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芝
結合農業種植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農民專項技能培訓工作,不僅能夠為農業專業種植水平的提升帶來積極有效的助推力,更能進一步優化農村生產力轉移結構,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其勞動收入,為社會的安定發展提供基礎保障,這對于農村經濟結構的快速調整來說具有發展意義。為了對農民培訓情況進行深入了解,確保各項工作的開展都能與預期目標高度符合,就需要對地區的培訓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只有在對調研結果進行深入研究,才能獲得更為精準有效的發展路徑。
一、農民專項技術培訓調研的水稻機械化發展進程
通過對農民專項技術培訓工作進行調研可以發現,大部分農民對于水稻生產的機械化認知仍舊處于片面性階段,在現階段中,雖然國家也推行了相關優惠政策,并且各級政府也給予了該項工作以足夠的重視,帶動了地區水稻生產的機械化水平,農民對于該項工作的認識也上升到了新的發展階段,并且大部分的農戶也能在實際水稻生產中積極主動的應用機械,使得其應用范圍不斷拓展,但是與機械化程度高的地區相比較,其應用水平仍舊難以與之相較,并逐漸呈現出了一定的滯后性特點,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所影響。
1.機械整地現狀
從當前形勢來看,水稻生產的機械化水平難以提升,是因為在其本身存在相應限制性因素,雖然在部分地區能夠實現機械應用的全面覆蓋,通過運用機械開展整地生產的水平也趨于成熟,但是,由于受到農村農業生產力低下的不良影響,不僅大型機械配套設施不夠充足,農用機具配套不合理等問題更是頻繁發生,這就使得整體指標難以與達到實際需求。一般情況下,農村的整地機械以小型微耕機居多,當進入春耕旺季時,各個農戶就會應用自家的機械對負責區域的地塊進行整地,還有部分沒有機械的農戶會以租賃的形式租用農機,這種配套設施明顯不足的情況將會導致農業生產能效的不斷下降。
2.水稻機械育插秧狀況
部分地區的水稻機械化育插秧實驗基地進行的比較早。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推廣插秧機,由于當時農民對插秧機認識不足,且我們培訓單位對農民培訓不到位,致使推廣效果不明顯。主要原因:一是所選插秧機不適合本地作業;二是農民對機械育插秧的認識不高。在逐漸的摸索中,認真總結了缺點和不足,在大量試驗的基礎上,全鎮新引進適合當地地塊和耕種方式的播種機型,極大地發揮作物種植區域的優勢。目前,部分地區水稻機械化育插秧幾乎全部實現機械化,這主要是源于政府的惠民政策,農民購機補貼的增加,增加了農民的購機欲望,現在農民已經充分認識了插秧機的作用,并十分認可,自發購買插秧機的熱情空前提高。
3.水稻機械收獲狀況
水稻機械收獲推廣和使用,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目前,試驗田多使用的是久保田牌半喂入式水稻收獲機。這種半喂入聯合收割機是把切割臺切割下來的作物,僅穗頭部分進入脫粒滾筒脫粒的聯合收割機。這種機型保持了莖稈的完整性,減少了脫粒、清選的功率消耗,經濟效益較好,同時也使廣大機械收獲的農戶種地成本每畝降低80元左右,使農民朋友從中看到了發展先進農業機械是致富的一條路徑,被群眾逐漸接受和歡迎。通過幾年的探索和引進示范,逐步確定了半喂入式水稻收割機的主導推廣機型,加快了水稻收割機械化進程。
4.機械化育苗程度低
部分地區水稻種植中的育苗過程還是采用手工作業,育秧程序比較多。因為機插秧要求特別高,而整個水稻的種植環節,育秧是關鍵。這種軟盤育秧必須把握好四個環節:一是營養配備消毒過程;二是精耕細作準備育苗盤過程;三是選擇優良品種的過程;四是精良播種的過程。在這四個環節中,農民還是能接受手工操作,比較放心和安全。特別是這里的農戶大部分都是以小型的塑料大棚為育苗基地,不太適合于機械化作業。
5.水利設施建設滯后
機械化插秧要求淺水栽插、淺水灌溉,水的深度應保持在1~3cm之內。秧苗普遍分孽時,還需放水曬田,控制過多分孽,將每窩秧苗控制在12株之內。目前部分地區的水稻實驗基地主要采用漫灌方式,水深約為5~10cm,而多數村屯的進水渠道以及放水渠道不是很通暢,不能完全適應機械化插秧田間管理的農藝要求。
二、進一步強化農民專項技術培訓的調研水稻生產機械化的幾點建議
首先,組織農業機械化合作社。農業機械化合作社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導力量,農機專業合作社將農機經營者有效組織起來,開展社會化服務,加強農機擁有者和使用者的緊密聯結,擴大了農機作業服務規模,提高了機械利用率和農機經營效益,有效解決了農業機械大規模作業與農戶小規模生產的矛盾。并且,組織農村機械化合作社還有利于推動農機與農藝的結合,加快農業科技應用,提高農業生產集約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還有利于農機維修、技術培訓、生產組織和安全教育等工作。
其次,組織水稻種植大戶科技培訓。在培訓過程中,不僅對水稻種植知識、水稻病蟲害防治培訓,還要對水稻種植機械使用的培訓,讓農民更好地掌握機械的使用與維護,延長使用壽命,減少農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應對購機戶進行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做到購機前培訓,首次使用現場指導,一個季節用完后進行檢查調整,保證零配件及時供應。
第三,進一步完善種糧政策及補貼方式,要使各項補貼與種植責任田相掛鉤,確保各種補貼真正發放到種田農戶手中,起到降低農民種植成本,增加農民收入的效果;第四,實施良種工程,引進優良品種。注意引導農民因地制宜選用優質、高產、抗蟲害的優良品種;第五,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村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更新改造,增強農田抗洪抗旱能力,積極探索和研究減少水稻的受災以及受災后的補救措施,促進糧食增產。
(作者單位:158100黑龍江省雞西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