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鷹 王海川 龍紅明 胡義明 吳雪蘭


安
0 前言
安徽工業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是我校基于完善礦物-冶金-材料專業鏈、服務支撐我省礦業冶金支柱產業而設置的新專業,契合我校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和行業特色型大學發展定位。本專業于2013年9月開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致力于培養從事礦物分選、復雜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礦物材料加工等領域內的生產、設計、科研開發、技術管理工作,具備解決該領域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創新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本專業自設立以來,在學校和學院的高度重視下,以冶金工程專業認證和本科專業審核評估為契機,從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實踐平臺建設、教學科研平臺建設等四個方面,努力做好新專業建設各項工作,以確保專業教學效果和學生培養質量。本文就安徽工業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建設目標、具體措施和成效進行進行探討,為工科院校新專業的建設提供參考。
1 建設目標
1.1 完善培養方案和課程結構體系
培養方案和課程結構體系是培養人才和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以“掌握基礎理論、強化實踐訓練、培養創新能力”為目的,完善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結構體系。成立有金屬礦山、鋼鐵冶金、資源綜合利用等行業高級技術人員參加的教學指導委員會,為應用人才培養的專業建設提供導向,通過來自企業的信息反饋,為專業建設提供依據。教學內容從知識拓展到能力和技能領域,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專業愛好特長選擇發展方向,并直接參與到企業的實踐中。
1.2 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學生工程素質培養的執行者,教師隊伍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好壞。引進國內外礦物加工專業一線高校的優秀博士,定期對青年教師進行培養,到企業中去培養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加強青年教師理論與實踐聯系的過程,提高專業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從企業、研究所、設計院聘任經驗豐富的高級工程師作為特聘教授和學科帶頭人,走“內培外引、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建設道路。
1.3 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能力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必須在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方面狠下功夫。發揮冶金工程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教學和實驗研究平臺,逐步完善礦物加工工程訓練設備建設,提供與生產實踐同步的教學設備;重視實驗教學、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實習等強調技術性和實踐性的教學內容,避免過于強調課堂教學效果,充分認識實習、實踐過程遇到的困難,調動指導實習、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師積極性。
1.4 強調校企產學研合作
校企產學研合作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一方面,企業將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到專業教材中,并能及時將企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的原理及應用,納入到教學內容中;選擇有能力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企業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使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學習,盡快掌握職業技能和崗位能力;另一方面,讓高校老師參與企業科研開發、聯合技術攻關等,由企業為專業教師提供平臺,使專業教師能快出成果、提高實踐能力;在互利互惠基礎上,精心打造專業特色,提升企業持續創新能力,服務安徽區域經濟發展。
2 措施與成效
2.1 不斷完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礦物加工工程是研究礦物分離的一門應用技術學科。 其學科目的是將有用礦物和脈石(無用)礦物分離。例如:將鐵、銅、鉛、鋅礦石中含有石英等脈石礦物,通過重選、磁選和浮選等方法,將品位較低的原礦富集為人造富礦,為進行下一步的冶煉工作(冶煉過程屬于冶金工程專業)工作做準備。從學科的內涵可以看出,其專業教育具有多學科交叉的顯著特點,同時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求較高。為此,我們提出 “寬口徑、厚基礎、強實踐、求創新”的人才培養原則,不斷探索和完善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經過充分調研和討論,我們于2014年4月制定了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確定了選礦和燒結球團兩個培養方向。除了學校公共平臺所屬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課程,我們設置了《礦物學》、《礦物加工技術經濟》、《礦物加工過程檢測與控制》、《鋼鐵冶金原理》等專業基礎課,確定了《礦石粉碎工程》、《礦物物理分離》、《礦物表面化學分選》、《選礦廠設計》、《燒結球團學》、《燒結球團廠設計》等骨干專業課,這些核心課程可以確保學生能獲取選礦和燒結球團兩個專業方向的核心知識。同時沿著采礦-選礦-冶金-材料專業鏈向前和向后延伸,設置了《礦物材料加工學》、《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采礦概論》、《有色冶金概論》、《礦業環境工程》等專業限修、選修課程以拓展學生知識面和拓寬培養口徑。設置了《礦物加工實驗技術1》(選礦方向)、《礦物加工實驗技術2》(球團方向)等2門課12個專業教學實驗配合學生認知實習和生產實習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并通過《礦物加工理論與工藝》等課程提高學生創新能力。通過2年的教學實踐,針對2014年培養方案的不足,我們于2016年10月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組織由礦山企業、冶金企業等行業高級技術人員和專業教師參加的專題研討會,在分析當前我國金屬礦山資源特點、行業發展趨勢、學生就業前景等的基礎上,歷經多次討論修改,對相關課程課時、名稱、性質進行了調整,增加了《礦石可選性研究》、《化學選礦》和《寶石學與寶石鑒定》等新課程。培養方案和課程結構體系是培養人才和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是關系著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口的關鍵核心,未來我們將繼續結合教學實踐、行業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進行持續建設。
