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劉強東去年有關共產主義將在我們這一代人實現的話最近被翻出,并引起網上熱議。筆者由此想到馬云不久前對計劃經濟也有過一番言論。在不少人看來,這些關涉共產主義的話題,和馬云、劉強東這些當代中國企業家風馬牛不相及。因此,無論是馬云談論計劃經濟還是劉強東談論共產主義,都自然具有另類新聞一笑了之的意義。畢竟,大多數老百姓都懂得一個基本常識:私人資本和共產主義社會是不搭的。但是,倘若聯系他們出言的由頭和立論的根據,馬云和劉強東關于共產主義的論述邏輯,確有嚴肅和理性對待的必要。
馬云和劉強東并非信口胡言,而是有感而發。究竟是什么力量喚起他們關于共產主義的思考?這要追溯他們所在的行業,正是與大數據和互聯網的密切聯系,他們不約而同地注意到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人類社會變遷帶來的深刻變化。在馬云看來,由于大數據時代的出現,未來30年將對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進行重新定義。在劉強東看來,人工智能時代的各種技術進步能夠為人們生活和社會創造價值,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可以改變世界,并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撇開他們的職業身份不言,這些言論實際上符合馬克思關于社會形態變化的理論邏輯:技術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經濟社會形態的變化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和一致性。他們敏銳地從技術社會形態的變化預測出經濟社會形態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唯物史觀在中國社會的深入程度。
總體上看,馬云和劉強東的言論都說明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不是一步步證偽而是一步步證實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設想的科學性。聯系20世紀末“歷史終結論”甚囂塵上的場景,他們在公開場合闡明關于共產主義的看法,與那些認定共產主義早已過時的觀點相比,不能不說確有值得肯定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講,馬云和劉強東關于共產主義的討論,對于共產主義話語在當下中國話語世界的進一步激活,是有一定正能量意義的。
當然,他們的相關論述也表露出共產主義的認知在當下中國社會還沒有完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依然還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課題。科學技術是一種革命的力量,這不是一個孤立的、抽象的命題,還需要聯系歸誰所有和為誰服務。馬克思深刻論述過,在資本主義世界中,每一種事物都有自己的反面: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也帶來饑餓和過度疲勞。與此同時,國有化與公有化也不能簡單等同。國有化還不意味著勞動和資本沖突的解決,它只是包含解決沖突的形式上的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馬云和劉強東關于共產主義的話語,也創造出進一步辯證分析和把握共產主義社會的歷史契機。
未來社會的特征正在一點點顯現,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未來社會的實現決不是一個純粹的自然歷史過程,如何將共產主義的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依然任重道遠。這需要從條件出發,汲取歷史經驗教訓,在理想的牽引下一步步靠近,其中蘊含著一系列的批判性反思和規范性矯正。關于這方面的問題,希望也能引起馬云和劉強東的關注與思考?!?/p>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