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多勇
見證歷史文化的交錯與融合
文圖/張多勇

2017年4月26日,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團再次來到陜西咸陽淳化縣。
淳化縣南的爺臺山是子午嶺的最南端。在北距縣城25公里的淳化縣鐵王鄉涼武帝村,距咸陽市100公里,有大型宮殿遺址。秦時,稱云陽,建有林光宮,漢代建甘泉宮。千里秦直道亦始于甘泉山。漢武帝等10多位皇帝都親臨甘泉山祭祀泰畤。
甘泉山還是宣太后詐殺義渠戎王的宮室?!妒酚洝ば倥袀鳌份d:“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鼻鼗菸耐醺脑?前315)“伐取義渠二十五城”。秦取這二十五城,義渠國“筑城數十”,說明其社會集團規模龐大,其所需管理機構復雜,可能形成多級多層次的社會政治結構?!赌印吩疲骸扒刂饔袃x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謂之登遐,然后成為孝子。”可見義渠風俗重火葬,留下墓葬將會不多,使義渠國文化研究缺乏有力的考古資料,加之歷史文獻對義渠戎國歷史的記載也只是片言只語,這就使這個在中國有過800多年歷史的民族政權甚少為人所知。筆者10多年來對陜甘寧地區古城遺址的考察中,發現了16座戰國古城遺址,它們當是義渠古城,這些古城遺址是復原義渠古國文化的重要遺址資料,也希望是打開義渠古國神秘櫥窗的鑰匙。
甘泉宮還是秦直道的起點?!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直通之?!敝挥浧瘘c和終點,中間所經之地則語焉不詳,引起今人對秦直道走向的分歧。史念海對秦直道進行過考察,提出其具體走向是沿子午嶺嶺脊北上。甘泉宮北門正對一寬約30米的溝道向北山延伸,這正是由古道發育而成的溝壑,這個古道遺跡今可見長度在1500米以上。
4月26日,考察團來到甘肅寧縣,“義渠古都”的字眼映入眼簾,寧縣新近成立的義渠國文化研究院也大講義渠都城在寧縣縣城。我們有必要將目前史學界關于義渠都城的說法進行一次梳理,以全面展示各家見仁見智的觀點。
第一,甘肅寧縣廟嘴坪說。關于義渠的都城所在地,薛方昱《義渠戎國新考》(《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一文,提出了義渠都城在今甘肅寧縣廟嘴坪(今寧縣城西1公里)一說,認為“義渠”一名,疑為古羌語,其意為“四水”,但沒有提出廟嘴坪作為義渠都城的任何實物證據。劉治立在《慶陽通史》里根據河谷取水方便,認為義渠都城應在寧縣縣城。筆者考得,廟嘴坪為漢代泥陽縣古城遺址。
第二,寧縣焦村鄉西溝村說。1994年,習生在《慶陽師專學報》第4期發表《義渠故城考辯》一文,首先提出義渠國都在甘肅寧縣焦村鄉西溝村。1996年,張耀民《義渠都城考證瑣記——義渠國都在今寧縣焦村鄉西溝村》一文,主要依據班彪《北征賦》所走路線,認為義渠國都在寧州西北,從文獻上論證義渠國都在今寧縣焦村鄉西溝村。1998年《考古與文物》第4期刊登李仲立、劉得禎、路笛的文章《甘肅寧縣西溝發現戰國古城遺址》,文中稱,今屬寧縣焦村鄉西溝和森王兩個村,南北狹長的大塬,其間的東西距離約1000米,南北1500米。今吳鳳公路從中穿過,面積約為150萬平方米,認為該遺址為戰國義渠國都城遺址。筆者于2006年8月前往踏勘,所見西溝村遺址多為西周遺物,戰國、秦漢建筑殘件有之,但較為稀少,作為疆域廣闊的義渠大國,其國都建筑殘件過于稀少,而且,該遺址確實有1000×1500平方米,但實際上是屬于不同時期的兩個遺址。東邊是一個常山下層文化與西周文化層疊壓的文化,西邊被溝壑殘蝕的地方,有不連續的戰國古城遺址,規模不過100×200平方米,夠不上一個縣城規模。
