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暉+李春秋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教育培訓應以職業教育為主,兼顧基礎教育、學歷教育。職業教育中逐步構建短期技術培訓、系統農業培訓、農業職業教育互相補充的教育培訓層次。
1.創新職業教育培育模式,拓寬培育途徑
基礎教育要注重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師資力量,使適齡兒童全部入學,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確保農村不出新文盲。可將農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緊密結合,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就開展預備農業職業教育。
1.1加強政府教育資金投入,實行免費農業中專學歷教育,鼓勵農民“半農半讀”,提高現有農民文化素質。
1.2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和農業成人教育,第一,辦職業中學,使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對農業、農村的感情,使農業后繼有人;第二,辦農民文化學校,消除農村青壯年文盲,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把掃盲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結合起來,普及文化科學技術知識。
1.3突出培養重點,優化培養方式,著重抓好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科技示范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培養,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吸引和支持農民工返鄉務農,鼓勵和支持新生代農民工子承父業。
2.創新教育培訓模式,分層次、分類別精準培育
2.1對文化程度不高、年齡較大的農民,由于他們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精耕細作的傳統,在培訓中采取學用結合、送教下鄉等模式,既解決農民燃眉之急,真正做到讓培訓過的農民找到用武之地又提升了他們的能力和水平。
2.2對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學歷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涉農專業大學生,采取“循環互動式”和農民田間學校的培訓模式。在培訓前進行調查,按照農民所需、生產所需設置專業,主管部門組織教師制定教學計劃,安排教學環節,對農民反饋的問題或解決不了的新問題,教師深入基層實踐,進行專業分析,調整補充教學內容,形成教師與職業農民的循環互動;老師們深入基層,結合農業生產的時間,把課堂設在田間、地頭和農家,按照農產品的生長季節、周期開展專項培訓,使教學和生產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2.3開發當地一村一品特色經濟,在農業生產和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上找到結合點,對農業大戶實行一對一、點對點精準式指導,全程式跟蹤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培養一批農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充分發揮新型職業農民的引領作用。
2.4采用翻轉課堂、微課堂。隨著手機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可以通過網絡發布農業技術培訓的短小教學視頻,通過微信群建設“微課堂”;此外,創新異地實訓模式,開辦“移動課堂”、“游學”活動;讓培訓班走進合作社,走進家庭農場,走進學員的生產場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加大政府教育資金投入,加強農業人才庫建設
3.1地方政府應加大教育資金投入,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整合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農機推廣體系等的農業教育培訓資源,保證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和先進性,保證農業新品種和新科技的快速推廣和應用。
3.2吸收具有豐富農業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專家,農業生產一線的土專家,經過培訓的基層農技人員,建立師資人才庫,同時建立職業農民信息庫,進行師資人才庫和職業農民信息庫的對接,讓農民在生產技術上遇到的問題能及時找專家解決,同時也補充農業培訓教師在人員、理論和生產實踐中的不足。
3.3地方政府應多渠道依托農民合作社、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自辦聯辦農民田間學校和實訓基地,通過申報、審核、掛牌等程序認定農民田間學校,方便農民就近培訓,加大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
3.4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培訓機構資金的監管,確保培訓質量和培訓成效。
4.規范職業農民認定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4.1規范認定管理,以生產規模、經營效益、帶動作用為參考要素,分產業制定認定條件和認定標準,將農民分為初、中、高三級開展認定工作。對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進行動態管理,按年度進行復核,可以用累積學分的培訓方式作為認定高級職業農民的標準。
4.2加大政策宣傳力度,使農民積極主動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及認定。重視農業經營資格準入,確保寶貴的農業資源讓高素質的農民來使用和經營。不獲得認證證書農民不能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不能享受相應扶持政策。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議在農民教育、創業、社會保險等方面給與政策扶持
5.1教育資助。新型職業農民參加涉農類繼續教育,給與一次性學費補貼;免費享有政府提供的職業教育、實用技術技能培訓。
5.2創業扶持。為大學畢業的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創業支持,為轉業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回鄉務農創業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如有權購地租地,有權申請建立企業和經營農場,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低息貸款,創辦農場第一年可以得到政府資助和補貼,初始幾年減免稅收,受過農業教育的子女在繼承農場上享有優先權等。
5.3社會保險。開展創業型職業農民參加并享受職工養老與醫療保險試點,由財政給予一定比例的保險補貼,解決農民職業化發展后顧之憂。
(作者單位:150000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