2.2 持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表1 專業教師職稱結構、專業和研究方向
教師是學生工程素質培養的執行者,教師隊伍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好壞。這幾年,我們堅持走“內培外引、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建設道路,一方面從國內外礦物加工專業一線高校引進優秀博士,另一方面從企業、研究所、設計院聘任經驗豐富的高級工程師作為特聘教授和學科帶頭人。形成一支了解社會需求、教學經驗豐富、知識學緣梯隊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目前我們有專兼職教師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碩士生導師4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9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5位教師有5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2位教授兼學科帶頭人有30多年企業工作經歷,見表1、2所示。這樣的師資隊伍組成,使我們在培養方案實施、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青年教師成長、乃至學生就業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表2 專業教師知識、學緣、梯隊結構
2.3 持續加強校內教學平臺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實踐能力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必須在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方面狠下功夫。為保證實驗教學效果,在充分利用現有教學和實驗研究平臺基礎上,這幾年我們通過多渠道購置教學實驗專用設備30余萬元,購置了單槽-多槽浮選機、磁選管、搖床、螺旋溜槽、濕式轉鼓弱磁選機、球磨機、鄂式破碎、真空式過濾機、振動篩、三頭研磨機、表面張力測試儀等設備,初步建成了專業教學實驗平臺,能基本滿足理論課程中的實驗教學、和獨立設置實驗課程《礦物加工實驗技術1》和《礦物加工實驗技術2》中鐵礦石制粒與燒結、磨礦條件實驗、浮選實驗等12個實驗的教學要求。
此外,我們也非常重視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實習等強調技術性和實踐性的教學內容,積極開拓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利用社會資源辦學。與寶鋼梅山礦業公司、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馬鋼南山礦業公司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合作,與馬鞍山天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一個實習、社會實踐、產學研基地。
2.4 注重凝練學科方向、以科研促進教學
我們對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有清楚的認識,把它們作為發展的兩翼來對待,時時處處貫徹“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的理念。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們在金屬礦高效分離應用技術研究、浮選藥劑和泡沫浮選基礎研究、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及礦物材料研究等方向逐漸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自2014年4月礦物加工工程系成立以來,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基金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8項,安徽省高校優秀青年人才重點項目、安徽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自由探索項目等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企業產學研合作項目5項、合作重點項目1項。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錄10余篇,申請和授權發明專利8項。作為尚無碩士點的新設置專業,我們通過大學生創業創新訓練項目、挑戰杯等活動,將本科生加入到我們的科研活動中去,有助于切實提高本科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式和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3 結論
安徽工業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自設置以來,在師資隊伍建設、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建設和實習實踐平臺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課程和培養環節的設置與國內同類院校相關專業相近,既注重理論基礎和新技術新方法,強調了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專任教師全部具有相關專業博士學位,教師隊伍知識體系、學緣和年齡結構分布比較合理,師生比例協調,多人具有企業設計、研發和管理工作經歷,對學生工程能力培養有利;注重協調科研和科研之間的關系,不斷完善實習實踐條件。以上這些措施可以保證該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未來我們將瞄準社會需求變化和產業結構調整,持續不斷向前推進礦物加工專業建設各項工作,提高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社會能力,更好地發揮科技引領作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于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工程技術人才。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