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192-02
當前我國全面實施進素質教育,新的課程標準在全國全面推進,傳統體育課程中的一些矛盾也日益明顯地凸現出來。教育觀念落后,教學內容存在著“難、繁、偏、舊”的狀況,教學方法單調枯燥,課程評價過于強調運動成績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了體育課的目的和任務不能很好完成,影響到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和質量,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踐,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體質,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模式已勢在必行。“探究式”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技能,彌補了傳統體育的不足。
1.研究對象和方法
以我校8年級4個班227人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走訪詢問和文獻資料對比的方法,發下問卷220份,回收217份,回收率為98.6% ,問卷內容為學生對體育課興趣與體質狀況的有關調查。
2.結果與分析
2.1“探究式”學習體育課的準備部分模式
準備部分的作用是為了學生在從事某一體育項目時避免心理、生理上的準備不足而對學生造成身心方面的損傷。傳統的體育教學按照一定的要求進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與行動,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探究式”學習的準備活動,學生可以把從老師那里學來的知識加以改編運用,可以把各種傳媒上得來的優秀內容搬入課堂、也可以根據自已所掌握的知識創造活動內容,把主動權讓給學生,還學生一個自由發揮、充滿想象、富于追求新意的空間。這樣既給了學生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又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同時還向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會成功的快樂。
2.2“探究式”學習體育課的基本部分模式
2.2.1“探究式”學習的體育課基本部分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使師生互動成為可能
在崇尚健康第一、以終身體育為目標的今天, “探究式”學習是在教師的主導下由學生自由編組、自主學習與鍛煉、自由結合探究討論問題,歸納總結適宜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術,基本知識,并制定與自己相適應的目標。教師所起的作用是引導啟發學生解決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在練習過程中不能解決或解決的不夠圓滿的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根據他們的認知水平、運動能力設置情景,提出相關問題,學生則在練習過程中進行討論和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還要與學生共同探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未曾預料到的問題。這樣教師既是對自己已有知識經驗加以加工、鞏固和提高,又是對不斷探究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學習、探索,豐富了自身的教學經驗、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自身的教學業務能力。
2.2.2“探究式”學習的體育課基本部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承認學生存在的差異、區別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求得最好的發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及時把學練過程中的問題加以總結,反饋教學信息,教師及時修正教學目標,形成良性循環:教師設置情景問題→學生學練探討→學生自我評價學練效果→信息反饋→教師修訂新的目標。學生自覺地進行學練,變教師要學生學為學生自己要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遇到困難挫折以后,他們會自己想辦法來解決問題,這就促使他們進行思考,采用各種辦法去解決問題,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2.2.3“探究式”學習的體育課的基本部分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使學生的言行更具有實踐性與社會性
在基本部分中,學生探索解決問題都是一種自覺行為,他們會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老師設計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在練習過程中發現問題。例如,在跨越式跳高這一教學過程中,預先設置問題,并且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發現踏跳腿過竿時曲腿外翻更易過竿,這樣學生相互討論共同研究,對跨越式跳高技術掌握地更合理、更全面。在籃球的學習中,我們運用多媒體看NBA明星運球、傳球、投籃動作,設計問題,運球時手與球的觸及部位;傳球手型及隱蔽性;投籃時身體各部怎樣協調配合的,等等。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究發現解決問題,增強了體質,并能展示自我,激發興趣,促進學生順利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術,從而提高了基本能力,更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
2.3“探究式”學習體育課的結束部分模式
體育課的結束部分不拘泥于傳統的形式,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動都可以采用。如游戲;舞蹈;互相按摩;自我按摩;調整呼吸;意念放松;或聽一段優雅的音樂,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優美的自然環境,享受大自然賦予人們的恩賜,為終身體育服務。
2.4“探究式”學習體育課自我評價模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評價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探究式” 學習體育課自我評價模式不是為了給出學生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通過自我評定形成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逐步克服困難,挑戰自我,戰勝自我,堅持不懈的進行學習與練習,展示了自我,體驗了成功。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探究,提高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
2.5“探究式”學習體育課模式要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兩者的關系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效果。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務,但是在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和活動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方面,卻很難說有多少積極的作用,2016年調查學生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時回答,怕累(54.5%),沒有喜歡的項目(51.3%)和沒有習慣(50.0%),均居前三位,傳統學校教育模式下,學生被視為“白紙” 、“容器”,在體育課中他們只是被動地按照教師的安排進行練習,以掌握某種運動技能,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感到厭倦和反感。因而影響到學生的興趣,不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和能力的培養。“探究式”學習體育課模式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情意體驗,從課程設計到評價的各個環節,始終從有利于學生主動、全面發展出發,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特別注意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前潛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在強調、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同時,也不能否定教師的作用,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仍然起著主導作用。(1)教師的主導“探究式”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多方法、多途徑引導學生廣積累、勤練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創設適宜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逐漸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2)在進行體育學法指導中,要制定明確的學法目標,區別對待,讓每位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快樂,使學生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變被動學為主動學。
3.結論
“探究式”學習是新形勢教育思想轉變的結果,是全面推廣新課改的產物,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調查結果顯示,93.7%的學生對體育課不再懼怕,并能積極地進行鍛煉,87.3%的學生身體素質得到提高,新的“探究式”學習模式徹底地改變了學生想上體育而又厭倦體育課的思想,從而改善了學生對身體鍛煉的積極性,陶冶了情操,培養了興趣,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較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體質,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使學生身心得到均衡地發展。通過探所教師知識、經驗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積累,為以后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致謝:本文的撰寫曾得到曲阜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解毅飛教授啟發,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孫洪濤.試論全面健身與高校體育改革[J].體育科學雜志編輯部,2000(1).
[2]季瀏主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5).
[3]仲啟泉,崔允漷,張華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體育(1—6年級)體育與健康(7—12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