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宏敏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迅速,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由于底子薄、負擔重等諸多歷史和現實原因,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發展的潛力還沒有充分挖掘出來,發展形勢仍然嚴峻,任務艱巨。如何更好更快發展農村經濟的問題,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就目前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發展對策作粗淺探討,以期能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盡一份綿薄之力。
一、制約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因素
1.1因素一: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
我國目前的農村勞動力普遍素質偏低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不難看出,這些農村勞動力首先是大部分沒有接受過較高水平的教育,甚至有些人還停留在小學的文化及以下.他們大多思想保守,因循守舊,不愿接受新生事物,或接收新生事物非常慢.農業的操種者是他們.他們沒有新的思想,還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思想,勢必會被社會所淘汰.在從事農業生產中,對于一些農業機械的使用,農業培訓班的培訓 都不能很好地完成, 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阻礙了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步伐. 因此,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成了當前必須期待解決而又令人頭疼的一大問題。
1.2因素二:零散的土地制約著農民的增產增收
在現有的農村耕作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擺在大家面前,那便是土地經營的規模的問題。很多北方地方的農村,地形主要以平原或崗坡為主,土地不連片,經營規模不大,不方便使用大型的機械進行作業,這就造成在作業時,勞動者付出很大的辛苦,但往往收獲不大,勞動者的積極性被嚴重打擊。另外,隨著我國糧食補貼優惠政策的不斷出現,越來越多的農民都不愿意把土地的使用權流轉給土地承包者,這種做法對于土地經營規模的壯大也是非常不利的,零散的土地,形不成規模,惡性循環,從而導致了農民的增收空間越來越窄。
1.3因素三: 農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低下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產品供求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市場需求向多樣化、高品質方向轉變,農業結構越來越顯得不合理。
(1)從農村整體經濟結構看,農業產業比較單一。就富??h來說,主要以傳統的大豆,玉米種植為主。許多農民不愿向水產品、蔬菜、水果、花卉,特種經濟作物等具有價格競爭優勢的高效農產品轉型,由于種植業產品價格較低,附加值不高,比較效益低下,難以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
(2)結構調整與區域經濟布局的結合點把握不夠,規模經營沒有形成氣候。目前,許多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在產業分布、選擇優良品種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與農村經濟區域化布局的結合點還把握不夠,“一地一品”、“一區一業”等專業化政策實施還不到位,土地連片生產沒有形成規模,農產品基地建設沒有大的突破,農業生產分散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難以形成合力,規模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
(3)市場對農業資源的配置作用不明顯。從農業內部結構看,部分鎮、村由于市場對農業資源配置作用沒有明顯發揮,資源利用不合理問題相當突出,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農村經濟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說明市場對農業資源的配置作用沒有得到較好發揮,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不利于農村市場經濟建設。
(4)因素四:國家對農業科研技術力量的投入力度不夠也是阻礙農業經濟發展的桎梏。
與其他國家的農業發展相比,不難發現,我國農業主要以人力為主,其他國家主要以機械設備為主。近幾年來我國才開始對農業種植和收割上采用機械化。減少了人力勞動。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比較大。美國采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進行全方位監測,包括灌溉,除草,除蟲等一系列農業活動都是機械化統一處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益,減少資源的浪費。而我國還是以手工勞動為主,農業技術環節薄弱。我國應大力發展生物技術代替農藥的使用,減少生態環境的破壞。
二、解決阻礙農村經濟發展因素的策略
2.1策略一:組織培訓學習是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的最好辦法
不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農技培訓,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勞動技能和科學素質。比如,可以依靠目前全國都在實施的“陽光工程”,整合教育資源,加大培訓投入,采用送教下鄉、進村辦班等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多種多樣的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
2.2策略二:提高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視度
農村經濟發展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彰顯,它關乎著廣大農民最根本的利益。因此,要全面提高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認識,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動問題。另外,各部門在提高對此項工作認識的基礎上還要給予設備、經費等支持,使農村經濟管理的職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與發揮。
2.3策略三: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必須以成熟的法律法規作為堅強的后盾,所以各級各單位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建立符合自身發展的管理制度,包括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執法崗位制度、執法責任制度等,建立并健全相關的農村承包合同制度,可以成立一些合作社,利用相應的法律法規解決農民之間的矛盾糾紛,并協助農村居民維權。
2.4 策略四:優化就業結構,拓寬增收空間。向種養業深層次開發,增加農民收入。鼓勵農民發展養殖業和進一步提高特種作物的效益,使農民不僅在種、養等生產環節上增加收入,而且在農產品的加工、銷售、流通等經營環節上創造收入。鼓勵剩余勞動力向外地轉移就業,提高勞動力素質,制定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總體規劃,建立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體系,結合市場需求,開展特色和對口培訓,為農民外出就業提供引導性的市場信息。
2.5落實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一是加強農村各項事業建設投入力度。要不斷的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對貧困家庭的學生實行教育救助;繼續搞好農村合作醫療,提高農民參加率,擴大合作醫療的覆蓋面;發展農村衛生事業,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堅強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活動。二是通過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等實現經濟的多元化,廣開創收渠道,化解基層債務,增加財政收入,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投入力度,調動干群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農村經濟發展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們要堅信,困難是暫時的,我們要積極面對,并不斷提出確實可行的應對措施,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又快又穩,使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更好的服務。
(作者單位: 161200黑龍江省富??h工業園區企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