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冬芳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調整種植業結構,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推動三次產業融合,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推動現代農業提檔升級,加快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如何加快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筆者進行了深入研究思考。
一、當前種植業結構調整存在的主要問題
1、結構調整不夠科學。雖然玉米調減力度很大,但比重偏高的矛盾仍未根本改變,大豆面積雖有恢復性增長,但比重仍然偏小,與市場需求不相稱,以中低端“大路貨”為主,應該主動適應市場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高要求的趨勢,加快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中高端需求。
2、農產品質量偏低。我省大宗農產品品質結構不合理,全省四大糧食作物優質專用品種種植面積只占總播種面積的60%。畜產品、水產品和其它農產品也是大路貨多,好新少、名優特少,綠色食品、特色農業雖然看好,但規模偏小,產品營銷和產業競爭力不強。
3、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涉農龍頭企業數量不多,規模不大,市場開拓能力和帶動能力弱。加工產品層次低、產品結構雷同,全省80%以上的小麥、水稻、玉米和大豆加工品都是初加工產品。
4、農業基礎設施較弱。農業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條件總體水平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比較滯后,特別是信息和技術服務還不能滿足廣大農民調整結構的需要。結構調整需要的大量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二、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建議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既有“量”的增減,又有“改”的要求,要統籌謀劃、有序推進。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構建與市場相協調、資源相匹配的農業生產結構,進一步把我省農業優勢調強、產業調大、布局調優、效益調高。
1.科學調整糧食作物結構。要按照“減玉米、穩水稻、增大豆雜糧、擴草蓿和果蔬,提升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要求,增加適銷有效供給,繼續適當調減北部四、五積溫區非優勢區玉米種植,能退的盡量退下來。指導種植玉米的農民,選擇活動積溫比當地有效積溫低200℃以上的審定品種,確保能夠安全成熟、降水提質增效。要著力在提升品質上下功夫,不進糧庫進市場。借助國家擴大耕地輪作試點,積極推行米豆麥輪作,擴大優質食用高蛋白大豆和強筋小麥種植面積,加快建立合理的輪作體系,促進農民可持續發展。
2.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畜牧業是中軸產業,上連種植業,下連加工業,帶動能力強,不僅能有效轉化利用糧食,還能創造更多稅收和就業崗位。抓住我國畜產品特別是高品質產品需求增長較快、供應相對不足的市場機遇,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突出“兩牛一豬”,按照“以養定種、種養結合、草畜配套”原則,擴大飼用玉米、青貯玉米和紫花苜蓿等優質飼草飼料種植,建設一批家庭牧場、養殖小區、畜牧基地,推進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真正把畜牧業打造成龍江振興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3.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經濟。要發揮我省良好的生態優勢,大力發展蔬菜、食用菌、鮮食玉米、馬鈴薯、中藥材、雜糧雜豆等特色作物,把龍江特色優質產品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特別是我省要把發展蔬菜和食用菌作為重點產業來抓,一方面,我省人均蔬菜消費量263公斤,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特別是冬春淡季蔬菜大量靠外地供給,省內消費空間還比較大;另一方面,7-10月份南方蔬菜處于青黃不接,而此時恰是我省蔬菜生產旺季,龍江蔬菜品質好、競爭力強,近幾年搶占京津冀、江浙滬等市場的優勢已經顯現。各地要利用好省里出臺的扶持政策,鼓勵引導農民合作社在找好市場銷售門路的基礎上,加快發展蔬菜產業。
4.積極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是解決農產品銷售難、提高農業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綠色、健康、優質、安全農產品需求日益增加。與其他省份相比,我省最大的優勢就是生態優勢。要發揮“黑土、凈土、凍土”的優越生態條件,順應綠色消費浪潮和消費結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有機食品,推動農業生產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加快黑龍江大糧倉向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轉型升級,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作者單位:151800黑龍江省巴彥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