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輝
玉米絲黑穗病。受害嚴重的植株,幼苗分蘗增多呈叢生形,植株明顯矮化,節間縮短,葉片顏色暗綠挺直。有的品種葉片上出現與葉脈平行的黃白色條斑,有的幼苗心葉緊緊卷在一起彎曲呈鞭狀。它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的外觀看似正常,但穗較正常穗會短一些,且基基部粗頂端尖。有時可見苞葉裂開后露出黑色的粉末,即變為黑褐色的孢子堆。黑龍江省是玉米絲黑穗病高發區,一般年份主栽品種發病率在2-5%,重發生年份在5-10%,個別地區抗病性差的品種可達50-70%。由于它主要為害的是果穗及花,所以一旦發病,往往會導致全株顆粒無收,是令種植戶特別頭疼的一種病。
防治方法:注意選用抗病品種。重病田實行2-3年的輪作。田間出現病瘤后,及時清理深埋,適時深耕以減少病源。化學防治:使百克或使百功1500倍,禾果利1000倍,納斯津1000倍或三唑酮800倍噴霧。
2.玉米大斑病。發病初期,葉片染病首先會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斑點,然后沿葉脈向兩端擴展,由小的病斑迅速擴展成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發病后期,病斑常縱裂。嚴重時病斑融合,葉片變黃枯死。潮濕時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層。下部葉片先發病。在單基因的抗病品種上表現為褪綠病斑,病斑較小,與葉脈平行,色澤黃綠或淡褐色,周圍暗褐色。有些表現為壞死斑。黑龍江省是玉米大斑病重發區,20世紀80年代曾經大面積流行,給玉米生產帶來了極大危害。進入90年代,隨著科技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變,玉米大斑病發病較輕,人們預防意識淡化。
防治方法: (1)選種抗病品種根據當地優勢小種選擇抗病品種,注意防止其它小種的變化和擴散。選用不同抗性品種及兼抗品種。(2)加強農業防治 適期早播,避開病害發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葉,降低田間相對濕度,使植株健壯,提高抗病力。(3)藥劑防治 對于價值較高的育種材料及豐產田玉米,可在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或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農抗120水劑2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連續防治2—3次。
3.地老虎。通常又會被稱作地蠶、切根蟲。其中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黃地老虎、白邊地老虎和警紋地老虎等尤為重要。均以幼蟲為害。地老虎的一生大致可分為4 個階段:卵階段、幼蟲階段、蛹階段和成蟲階段。就玉米而言,較常見的是大地老虎和小地老虎,大地老虎成蟲體長約為20至23mm 左右,前翅為黑褐色,有一不規則的黑斑,初產時淺黃色,老熟幼蟲為黃褐色。小地老虎成蟲體長約為20mm 左右,前翅黑褐色,卵半球形,直徑約為0.6mm,孵化前呈棕褐色,老熟幼蟲體黃褐至黑褐色。
防治方法:(1)除草滅蟲:雜草是地老虎產卵的主要場所,也是幼蟲向玉米幼苗遷移的危害橋梁。(2)堆草誘殺:用米糠+花生麩或豆餅粉碎炒香拌5%敵百蟲,于傍晚每畝地分散放10 堆,每堆半斤,上面蓋新鮮嫩草,引誘小地老虎幼蟲來取食。
2.3玉米粘蟲。又名行軍蟲、剃枝蟲、五色蟲。幼蟲頭頂有八字形黑紋,頭部褐色黃褐色至紅褐色,2~3齡幼蟲黃褐至灰褐色,或帶暗紅色,4齡以上的幼蟲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條背線,所以又叫五色蟲。腹足外側有黑褐紋,氣門上有明顯的白線。蛹呈紅褐色。成蟲體長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黃褐色,雄蛾色較深。前翅有兩個土黃色圓斑,外側圓斑的下方有一小白點,白點兩側各有一小黑點,翅頂角有1條深褐色斜紋。玉米粘蟲以幼蟲暴食玉米葉片,嚴重發生時,短期內吃光葉片,造成減產甚至絕收。為害癥狀主要以幼蟲咬食葉片。1~2齡幼蟲取食葉片造成孔洞,3齡以上幼蟲危害葉片后呈現不規則的缺刻,暴食時,可吃光葉片。大發生時將玉米葉片吃光,只剩葉脈,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當一塊田玉米被吃光,幼蟲常成群列縱隊遷到另一塊田為害,故又名“行軍蟲”。一般地勢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齊、雜草叢生的田塊受害重。
防治方法:貼茬播種的夏玉米田可采用拌毒餌誘殺法。畝用90%敵百蟲200克,拌炒麩皮或炒棉仁餅10公斤,傍晚順玉米行撒施進行誘殺防治。噴霧防治可用2.5%功夫乳油3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上述藥劑任選一種,每畝噴藥液量40~50公斤。蟲齡大時要適當加大用藥量、噴水量。噴藥時間最好選在早晨或傍晚,以提高防效。
(作者單位:151500黑龍江省蘭西縣奮斗鄉政府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