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曉
宜陽縣生產條件優越,土地面積寬廣,農業基礎較好。是全國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縣、國家級煙葉標準化生產優秀示范區、河南省造林綠化模范縣,連續四年獲得河南省農建工作最高獎“紅旗渠精神杯”。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初步形成了糧食、煙葉、蔬菜、花生、小雜糧、畜牧養殖、土特產品等齊步發展農業產業化體系。
1.宜陽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截止2016年底,宜陽縣農業產業化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共32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4家);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31(國家級示范合作社2家,省級示范合作社的有3家)。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5家;各類休閑農業園區已達22家(市級都市生態園區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1個,市級農業產業集群2個。入選洛陽“百強農企”企業11家,洛陽“二十優”農產品2個。目前我縣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30家,加工產品達110余種;現有農產品注冊商標38個,地理標志產品1個,國家級蔬菜生產標準園1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6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8個,綠色食品3個,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企業2家,其中中國著名品牌1個、中國優質名牌產品1個、河南省著名商標4個。
2.宜陽縣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龍頭企業少,帶動能力不強 雖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總數有32家,但輻射范圍不寬,雖然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帶動能力明顯不夠,無法帶領更多的農民進入國內、省內大市場,無法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向縱深發展。
2.2知名品牌偏少,市場占有率不高 當今市場是知名品牌的市場,雖然宜陽縣已有幾個省級著名商標,但其面對的市場主要還是本地市場,國內市場占有率較低。
2.3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不強 大多數企業的生產設備落后、技術水平偏低,生產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傳統工藝和生產設備的限制,多層次開發的產品少,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鏈條短。如我縣金薯王、澗水、豐民、西嶺等多個紅薯種植加工合作社及企業,仍然使用原始的加工工藝,無法形成標準生產線作業,產品品質不能保持始終如一;產品仍然停留在粉條、紅薯淀粉等初加工產品,沒有經過深加工生產附加值較高的新產品,市場競爭力不高。
2.4企業融資困難,發展后勁不足 大多數企業是租借土地、廠房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沒有土地和房產,也沒有有效抵押物;部分企業雖有土地、廠房,但固定資產價值較低達不到所需貸款的抵押標準,致使企業無法繼續投資做大做強、開發創新。
3.農業產業化發展建議
3.1 強化財政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做大做強 一是按照省市慣例,凡獲得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的由省獎勵5萬元,市獎勵3萬元,獲得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等“三品一標”的,市獎勵5萬元。建議縣級政府也能夠給予1—2萬元獎勵。二是進一步加大整合支農資金力度,鼓勵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實行土地規模流轉、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采用財政補貼、財政貼息、以獎代補等多種形式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進行科技創新;同時,安排專項資金,針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求組織相關的專業技術培訓,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支持,推動農業科技進步。
3.2加大宣傳力度,培育名優品 一是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媒體及各種展會,采取專欄節目、新聞發布(電視直播)、專題報道、網上農展、展會促銷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推介品牌農產品和品牌企業,以省內外市場為重點,組織參加各類展銷會和網絡營銷,加大本轄區大品牌產品的宣傳力度。二是在全市營造“宣傳品牌、支持品牌、發展品牌、保護品牌、依靠品牌、促產增優、內銷外出、占領市場”的良好氛圍,以沿路沿街道路醒目位置廣告牌宣傳為切入點,制定優惠措施,支持農產品經銷主體,鼓勵和幫助企業開展品牌宣傳,提高品牌農產品的知名度。三是牢固樹立“品牌就是競爭力”的理念,統籌制定農產品品牌培育發展規劃,引導支持企業培育、創建和整合品牌,堅決防止品牌雜亂和無序競爭。同時,以創建名、精、特、優、新農產品品牌為戰略方向,培育以省級以上名牌產品、著名、馳名商標和農產品金獎為切入點,著力打造一批事關全市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關鍵品牌。
3.3搭建融資平臺,推動銀企對接。按照有關文件精神,搭建融資平臺,扶持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休閑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發展。參照成立互助基金會的模式,促使企業抱團發展、風險共擔,由互助基金為入會企業向銀行提供擔保,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作者單位: 471600 河南省宜陽縣農業經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