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慧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對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起到推動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及問題
1.組織機構不健全、經營制度不完善。一是《合作社章程》的建立和執行不規范。多數依照農業部示范章程建立,流于形式,合作社成員對章程內容不理解,有的合作社寫一套做一套。二是組織機構不健全。即使有也流于形式,沒有切實履行章程規定的職責,日常活動不正常,沒有按章程規定正常開展活動,有的成立之后一年連一次活動都沒有,合作社成立后基本處于松散狀態。有的合作社在決策權力有家長式作風,沒有體現決策民主,農戶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三是財務制度不健全。多數專業合作社未建立財務管理制度,甚至有的連基本帳目都沒有。
2.存在資金短缺與管理技術人才。農業是投入大,見效慢的產業。合作社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必然需要資金的支撐,除少量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扶持外,大部分靠合作社自身籌資。合作社貸款門檻高,額度小,造成合作社經營困難,發展步履艱難。且合作社牽頭人,大多是一些農村能人和專業戶,學歷不高,既沒有專業知識,又不懂管理。直接影響到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制約了合作社的發展。
3.缺乏帶頭創辦能人,合作社成員整體素質偏低。黑龍江省大部分農村地區缺乏領辦合作社的帶頭人,會經營管理、能開拓市場的復合型骨干人才缺少,農民普遍缺少合作意識。這主要是因為農村地區一些有文化、有一技之長的青壯年農民多數外出打工,留在家里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年齡偏大的農民。還有一些能力強的“能人”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夠了解,缺乏興趣和動力組建合作社,牽頭領辦的意愿不強。
4.合作社自身建設不規范。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部分合作社組織機構形同虛設,雖然在工商部門已登記注冊,每年也召開一次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會議、監事會會議,但理事會、監事會沒有真正起到組織、經營、管理、監督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民主管理不到位。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制定了章程但是內容千篇一律,只是流于形式,也不按章程規定辦事,理事會、監事會職責不清,社員權利義務不明,入社和退社手續不健全,部分合作社重大事務往往是理事長一人說了算,缺乏民主管理和正常監督。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的對策
1.提高認識,加強指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是主體,但并不意味農民專業合作社事業僅僅是農民的事情,各級黨委政府應關心、引導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要樹立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扶持農業、扶持農民的觀念,切實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做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載體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一項戰略措施來抓。要注重對合作社的指導和監管,樹立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扶持農民促進增收的思想觀念,改變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思想。改進管理方式,改善服務態度,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加強業務指導,開展技術培訓,提供政策咨詢,搜集市場信息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全力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2.完善運行機制。當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盡快建立和完善以下幾種機制。首先是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合作組織除了收購農民的農產品外,還要按照一定比例向農民返還一部分流通或加工環節的增值利潤,實行二次分配。有條件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當實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實行股金分紅,堅持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其次是民主管理機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制定章程、制度,規定合作組織的重大事項都要通過社員大會表決,實行一人一票制,民主決策,民主管理,避免農民受到損失。再是積累機制。有條件的合作組織要設立公積金、公益金、風險保障金,具體提留比例和社員分配方案,要通過社員大會決定。第四是監督、約束機制。專業合作組織要建立監事會,作為內部的監察和監督機關。要實行社務公開,財務公開,嚴防共有財產流失或浪費。
4. 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各級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信貸支持,在各種貼息貸款項目和小額貸款上向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傾斜,幫助其解決生產經營資金缺口,妥善解決農民生產資金貸款難的問題。同時,在組織領導、典型培植和推廣、考核獎懲等方面出新招、求實效、下工夫、努力形成推進合力,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又好又快發展,更好地發揮其在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152000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寶山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