第三,寧縣米橋鄉蒙家村說。東漢末年,更始時,關中喪亂,班彪避禍涼州,作《北征賦》,班彪先到栒邑,再到赤須長坂,再經義渠,過泥陽,明顯義渠在泥陽與栒邑之間,在泥陽(治所在今寧縣)東南,不是在寧縣西北。2004年以來,筆者就注意收集漢代栒邑縣(遺址在陜西省旬邑縣職田鄉)與漢代泥陽縣(遺址在甘肅寧縣廟嘴坪)之間的漢代以前遺址資料,在栒邑與泥陽之間尋找義渠古城。2007年8月15日,筆者對甘肅寧縣蒙家村二隊古城進行了實地踏勘,2013年9月12日,筆者進行了復查,2015年9月26日,筆者和中國科學院鹽湖所劉向軍先生對該遺址再次進行調查、取樣。所見該遺址位于正寧至寧縣的303省道南500米,屬于黃土殘塬早勝原的南緣,遺址南部有一高2.5米的高臺,東西寬450米,南北長410米,四周皆有城墻殘留痕跡,周長1720米,折合277畝,低原周圍含文化層遺址面積1288×660米,周長3896米,面積85萬平方米,相當于1275畝,在秦漢時期,遠遠超出郡城的規模。并以《義渠古國與義渠古都考察研究》為題,發表于2016年的《歷史地理》第33輯上,文章2萬多字。文章在研究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踏勘,在陜、甘、寧三省區發現的含有戰國建筑殘件為主文化層的16座古城中篩選出來的,認為蒙家村古城遺址是秦滅義渠北地郡附郭義渠縣、漢代義渠道治所;文章還探討了義渠戎國的疆域四至,義渠國的疆域向西不超過隴山,繪制戎國疆域圖,認為秦隴西郡屬于邽、冀、狄、豲、綿諸之戎的屬地,非義渠戎國屬地;并討論了義渠的族屬;認為義渠戎族是半農半牧的生產方式,不存在游牧生活;對義渠戎青銅制造等手工業作了探討。
第四,合水縣固城說。一些合水縣的學者認為,義渠古都在合水縣固城鄉,據說是由于1958年發現一塊石匾,上書“義渠古國”字樣,固城有五座古城。但現在匾額不存,合水縣博物館原館長賈延廉也認為,稱“古國”只能是后人所為,古城均是后代城址。

葉舒憲教授(左)觀摩甘肅寧縣博物館藏仰韶文化石斧

考察團成員觀摩正寧縣博物館藏仰韶文化黑彩雙耳人面紋陶瓶
第五,正寧縣永正鄉友好村說。正寧縣博物館副館長姚博在正寧縣群眾文化聯誼會主辦的內部刊物《牛苑》上,撰文《義渠古都在正寧》一文,認為漢代栒邑縣在正寧縣山嘉鄉后坡、林家坡一帶,義渠國都、漢代義渠道在正寧縣永正鄉友好村,漢代泥陽縣在寧縣米橋鄉蒙家村。筆者考得漢代栒邑縣在今陜西省旬邑縣職田鄉,這樣從職田鄉到蒙家村50多公里的路程,就有四個漢代縣城,不符合漢代“萬里之州,千里之郡,百里之縣”的布局標準。今正寧縣是當地最小的縣,在其境內有三個漢代縣城,還有一個縣城距離正寧縣邊境不足10公里,不合常理。
以上五種說法一并列出,以供讀者參考,得出自己判斷。
4月29日,考察團來到慶陽市華池縣。華池是我的故鄉,故此我對華池縣的地理環境、人文歷史可算是較為了解,曾以此為題材發表文章多篇。此次來到華池縣有文化局、博物館的對接,有陶器專家張天恩先生辨識,看了文物倉庫,所見甚是驚訝。
