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評價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標準的重要屏障。英語的課程評價是根據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實施對教學全過程和結果的有效監控。這既可以使學生不斷體驗學習的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發展,又能使教師獲得英語學習的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和調整,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關鍵詞】增值 學習性評價 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160-02
一、理論框架:學習性評價的基石。
增值:“值”是價值的意思。《辭海》中對“增值”是這樣表述的:在制造或銷售的過程中增加的或創造的產品或商品的價值,其中不包括原料和供應費用、包裝費或一般的管理費。評價可以為學習增值。我國學者崔允漷認為:如果我們簡單地將學習分為想學、會學、學好。那么課堂學習有如下四種值:一是動力值,即學生想學習的愿望。二是方法值,即學生會學習的方法。三是數量值,即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四是意義值,即學生學到的東西是有意義的。假如我們借用某種值來建模,假設變革前的課堂學習值是A1,變革后的那個學習值是A2,那么A2-A1=增值。
學習性評價:美國評價專家斯蒂金斯于2006年提出:他認為的學習性評價是指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診斷學生的學習需要,計劃教學的下一步,給學生提供反饋,使他們可以改善學習的活動質量,并幫助教師理解和控制通往成功之路的評價。我國學者崔允漷也認為評價可以為學習增值。他認為沒有增值的課堂變革都是沒有意義的,也是不專業的。要想為學習增值,評價一定要以人為本,關注個體的發展。
學習性評價對于目前的課堂改革的意義。
(一)“軟”“硬”兼施,來源于讓教育實現真正的公平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民意識的提高,教育公平的問題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實現學校的均衡發展則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要實現學校的均衡發展,我們要“軟”“硬”兼施,即除了政府在教育裝備上的“硬”投資外,還必須實現教育公平的“軟著陸”,即實現科學合理的教育評價。傳統的教育評價不管學校的辦學水平和學生的入學成績,僅以一次考試成績的及格率、優秀率、升學率來評價學校和教師,致使學校和教師熱衷于搶生源,編重點班,嚴重的破壞了教育的公平性。學習性評價方法的提出評估了教師和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習的增值和“凈”影響,克服了當今教育評價中只重視學生一次考試的原始成績來論成敗的弊端,真正體現客觀公正、科學合理的評價原則,能夠充分發揮教育評價對于教育教學工作的推動作用。
(二)抽“絲”剝“繭”,來源于讓教師和學生做一個“明白人”的必要。在日常的教學中,老師經常有這樣的困惑:我明明該講的都講了,學生也很喜歡我的課,可是為什么學生的學習沒有提高呢?而通過對學習性評價的研究,我們可以從平時的每一節課的績效目標達成度上去觀察學生各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時反饋,從而查漏補缺,促進學生學業水平的提高。另外,基于學習性評價的研究視角,我們的觀察維度不僅僅包括學業水平,另外還包括情感傾向和思維能力,表面看起來沒有提高的學業水平,可能在情感傾向和思維能力上發生了變化。如果不觀察、不評價,教師和學生永遠稀里糊涂。學習性評價的研究可以讓老師明明白白的教,學生清清楚楚的學。
二、內涵解讀:學習性評價的多維特征。
學習性評價也稱為為了學習的評價(Assessment for learning),它和關于學習的評價(Assessment of learning)這兩種評價有著明顯的區別,喬佩斯等人在2002年就對這兩種評價方式進行了比較。發現兩者在以下三方面不同。
1.評價動機不同。主要表現為兩者評價的原因和關注點不同。為了學習的評價也稱為學習性評價,它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業發展,幫助學生達到更高的標準,它支持學生學習的進步和改進。在操作時,教師選擇具體成就目標,并且讓學生更好的知道標準,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清晰的感受到學習中的成功是可得的,從而對學習充滿自信。而關于學習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主要是記錄小組或是小組的成就,它的目的是為了報告或是問責,或者是在某個點上測量學生的水平。因此在評價過程中,如果學校、教師和學生一旦達不到它的成就目標就會感到消極。
2.評價過程不同。學習性評價中教師把標準首先要轉化成課堂目標,然后給學生提供目標;然后評價設計,根據結果調整教學,最后給學生提供描述性的反饋意見,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之中。作為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首先是進行自我評價并對學習進行追蹤;然后為制定目標提供信息;最后對課堂評價的結果采取行動以便使下次做的更好。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習性評價給學生提供如何改進的建議,幫助教師診斷和回應學生的需要,幫助了家長看到和支持學生的學習和進步。關于學習的評價中,教師則成為了保證結果準確性和可比性的管理者。他盡可能的使用結果來幫助學生達到標準,并且給家長解釋結果,他是為了報告學生的等級而評價的。學生在此評價的過程中也是盡可能的迎合標準,參加測驗并且極力得到最高的分數。我們可以看到關于學習的評價是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認證,根據學業對學生進行分類,學生在此過程中精神緊張,極力得到最高的分數,避免失敗。
3.評價結果不同。學習性評價結果的受眾是學生,它貫穿了整個學習的過程。而為了學習的評價結果的受眾是學生以外的人,它只是學習之后的一個事件。是獨立于整個學習過程存在的。
斯蒂金斯在2005年對“為了學習的評價”特征進行了歸納。他認為,“為了學習的評價”最獨特的特征應該是承認學生和他們的教師作為一個整體做出的教學決策的關鍵作用。“為了學習的評價”另一重要的特征是依賴標準的課程規劃來給學生和教師提供關于需要學習什么和下一步學習是什么的清晰信息。
三、構建支架:學習性評價建構的策略。
通過對學習性評價內涵和外延的界定和解讀,提煉相關要素,構建體系。該體系是以學習目標為中心,教師和學生收集學習證據,解釋學習證據,然后反饋給教學和學習,周而始不停旋轉,從而不斷地促進教師教學的改進和學生學習的改善。同吋,對于收集學習證據、解釋學習證據和作出反饋這三個要素在實際的課堂運作過程屮會進一步修正、調整學習目標,因此,該體系中的箭頭是雙向的。學習性評價操作說明解釋如下:
(一)編寫績效目標。通過對課程標準的分解、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者特征的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最后落實評價的實現目標也就是績效目標的編寫。
(二)教學策略的制定。主要是通過對收集證據和解釋證據的結果進行分析,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在收集證據時我們首先要確定學習的來源、選擇收集證據的方法最后設計恰當的評價任務。在解釋相關的證據時我們要做到基于某種參照標準解釋學習證據,根據多次評價的結果解釋學習證據、還要做到綜合多種因素解釋學習證據。
(三)反饋措施的實施。在反饋時要針對目標、任務、學習對象的差異分別作出反饋。另外還要采取多種形式,選擇恰當的時機對學生作出反饋。
參考文獻:
[1]阿什(Airasian,P.)著,徐士強等譯.課堂評估: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鮑里奇,湯伯里(Borich,G,Tombari,M.)著.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中小學教育評價[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3]布魯姆等著.邱淵等譯.教育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4]崔允漷主編.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崔允漷.促進學習一學業評價的新范式[J].教育科學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