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富
一、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
1. 缺乏相應的流轉中介服務組織,以上存在的各種問題都與流轉中介組織的缺位有一定的關系。我國目前雖已確立相對完整的農地流轉體制,但是流轉服務體系卻很殘缺,多數地方根本無此種機構的設置。可以說這類中介服務組織的缺位,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地合法、有序、暢通的流轉,導致土地流轉成本的增加和土地流轉行為的無序,甚至引起土地權屬關系的混亂,從而嚴重限制了土地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我們認為,針對此種問題的完善途徑是逐步建立覆蓋全國的流轉中介服務體系。這些組織既可以作為行政機關的分支機構出現,也可以賦予其民間組織的性質,以更好的服務廣大農民。
2.流轉合同不規范,容易導致合同糾紛。從調查情況看,大戶土地流轉基本上都采取書面合同,對雙方的責、權、利進行了明確。但小戶流轉基本上是采用口頭協議,沒有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合同,流轉雙方在責、權、利關系上沒有明確規定,也無違約責任,更沒有考慮今后市場變化因素,特別是對保持地力沒有足夠重視,留下了許多的合同糾紛隱患。如調查發現,一些承包戶在土地經營過程中掠奪性生產,導致地力下降,復耕難度加大,經營效益下降,引起多起土地流轉糾紛。
3. 政策宣傳不到位,群眾思想認識有待提高
在土地流轉經營的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部分農民擔心土地流轉后失去生活的最低保障。由于大量農民進城后,多從事技術水平較低、勞動強度大、穩定性差、社會保障缺失的職業,很多農民擔心土地流轉后,如果失業,就將成為城市新貧民,無法維持最起碼的溫飽生活。因此,農民一般不愿意進行土地流轉。二是投資者對政策的穩定性持觀望態度,對土地的投資力度不大。三是業主對市場行情把握不準確,怕承包后出現產量越高、效益越低的現象。
二、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的建議
1.加大勞動力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化轉移,有利于緩解人地矛盾,增加農村居民收,改善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所以,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上,要加大力度。一是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組織化程度。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勞動力轉移工作力度,主動走出去開辟就業市場,建立勞務用工基地,與大型用工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構筑起農民工通向勞務市場的廣闊平臺。二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有計劃、有針對性、分批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在培訓專業上,以市場需求量大、易于就業的技能為重點,通過校校聯合、校企聯合、校鄉聯合等形式,面向農民開展訂單培訓,構建起良性發展的轉移培訓平臺。三是強化轉移服務。依托黑龍江勞動力轉移網、各種媒體、駐外機構、外埠基地、用工企業及中介組織,多渠道延伸觸角,廣泛收集勞務市場用工信息。同時,認真抓好維權服務,切實維護和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2.強化措施,提高對農村土地流轉的服務質量。一是整合力量,協調服務。整合村委會、國土、財政、司法、信訪等部門力量,建全土地流轉服務組織,開展“一條龍”式服務,為土地流轉提供有關法律政策宣傳、流轉信息、流轉咨詢,價格評估、合同簽訂指導、利益關系協調、糾紛調處等服務,逐步建立和完善流轉服務平臺,不斷健全流轉機制。在搞好流轉管理工作的基礎上,與服務保障結合起來,發展土地流轉社會化服務組織,探索土地流轉保障性服務。二是指導農村土地流轉規范有序。要把流轉經營能力作為一項硬指標,流轉的前提是依法自愿有償流轉的形式,可以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多種多樣,流轉的底線是不得改變土地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不得改變土地所有性質,主是在流轉中不能改變土地所有權屬性和權屬關系。不得改變土地用途就是土地流轉只能用于農業生產,不能用于非農開發和建設。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就是土地是否流轉和如何流轉,自主權在于農民,并確保農民的土地流轉和收益不受侵害。三是規范土地流轉行為。農村土地流轉應由當事人簽訂書面合同,受轉土地再次流轉的應由原承包農戶在流轉合同上簽字同意后依法備案,未經原承包農戶同意和備案,受轉方再流轉土地無效。應該由轉出農戶與受轉方直接協商土地流轉事宜,村基層組織作中介或者協調組織流轉的,應由轉出土地農戶出具委托書,流轉方式、價格、期限等事項須經原承包農戶同意,未經委托和同意,不得強行代替農戶轉出土地。農業部門要加強執法監督和流轉程序監管,防止損害集體利益和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流轉土地用途監管,堅決制止假借流轉之名非法買賣土地的行為。
3.加大投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在充分發揮好市場機制調節作用的同時,積極搞好宏觀指導和調控工作,制定財政幫扶、以獎代補、農業新項目推廣、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市場信息和流通服務等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并積極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不斷增加對主導產業培植和農產品基地建設的投入。各級各部門要在財政資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的貸款、服務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發展土地流轉的項目,提高土地流轉后的土地規模經營效益,確保如期實現“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規劃和目標。
(作者單位:154500黑龍江勃利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