就龍山文化來說,華池縣博物館見到客省莊二期小陶罐五件、陶斝一件(殘)、籃紋折肩罐一件,客省莊二期石峁類型折沿灰陶尊一件、灰陶大耳罐一件,常山下層文化籃紋罐一件、圜底籃紋盆一件、雙耳罐一件。一般來說,在甘肅慶陽市、寧夏固原市境內的廣大隴東地區,龍山文化時期主要可見到常山下層文化,寧縣、涇川縣、靈臺縣出現客省莊二期與常山下層文化交錯地帶,但是華池縣除了以上兩種文化外,還多出了從陜北傳播來的龍山時期石峁類型,表現出三種文化交匯地的典型形態。

客省莊二期小陶罐

客省莊二期籃紋折肩罐

客省莊二期折沿灰陶尊

常山下層文化籃紋陶罐

郭咀子遺址出土小型玉環
從遺址上看,華池縣悅樂鎮鴨兒洼老柳樹莊遺址,就表現了三種文化的交錯融合。老柳樹莊遺址位于悅樂鎮鴨兒洼村的西山梁半山腰,據原華池縣博物館館長倪樹隆提供的資料,1978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面積達7600多平方米,調查時發現有居住白灰面居址,灰坑和大量陶器殘片、陶罐等器物,出土有折沿灰陶尊(屬于石峁類型)。博物館帶領考察團實地勘查了郭咀子遺址。郭咀子遺址位于王咀子鄉銀坪村郭咀子的半山腰,面積18600多平方米,遺址內涵豐富,有居住窯址、灰坑、墓葬文化堆積層,出土器物有陶甕、陶盆、陶甑、陶鬲、石斧、骨錐等器型,文化堆積層厚度0.4~1.5米,目前是慶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白灰面20處,均為窯洞地面,窯高3米,白灰面長2.7米,厚2毫米,上部光滑,下部草拌泥。所見常山下層紅陶籃紋陶罐殘片、石峁類型灰陶片、客省莊二期繩紋灰陶片,表現了多文化的交錯與融合。當地古玩界傳說郭咀子出土玉器甚為有名。華池縣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小型玉環,就是在盜坑理清里出來的。
這樣一個地處陡坡上的窯洞居址,為什么表現繁榮的文化?就筆者多年對本地區的研究認為,這里是宋代“車廂峽路”的一條分道,車廂峽路是北宋與西夏互通青鹽的道路,本來從今慶城(唐宋慶州)往北,經悅樂鎮,經懷安鄉、元城鎮、喬川鄉,到定邊縣、鹽池縣,筆者多次穿越這條道路,古道如今隨處可見,漢代、唐代、宋代、明代的烽燧延續不斷。唐宋古城遺址沿路分布,有延慶古城(唐代延慶縣)、悅樂古城(宋業樂城)、五蛟鄉城壕古城(唐代芳池州都督府)、懷安古城(唐宋懷安縣)、元城古城(宋代雪泥寨)、楊灣灣古城(唐代安置黨項部落的慶州靜邊州,西夏時期控制的前沿陣地)、鐵角城(北宋東谷寨),顯示了唐宋官道所經過的各種信息。此外這條道路沿線漢代遺址也是延續不斷,一路有麻暖泉遺址(漢代郁郅縣)、新堡遺址(驛站)、李良子(漢代五街縣)、劉堡子(驛站),顯示了在漢代就作為官道通行。這條道路,從驛站遺址看漢代已經有之,但未見文獻記載,故以宋代文獻記載命名之。車廂峽路在歷史時期既是軍事通道,又是商旅往來的要道。
唐宋時期從慶州至靈州,一般走的是環靈大道,即從今環縣北上至寧夏,但有時候或因環江發洪水,不好過河,或因強人攔截道路(五代時期黨項人專門勒索過往客商),就走馬嶺川,在今王咀子鄉郭咀子上山,翻越鴨口,從今華池縣李良子入懷安川北上,走車廂峽路。今天從郭咀子龍山文化遺址看,在龍山時期,南部的客省莊二期文化、西部的常山下層文化、東部的石峁文化均有出現。說明龍山時期這條道路已經通行,可能就是玉石運輸的道路。
