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伶俐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和法律的完善與發展,黨校法律教學提上重要日程。黨校法律教學要采取多樣化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促進其建立完整體系化的法律知識結構。
關鍵詞:黨校法律;教學方法;創新教學;實踐教學
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政治作為上層建筑,其發展完善自不待言。而法律作為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黨校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黨校旨在培養具有先進社會主義政治意識和科學理論素養的專業型人才,要求關注學生對黨的宗旨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任務的深度理解,培育符合黨的發展要求和國家需要的專業人才。因此,必須重視學生的法律教學,只有具備基本的科學法律意識,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實踐中才能積極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才能運用法律為社會和人民服務,才能真正提高整體理論素養,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鑒于法律教學對黨校發展和人才培育的重要性,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簡要淺析如何切實推進黨校法律的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效率和深度的合一。
一、采取興趣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
黨校法律教學存在的最大困難之一就是學生的興趣貧乏,法律條文內容繁復,尤其較多的專業詞匯和陌生條例難于理解,學生對于這些內容學習動力小,主動性低[1]。而學生興趣發展還受到教師教學方式的影響,很多黨校法律教師,只注重教學結果,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的互動性和趣味性,不注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以僵化的教學形式壓制學生的內在學習驅動力,致使興趣的喪失。因此,筆者認為,要想開展好黨校法律教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興趣教學的組織開展。
(一)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使其對專業本身產生濃厚興趣
興趣的建立和培養重在內在興趣的激發,這是最持久、對學生激勵作用最大的因素。教師要把主要教學力度放在學生內在興趣的培育上,也就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自身整體教學水平,以高質量、高水準的課堂教學來吸引學生對黨校法律專業本身產生好奇心和探究興趣。因此,需要教師一方面豐富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不能局限于課本的講授,課本只是教學的基本依托,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平臺,但并不是唯一學習資料。教師要善于將新的知識和社會大眾或者專家學者關注的法律現狀等問題,作為教學內容納入課堂教學的范圍,使學生及時了解到最新的專業知識,對法律產生積極的探究欲。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使學生了解到法律專業更加開闊的知識世界,進入到更加高層次的專業平臺,循序漸進得到專業素質的發展。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黨校法律的學習過程中產生自我成就感和知識的獲得感,不斷對自身的學習能力產生信心,興趣的產生與增強自不必言。
(二)教師轉變自身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樹立其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科學持久的學習興趣
黨校學生都具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和自我發展需求,他們對事物有自身獨特的見解,對一些社會問題往往會表達出出人意料的新穎觀點。他們作為專業型人才,需要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論證,推理探討。但是黨校法律的教學時間緊張,任務艱巨,不少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忽略學生的課堂參與性,降低學生參與問題討論的幾率,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只關注考試內容和學生的記憶準確性,導致課堂教學成為教師的“一言堂”,壓抑其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自覺性也降低,不利于興趣的科學發展。
筆者認為,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黨校法律教學,所采取的教學方式必須考慮到學生的主體作用之發揮[2]。一方面,多設計學生的提問和交流探討之教學環節,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進入互動的教學模式,在與他人的溝通中形成自身獨特的見解,建立科學完整的知識結構。例如,教師在講完基本理論知識之后,就可以設計實際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自由發表意見,經過合作學習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以此有趣的學習形式和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對課堂學習興趣的深度發展。另一方面,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督促和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自學和預習,組織學生有計劃進行課后自主鞏固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獨立學習習慣,養成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當學生意識到自己能夠獨立進行法律的學習時,他們會從內心產生高度的自豪感,更加愿意主動進行知識的預習,形成強大的學習驅動力,促進興趣的高度發展。
二、開展創新教學方法,以創新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黨校法律教學需要創新的參與,創新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基本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進步的根本動力和本質驅動力。法律教學離不開創新因素的組成。只有經過創新,學生才能具備法律學習的基本素質,才會在今后的學習中以批判的眼光審視遇到的現實問題[3],才能夠積極主動對一切信息進行有選擇接納,養成理性縝密的法律思維和具備較高的法律素養。這需要教師開展創新教學,以新的教學方式、手段和方法來激勵學生內在創新需求的產生,具備基本創新意識,樹立積極的創新學習態度,自覺歷練創新能力。
(一)創新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需要
創新學習方式是新課改之后,我國教育界普遍推行實施的教育理念,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能夠新穎,符合社會和時代的要求,能夠順利促進學生思維的創新發展,不受限制和禁錮,能夠突破常規,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質變。創新學習方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創新的理解記憶之新形式,發展學生的學習方式,完善其基本學習技巧,增強獨立學習之能力,使他們具備獨立尋找合適的學習方式之素質,逐步產生內在的創新需要。
(二)教師多設計具有創新價值的問題和教學環節,使學生的發散與創造思維得到充分激發
教師的創新教學方法離不開其學步驟的安排組織,問題設計的難度和方向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過程中創新思維的發展之進度。如果教師總是照搬教材,以課本上一些陳舊的法律案例和法律規定為依據展開問題設計,就會致使學生的思維受到禁錮,眼界自然也就拘泥于有限的知識和文字當中,導致他們創造性思維沒有發揮的余地。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進行新穎的教學設計,組織具有開放性答案的綜合型問題,使學生經過探究討論,獲得新的知識,學到課本上難以傳達的新知識、新思維、新方法。
三、組織開展實踐教學,以實踐經歷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使他們產生創新學習意識
黨校法律教學離不開社會實踐,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途徑,也是理論的歸宿。但是當前諸多黨校法律教學忽視實踐環節,以理論教學為核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準確性,不關注他們的實踐能力,導致社會實踐意識薄弱,科學法律專業學習能力較低,對今后的可持續發展產生較大阻礙。因此,教師要多開展實踐教學,組織實踐學習活動,設計實踐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踐平臺,創設多樣化實踐機遇。例如,組織學生定期進行實踐案例學習,以小組為單位利用互聯網搜集最近熱點的法律案例或者規定。比如破壞環境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已經被納入法律條文,環境受到法律的保護,這既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也是我國法律的完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踐搜集環境,或者展開社會意見征集調查等,深入探索法律對人民生活的深刻影響,了解法律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以此深化學生的實踐學習意識,提高創新學習的素質。或者組織學習集體參與正式的法律探討會,或者邀請專家開展法律講座,使學生以不同的接收方式來在實踐中接受更加綜合真實的法律知識,夯實法律基礎。
綜上所述,黨校法律教學需要教師采取綜合教學方法,融教師、教材、學生、教學手段于一體,樹立雙主體教學理念。既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又以學生的現實學習能力和階段性特性為出發點,以創新與實踐為核心要求,切實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靈活變化,提高其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不斷深化他們的綜合學習素養。
參考文獻:
[1]吳菁,趙鳴,石麗娜.法律課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多元化途徑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1(21)
[2]甘文.淺析黨校法律教育——以解讀《行政強制法》為例[J].延邊黨校學報.2010(02)
[3]黃勝帝.淺論黨校法律課教學的創新[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