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菲++周春放
摘要:服務群眾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電視主流媒體的新聞記者只有在深入基層、深入一線采訪的過程中,堅持走群眾路線,充分做好群眾工作,依靠群眾,融入群眾,才能把現實生活中一個個鮮活的“活魚”抓到,才能采制出有思想、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作品,也才能面向群眾,講好新聞故事。
關鍵詞:人民群眾;衡量標準;調研;文風;鼓勁
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各個歷史時期最有智慧的建設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主體。當前,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人民群眾的生活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服務群眾的內容也隨之變化。作為電視媒體人只有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的需求,認真落實深入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認清、吃透這些活動的實質要義,把這些活動作為電視媒體人“轉變作風、服務群眾”的深化和延續,才能在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為民服務的過程中,開拓思路、發揮自身專業特長,積極按照“三貼近”原則去做好新聞宣傳,去講好身邊的新聞故事,用好的、積極的、正能量的典型人物事例去提高影響力,讓廣大電視觀眾在新聞作品的感召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激發內在動力,這也是檢驗電視媒體人服務群眾的最為重要的標準。
如何才能在采訪過程中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將服務群眾的工作抓深、抓細、抓出成效,現提出如下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 深入調研,帶著思路下基層
新聞記者的“三貼近”原則,就是要求通過記者與群眾的聯系互動,拉近與廣大群眾的關系,讓群眾能夠把真實的線索、真實的故事提供給你,講給你聽,讓這些最初的第一手素材,轉化為新聞作品中的一個個看點。
新聞作品要確保有看點,就必須大力發揚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記者在下基層之初,就必須先做足功課,對所采訪的對象有深入地了解。比如,在對“訪惠聚”工作做一個全面的報道時,首先要了解所在地區的全面工作,在深入報道時要做到心中有數,先說什么,先找到一個什么樣的切入點,事先都要有計劃、策劃。等找到以后,還要對這個切入點的具體情況進行認真扎實的實地調查。調查后,我們要深入一線、深入群眾,進行深入地調研,在和群眾的交流中,我們要有選擇性地看哪些素材是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反映我們主題思想的,是能夠反映駐村工作隊真心實意為幫扶村辦實事、解難題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采訪中,必須帶著感情、帶著問題、帶著服務群眾的胸懷,到群眾中去拍攝那些有較強視覺沖擊力的鏡頭,去攝制那些能夠讓人身臨其境的視頻畫面。
到基層去可以把那些為幫扶對象送點子、送技術、送物資、送資金的典型;那些積極主動幫所在地跑項目、跑資金,解難題,根據所在村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理清發展思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進生產經營模式,為后進村今后長遠發展蓄底氣、固根本的先進;那些深入貧困家庭中間開展親情式慰問活動,將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弱勢群體身上,在人民群眾心中留下了黨的光輝形象的真實故事等等挖掘出來,通過電視新聞作品反映出去。如果在這其中我們脫離了服務好群眾的根本,下基層走馬觀花,做調研道聽途說,寫報道虛構杜撰,那么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受眾的信任,更別說維護好自己的受眾群了,最后的危害必然會影響到我們黨在群眾心目中的整體形象。
二、 改進文風,上傳下達解民憂
要推進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需要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轉變作風,改進文風。在扶貧攻堅戰和“訪惠聚”的宣傳報道中,駐村工作隊幫扶村里改善民生、扶貧幫困,說到底,還是要求電視新聞記者要用真心實意,用真情實感,用真實鏡頭,把為各族群眾辦好事、實事的人和事,通過畫面展示出來,展示出我們黨執政為民的博大胸懷。所以,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必須心里裝著服務群眾的宗旨,老老實實、扎扎實實、踏踏實實,堅持到實地、查實情、求實效,用樸實的文風,講好中國故事。堅決杜絕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浮光掠影、胡編亂造等不實之風,要改進作風、文風,電視新聞記者要當好小學生,深入田間地頭和群眾交朋友,學會用老百姓的土話和他們談古今、談家庭、談人生、談農業、談經營……要改進作風、文風,電視新聞記者要用真心、動真情、講真話、寫真事,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把群眾一聽就懂、喜聞樂見的事情講述好……要改進作風、文風,就必須要有廢寢忘食、夙夜在公的精神,用“衙齋臥聽瀟瀟雨、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敏感性,和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心相印……要改進作風、文風,電視新聞記者就必須拿出真功夫,獻出真法寶,真誠地和群眾交朋友,發揮上傳下達的紐帶作用,把黨的政策方針路線通過電視載體告訴群眾,把群眾的心聲通過新聞報道反映上去……說到底,就是要真實地反映社情民意,為黨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依據,為幫扶村和社區解決難題,為群眾的遠慮近憂出謀劃策。電視新聞記者不但要“身入”,更要“深入”,切實把自己融入到群眾中間,深切體會群眾疾苦,耐心聽取群眾呼聲。采制出的新聞作品要能夠展示出黨的光輝形象,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吸收到來自主流媒體的正能量。
三、 面向未來,著眼長遠鼓干勁
社會實踐是新聞記者獲取新聞線索的主要途徑。因此,對新聞記者來說,參加社會實踐,服務群眾不是一陣風,不是雨過地皮濕,不是曇花一現的形式主義,更不能做表面文章。參加社會實踐,真心服務群眾,需要電視新聞記者長期艱苦的努力。要用真情贏得群眾的信任,讓群眾能夠在接受采訪時敞開心扉,對記者說真話、道實情,通過電視報道贏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到村里和社區采訪,不但要仔細聽取所幫扶對象的現狀介紹,還要了解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了解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舉措,后續寫作時才不至于提筆無話可說,或是只知照抄文件,離開文件不會寫新聞;或是只知上網搜索,讓離開“度娘”就不會寫新聞的怪象越演越烈。作為主流媒體的電視新聞記者更要有前瞻的眼光,面向未來的膽識,研究學者的嚴謹,能夠站在今天的起點上,用清晰的思路,用科學地規劃分析群眾在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的利與弊,能夠在引進資金、技術及需要幫助時給予一定的幫助,能夠讓新聞報道中先進典型的力量感染、鼓舞、激勵那些仍然奮斗在脫貧致富路上的群眾,讓他們見賢思齊、窮則思變,用新聞的力量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讓人們的心靈更加豐滿。
服務群眾,對記者而言,實際上就是要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了解了他們的新想法、新目標、新追求后,才會和他們同呼吸、心連心、共命運,才會有一家人的親密感,才能讓他們第一時間把改進意見、建議反饋上來,及時調整電視節目制作內容,及時地對政策性較強的問題第一時間進行解疑釋惑。這樣,我們就可以幫助群眾開拓思路、轉變觀念,同時要杜絕下基層成為“嚇基層”, 服務群眾是真的“深入”,而不是徒有虛名的“身入”。
著眼長遠鼓干勁,是電視主流媒體的歷史責任,作為新聞記者必須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懷揣“四個意識”,圍繞長治久安的總目標,以高度的新聞敏感性,用真抓實干的“大外宣”格局,更好地凝聚和傳遞時代正能量,激發出各族群眾愛黨愛疆愛國愛昌吉的思想情感,發揮出導向引領的作用,大力營造昂揚向上、團結奮進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