龍山時期,華池縣東、西、南部文化都向這里集中,并形成文化交流的中心,這里或者是玉石交換的中介地,東部的玉石雕刻技藝和西部的玉料東輸都要經過此地,東部的石峁文化要在此地獲得玉料,西部的常山下層文化要通過此地輸出玉料,南部的客省莊二期文化也需要來到這里交易玉料,于是龍山時期的三種不同地區的文化都在這里出現。這一方面反映了龍山時期玉文化信仰的存在、玉料交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龍山時期以關中為代表的客省莊二期文化、以陜北為代表的石峁文化、以隴東為代表的常山下層文化屬于同一時期,并且因玉石的運輸出現了文化的相互交流。
在龍山文化時期,三種文化選擇華池縣作為交流的通道,是華池縣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華池縣東有子午嶺與陜北相接,西鄰慶城縣馬蓮河與今鎮原縣茹河相通,南經馬蓮河與關中文化相通,地處東、西、南的交通要道,四通八達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唱戲的舞臺,舞臺環境決定了其文化特征是文化交匯,形成了天然的文化走廊。
華池縣的地理環境也決定了今天華池的文化特性。如今華池縣北通陜北定邊縣,東通陜西吳起縣、志丹縣,南經慶城縣、合水縣與關中文化相連。華池縣今天從方言和風俗可劃分三個地理單元。一是紫坊鄉、山莊鄉、南梁鄉、林鎮鄉、橋河鄉,操陜北口音、接近陜北風俗的文化區;二是懷安鄉、元城鎮、喬川鄉、白馬鄉,說當地話、屬于唐代懷安縣轄區;三是悅樂鎮、城壕鄉、上里原鄉、王咀子鄉、五蛟鄉、柔遠鎮,方言屬于原慶陽府文化區。今天的華池縣就是一個三種文化的融合區域。
無論是龍山文化三種文化的交融,還是今天華池縣人的三種文化表現形式,其實都是由地理舞臺決定的文化走廊的文化特征的具體表現形式,都是地理環境選擇的結果。華池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文化的多元融合,華池縣的山川走廊決定了它是文化交匯地,華池縣的地理舞臺決定了它永遠是一個文化走廊。無論是龍山文化的相互交融還是華池縣今天的文化表現形式,都是當地居民為選擇適應環境而形成的文化形態。只要有永遠的舞臺,就會有永遠的文化走廊,也會有永遠的文化融合。
5月2日,考察團來到陜西省清澗縣。順治《清澗縣志》載,清澗“東據黃河,西繞黑水,鐘樓、官山前后聳峙,延安扼險之地,岡陵重疊,溪谷深阻,左可致河東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勢,北可控沙漠之地,屹為麟延之沖”。清澗的地理形勝躍然紙上。
北宋修筑青澗城,在整個對西夏戰局中起了轉折性的作用,種世衡、范仲淹利用唐代寬州城的有利地形修筑城寨,形成延州的羽翼,嘗試了堡寨防御的戰略,并借助青澗城步步為營,采取堡寨推進的策略,取得綏德、米脂,進而奪得吳堡、葭蘆,防御了西夏的包圍,對剪除西夏左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北宋防御戰線的形成起到了示范作用。

魚兒峁
