總結了在以往失地農民安置工作與補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通過采用“以征租代替征收”這一創新性的土地改革制度,以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保證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這一有效的土地改革制度,建議在我國其它地區失地農民的安置工作與補償工作中大力推廣與應用。
(作者單位:050700河北石家莊地質大學華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