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暉+李春秋
為確實有效推進哈爾濱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升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推動和促進哈爾濱市農業經濟向現代農業轉型,針對哈爾濱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狀調查。哈爾濱市農業正處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時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十分艱巨,農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農民職業化是農業基本現代化的重要指標。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能夠有效的解決農村人力資源缺乏的問題,推動我市農業向現代化方向健康發展。
現將農民培育中存在的問題介紹如下。
1.現有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無法形成職業化教育培訓體系。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教育培訓類型單一,培訓內容尚不能滿足農民快速適應農業轉型需求。哈爾濱市目前開展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主要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為主 ,以務農技能為核心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產業培訓、工種培訓、崗位培訓,目的是提高職業農民生產技能。對農民的基礎教育、學歷教育,政府教育資金投入少,農民從思想上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形成短期技術培訓、系統農業培訓、農業職業教育互相補充的教育培訓層次。對阿城區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180名農民中156人做抽樣調查顯示,具有高中、中專學歷的農民41人,占26.3%,大專以上學歷的農民6人,僅占3.8%;影響農民接受培訓的因素中,認為當地缺少學校的農民占35.3%;參加過短期專業技術培訓的農民僅占26%;在培訓內容上,對農業政策的培訓需求占41%,對其它農業知識的培訓需求占37.9%,新型職業農民需要學歷教育、系統農業培訓和專業技術培訓相結合的長期的農業教育培訓。
2.現有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無法達到精準培訓農民的目的。哈爾濱市從2015年開始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分別在賓縣、阿城、雙城開展示范培育,所用的培訓形式、教學方法大多延用傳統農民培訓的模式。大班授課,農學結合,先確定培訓內容,再動員組織參加培訓的農民,以大類的專業培訓和技能培訓為主,沒有針對農民具體從事的農業生產內容設置培訓內容和培訓目標,沒有從農民個體需求出發,分階段、分農時,實現一對一、點對點的精準培訓。無法做到以地方產業特色為中心,創立一村一品,不能滿足農民快速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培訓效果不明顯。據抽樣調查顯示,最受農民歡迎的培訓形式是專家現場指導,占調查人數的71%;希望的培訓地點是縣城培訓,其次是本村培訓;希望的培訓時間在兩周左右;希望的培訓季節是冬、春兩季;影響接受培訓的因素主要有當地缺少培訓機構,以及培訓時間不靈活,參加培訓不方便。調查說明農民渴望拓寬眼界,接受新知識;迫切需求與自身生產實際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需要適合農民個體的目標式培訓。
3.現有的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資源薄弱,無法滿足農民求知需求。整合培育資源能力較弱,自辦聯辦新型職業農民田間學校與實訓基地較少,培訓重心不能轉移到田間鎮村,無法提高培訓工作實效滿足農民切實需求。建立的人才庫,沒有與農民直接對接,存在農民有迫切要解決的生產問題找不到專家的情況。在訪談中,農民反應教師實踐能力較差,教授內容不切實際,對農民的生產實踐幫助不大,為節約培育資金,培訓部門在農民田間學校實訓等環節中,存在一帶而過的現象,沒有達到良好的培訓效果。部分農業學校和培訓部門師資力量薄弱,對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更新接受慢也是阻礙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快速發展的因素。
4.現有的職業農民培育,重培訓,輕培育。認定工作不嚴格,政策宣傳、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在職業農民認定工作中,考核認定不嚴格,考核指標單一,不能完全從知識、技術、管理等方面考核培育的新型農民。建立的新型職業農民準入及退出機制流于形式,不能真正達到對職業農民實行動態管理。政策宣傳不到位,不能很好的調動農民參加培育的積極性。在問卷調查中,有32%農民不知道政府對認證農民有扶持政策;有46%農民希望政府在資金、技術、補貼項目等方面給于政策扶持。
(作者單位:150000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