2014年8月4日,筆者與張志揚考察了清澗古城。古城位于清澗縣寬州鎮(原秀延鎮)東北500米的老官廟村。坐落在清澗河東岸與東溝河交匯的山坡上,古城依東山而建,殘存城墻東西長375米,南北長310米。東墻制高點有闕臺90米,高8米;北墻山城存60米,高2~4米,與臺地城墻相連180米;南墻存15米,高3米,中間被溝壑隔斷,東山這段城墻為宋代墻體。東端二級階地高出一級階地40米,形成斷崖,高階地南部塌陷;二級階地有東城墻100米,高達10米,東有護城壕,當為明清重筑,明代城墻沿二級階地而下,到達一級階地,形成簸箕狀,南北長310米??h城還有“種公將臺”遺址。

青澗城西南距延州200里,成為延州東北防御的一個臂膀,同時正處在通向河東的糧道上,可為進軍無定河的前沿陣地。所謂“右可固延安之勢,左可致河東之粟,北可圖銀夏之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也成為西夏南下的屏障。在之后進軍無定河的實戰中,種諤依據青澗城奪取了綏州,依據綏州奪取米脂,又依據米脂筑永樂城,對西夏構成了重大的威脅。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青澗城升為縣,元、明、清皆因之。青澗城今名清澗縣。道光《清澗縣志》曰:“明洪武間,改‘青’為‘清’”。當地人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五行缺水,故命全國各地能加‘水’的地名都加‘氵’,‘青澗’因此在明洪武四年(1371)改名清澗縣。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占領陜西,改清澗縣為天波府。
5月3日,考察團來到陜西省綏德縣。綏德縣城位于無定河與大理河交匯處,橫山的最東端余脈疏蜀山在此南行、繞東、向北延伸的同時,向西形成圓弧,大理河繞疏蜀山東流、繞北、轉東與南北走向的無定河相匯,兩河交匯處形成一個向北突出的半島狀地形,形成一形勝之區。這里曾是宋夏爭奪的主戰場。
宋夏“慶歷和議”后20余年,北宋與西夏無大的戰事,基本上維持了一個較為和平的局面。但到宋英宗時期,雙方關系又因不斷發生沖突而緊張。治平四年(1067),宋將知青澗城種諤(種世衡之子)取綏州,《宋史·種諤傳》載,種諤利用嵬名山弟嵬夷山先投降北宋一事,又說降名山小吏李文喜,種諤就綏州嵬名山降宋一事奏報朝廷,朝廷頒詔轉運使薛向和陸詵兩人委托種諤招納,種諤包圍嵬名山族帳,詐使綏州嵬名山部落歸降。嵬名山歸降以后,先駐軍綏州以南宋境,種諤又策動在綏州筑城。種諤詐降嵬名山部,本應盡快修筑綏州城,但陸詵以無詔出師,召諤還。西夏聚集四萬兵力包圍綏州,種諤列陣指揮,追擊20里,取得勝利,修筑綏德城。
綏州是西夏監軍司駐地,綏州失陷,東部防線受到很大動搖,而種諤卻因取得綏州,貶秩四等。宋朝當時弭兵政策盛行,種諤招嵬名山部落歸降,取得綏州故地,遭陸詵彈劾,并準備逮捕種諤,未實施,陸詵調任他處。又有多名言官彈劾,種諤被貶秩四等,安置隨州,后復官。同時可以看到北宋對邊臣的控制之嚴格,未得詔令而擅興,無論戰功多大,也要獲罪貶秩。
種諤取得綏州,西夏諒祚報復,“乃詐為會議,誘知保安軍楊定、都巡檢侍其臻等殺之”,于是宋夏雙方再次大動干戈。北宋朝臣認識不到綏德的重要地位,準備棄綏不守,幸得郭逵說明大義,綏德才得以保全。
《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記載:
