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習婷
摘要: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新聞媒體產生了巨大沖擊,同時新媒體的出現也為新聞工作創新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如何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進行有效地變革成為了新聞專業工作者適應數字時代的關鍵。本文在深入分析“開放新聞學”的意涵以及其對當代新聞事業的影響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開放新聞學”時代新聞編輯專業職能的變革。
關鍵詞:新聞編輯;新聞專業;開放新聞學;專業職能
在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科學技術得到了較為明顯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技術以及信息化技術等發展,豐富了新傳播渠道,對傳統的新聞媒體造成了巨大沖擊。但是新技術的出現也給新聞工作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如何在“開放新聞學”時代把握發展機遇,推動新聞編輯專業職能的變革成為了當前新聞工作者適應數字時代的關鍵。鑒于此,本文對“開放新聞學”時代新聞編輯專業職能的變革進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開放新聞學”的意涵以及其對當代新聞事業的影響分析
現如今,互聯網在全球基本實現了覆蓋,方便了人們信息交流。然而互聯網發明者起初的意愿并非是為了傳遞信息,而是為了分享創造力。以現代抗洪救災為例,在洪水來臨之后,新聞編輯工作者可以在網絡上每個一段時間進行洪水信息更新,人們能夠在極短時間內知曉所有新聞內容,由此可見,當前新聞時間的報道形式與傳統報紙或者媒體主導的報道形態具有本質性的區別。
當前新聞事業應該是滿足大眾的信息需求,傳播方式逐漸轉向了網絡平臺、微博以及博客等社交網站,促使傳統的新聞學逐漸轉變為“開放新聞學”。值得注意的是“開放式新聞”注重的新聞事業應該存在信息交錯的網絡當中,也可以說是新聞事業必然與信息網絡相互構連,與此同時,任何人可以進行新聞的分享,有助于人們更清楚的了解這個世界[1]。
“開放新聞學”時代,媒體的運作模式是鼓勵讀者參與新聞事件當中,并且匯聚大眾對于新聞事件處理意見,鼓勵反思與分享多元新聞價值。傳統媒體要想實現創造運作,就必須采取這一有效手段。
實際上,早在2000年《衛報》集團成立博客平臺,用于網絡信息的收集,并且嚴格遵守“開放性”原則,大眾可以在平臺上進行自由評論,幫助《衛報》成功整合傳統媒體與博客社群,優先進入了新媒體運作模式[2]。具體而言,《衛報》通過開放新聞編輯室數據平臺,在平臺當中引入博客、業余新聞生產者等資源,為開放式新聞媒體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有助于協同信息生產制作的實現,緊接著建構開放式“媒介融合”模式,不僅僅為新聞信息的制造與傳播提供平臺,還提供社會重要議題溝通渠道??偠灾伴_放新聞學”的創新新聞運作模式,關鍵在于如何扮演好新聞的生產者與讀者之間的信息傳遞角色。
二、“開放新聞學”時代新聞編輯專業職能的變革
“開放新聞學”時代的新聞編輯與傳統新聞編輯具有本質的區別,關鍵在于信息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的轉變。在“開放新聞學”時代,新聞編輯專業職能需要作出一定的變革,才能適應發展需求。
(一)以“開放性”原則納入多元信息,動態調整新聞議題走向
“開放新聞學”時代的新聞編輯對新聞事件的處理應該受到大部分網民社會行動的影響,并且在處理新聞事件時,并不能堅持固有的新聞框架,而是依據每一則新聞事件的議題走向,進行動態調整[3]。就以《衛報》處理英國青年騷亂事件為例,在事件發生初期,對官方信息并不是十分清晰的情況下,該報記者主要在新聞室內觀察網民在平臺上的留言,從中獲取事件播放的地點信息,從而及時趕到現場進行相關報道。由此可見,在“開放新聞學”時代新聞編輯工作者需要通過信息網,始終堅持“開放性”原則,通過網民提供信息,及時融進新聞事件發展當中,這是在“開放新聞學”時代新聞編制專業職能重要的變革之一。
2.2運用“數位敘事”的概念,進行新媒體平臺的新聞編輯
所謂的“數位敘事”概念,主要是指在傳統口語安排的敘事方式基礎上,融入更多元化的數字化素材,通過新媒體豐富的再現形式,呈現事件與情節的說故事方式[4]。鑒于此,在“開放新聞學”時代,新聞編輯工作者必須具備這一項“數位敘事”技能。實際上,中國臺灣陳順孝在長期數位敘事的實踐之后,總結出在“開放新聞學”時代,新聞編輯者就應該能根據新聞總體內容或者局部特性,通過選擇適當的新聞素材,增加一些適宜的文字即可。例如新聞摘要、影音報道以及網絡直播等均不能只談事件內容,還需要進行適當的數位敘事才行。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
(三)提升信息傳達效率
“開放新聞學”時代,信息傳輸量十分巨大,新聞編輯人員與信息消費者均受到了信息過量的困擾,導致無法在海量信息當中獲取有效信息。為此,新聞編輯者就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幫助讀者在電視、網絡等提供海量信息當中,快速獲取有效信息,這將成為新聞編輯另一項專業職能。根據視角研究成果表明,人們在獲取信息時,單一的文字或者是單一的圖像時難以得到良好記憶效果。一旦以文字與圖像相結合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將有助于提升讀者記憶效果。例如,在現如今的時報當中平均每兩個版面就會使用一張圖表。再比如,在我國的電視紀錄片當中,也是采用了大量的圖片加以說明新聞事件。此外,新聞編輯者在傳達信息過程中,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展現不同事物之間邏輯關系,有助于幫助讀者理清新聞事件的脈絡。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開放新聞學”時代,新聞編輯者不僅僅需要掌握新聞編輯基本的專業技能,還需要懂得以“開放式原則”獲取新聞信息、掌握“數位敘事”,能夠在具體編輯過程中,采取有效手段提升信息傳達效率。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轉變傳統的新聞編輯工作身份,適應未來新聞編輯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張煜麟,付曉燕.“開放新聞學”時代新聞編輯專業職能的變革[J].中國編輯,2014,04:23-27.
[2]竇鋒昌.報紙開放式新聞生產研究[D].武漢大學,2013.
[3]王振鐸.媒介交互視野中的比較新聞學研究——從《中俄現代新聞理論比較》談起[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205:152-158.
[4]李希光,張小婭.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學[J].新聞傳播,2013,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