綏德州北城門:名鎮北門灣,金至清,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宋元符二年(1099)設綏德軍于此,并筑城,領城、寨、關、堡33座。金大定二十年(1180),重修,改為綏德州。明洪武、成化,清同治多次修葺。城早年已毀,現僅存北門(永樂門)及兩側長約170米的城墻。
2014年8月4日,筆者和張志揚來到綏德城考察,根據光緒《綏德州志》附有《城垣公廨各圖》與實地考察,復原明清古城遺址在疏蜀山北側,東依疏蜀山而建,其北門今存,門洞與門樓依舊,上書“柔遠”二字。疏蜀山北部今是為橫山的東部末梢,海拔868米。山上建有石刻博物館。門前刻石“疏蜀山”,發現《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記載的古城不是宋夏古城遺址。沿山體南行,疏蜀山東西走向,在東西走向的山體上有舊城墻250米,中間有一闕臺,頂寬30米,長40米,高25米,夯層13厘米,海拔909米。墻西有雍正年間所修石牌坊,西部連城墻50米,東部連城墻200米,高10米,東北角臺尚存,自角臺轉而南行城墻100米,我們將其稱為南古城,南古城城內文化層有布紋瓦片、黑瓷片,當是西夏和北宋時期的綏德古城,北古城為明清時期的綏德縣城。
5月5日,考察團來到甘肅環縣。大家一路議論青岡峽。青岡峽在哪里?沈浩柱曾撰《唐宋時期青崗峽與青崗嶺之地望考辨》一文,認為“今環縣洪德鄉趙洼村(興平寨)至山城鄉之間的環江河道更符合唐宋時期青岡峽之地望”,并認為,青崗寨當位于青岡峽,至于具體地望卻因資料有限無法作出判斷。
唐宋回鶻朝貢中國多寶石
五代時期,經慶州、環州至靈州的道路,沿途都是黨項部落居住地。《舊五代史·外國列傳·黨項》稱,黨項各族“在靈慶之間者,數犯邊為盜,自河西回鶻朝貢中國,道其部落,輒邀劫之,執其使者,賣之他族,以易牛馬”。回鶻朝貢中國每每受阻。可見黨項劫奪的財物多寶石,同時也反映出回鶻朝貢中國之物多寶石?;佞X道是運送寶石之路,筆者曾在《〈西夏地形圖〉所繪交通道路的復原研究》一文中考得從慶州經環州的大道稱“環靈大道”;在《西夏白馬強鎮監軍司地望考察》(《西夏學》第11輯)一文中考得,從西夏興慶府(銀川)北上,經巴彥淖爾往西,經西烏西日格到黑水城的道路稱為居延道,從居延(今額濟納旗)以西至蒲類(巴里坤),稱“回鶻路”。唐五代時期回鶻朝貢中國既是走回鶻道—居延道—環靈大道。
青岡峽在環靈大道上,那究竟在哪里?
興平城(灰家觜)在趙洼子
《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哲宗紹圣四年(1097)六月戊戌:“是日,三省、樞密院同呈邊報,曾布言:‘涇原筑籩江已有緒,然環慶又欲筑灰家觜,以次經營韋州、清遠軍?;壹阴谇鄬鶏{口,入峽行四十里無水泉,乃至清遠,此地太宗以來經營,鄭文寶自長安致林木飛鳥以往,皆不可活。今雖能進筑,但恐不免煩朝廷饋餉,則關中困弊矣’?!北彼尉汲h,在確??梢宰越o的情況下,同意環慶路筑灰家觜。
元符年間,宋軍戰線從洪德寨向北延伸,《宋史·地理志》載:
興平城,地名灰家觜,元符元年筑,賜名。東至賀子兒一十里,西至流井堡四十里,南至洪徳砦二十里,北至清平關三十里。
在今洪德北20里(距縣城70里)的趙洼子有一古城,筆者2006年10月23日在此考察,今墻體不存,據時年64歲的趙文滿回憶,在他19歲時城門尚在,1974年毀于農田基本建設,經他指點,可見西墻保存高2~3米的土埂,夯層明顯,并且能找到東墻的兩個城墩遺跡,經丈量,此城南北長515米,東西寬300米。附近有“站軍臺”、“清平所”、“西校場灘”、“亂喳埄”等地名。這座古城符合“南至洪徳砦二十里”的興平城。元符元年(1098)北宋修筑興平城,把戰線從洪德城向北推移20里。
趙洼子古城地處環江河谷地帶,扼控環江大道,是環靈大道的重要節點。環江宋代曰白馬水。趙洼子西為清平溝,北有羅山川,通南湫鄉,有道路直通寧夏同心縣下馬關鄉,入靈武大路,大硯川當為清平溝或羅山川。
清平關是山城堡
《宋史》卷87《地理志》載:
清平關,地名之字平,元符二年建筑,賜名東至鬼通砦二十五里,西至安邊城四十里,南至興平城三十里,北至陷道口鋪二十七里。
據此,清平關當為今甘肅環縣至山城堡鄉古城。元符二年(1099)宋軍又筑清平關,把戰線向北推移到山城堡一帶。
2005年10月23日,筆者來到山城堡考察。古城依山而建,北門殘存,翁城高30米,墻體寬8米,北墻在山上,西面殘存四個馬面,馬面寬15米,凸出7米,存287米,西南角墩25×25米,北墻自北門向東114米,東北角墩30×30米;西墻毀,沿溝邊下山而行,殘存164米,高2~3米,總長488米;東墻斷續殘存196米,總長500米;南墻殘存共180米左右;城墻東西兩面臨河,以河筑畔,以畔為城,距河床35米,兩面的河流形成天然的護城河。城中文化層有布紋和素面瓦片。
青岡寨是寶寧堡
《續資治通鑒長編》載,真宗咸平四年(1001)八月丙寅,李繼遷率眾攻清遠軍,“清遠軍都監段義踰城叛,降于李繼遷”。李繼遷奪取清遠軍,越過支子平,泊清崗城下,楊瓊與馮守規、張繼能才慶州出師,行動非常緩慢,聽到清遠軍陷落,更加怯陣。
賊進至望梅原,知環州、西京左藏庫副使、順州刺史王懷普巡青崗寨,謂瓊曰:此寨水泉遠,不可多屯師,師少即不可守,愿棄之。瓊等相與合謀,焚糧廩、芻積、兵仗,驅寨中老幼以出。瓊即退師,保洪德寨,賊勢浸盛,未嘗與交鋒也。
清遠寨失守,宋軍退守青崗城,楊瓊等焚燒青崗寨,保洪德寨(今環縣洪德鄉),戰火一路南燒。
從今山城梁上行30公里,進入甜水堡,現在公路從東邊河谷一路搭橋到甜水堡距離25公里。山城梁是橫山的余脈,是南北走向30公里的山嶺,兩面溝壑不能通行,進入清遠軍必須經過這個山嶺,這條嶺應該是宋代的青岡嶺。嶺上有兩座古城遺址,均屬于宋代。一是寶寧堡古城,屬于甘肅環縣甜水堡鄉張鐵行政村寶寧堡自然村,墻體大體保存完好,東西225米,南北200米,地面多布紋瓦片,有蓮花紋磚半個,當是宋代的青岡寨。另一座古城張鐵古城,屬于環縣甜水堡鄉張鐵行政村張鐵自然村。廟宇兩旁殘留南北走向的城墻155米,素面瓦片多,有少量布紋瓦片。
青岡峽指洪德往北至山城
成書于宋代的《武經總要》載:“環州,北至洪德寨八十里,寨北即蕃界。青岡峽、清遠軍、積石浦、洛河、耀德鎮、清邊寨、靈州共七程?!庇州d:“洪德寨,西北路即舊口,入靈武大路,號青岡峽?!庇郑骸办`鹽路,自洪德寨西北入青岡峽上,至美利寨入清遠軍,軍城則宋初轉運使鄭文寶建議筑之,在靈州南界積石嶺上瀚海中,至靈環州三四百里,地不毛,無水泉。浦洛河、耀德、鹽井、清邊鎮入靈州,約五百里,本靈環州大路?!笨梢?青岡峽是指洪德鄉往北至山城堡一段的河谷道路,之字平是青岡峽的北端,是北宋元符二年修筑的清平關,即今山城堡古城遺址。在青岡峽內,興平城是北宋元符年間在峽內灰家觜修筑的古城。青岡寨在山城梁上,城址是張鐵村寶寧堡古城。
(作者系隴東學院歷史與地理學院教授、隴東學院政法學院黨總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