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亮
摘 要:針對把場址選擇在邊坡上的農村集中安置點規劃設計,供類似把安置點場址選擇在邊坡或較陡地段上的居民點規劃設計做參考
關鍵詞:農村集中安置點;邊坡場址;規劃設計
一、前言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工程建設項目越來越多,工程涉及用地區域也越來越多樣化,特別是涉及移民征地方面相對復雜,按照國家針對移民項目工程的“先移民,后建設”的政策要求,項目工程中凡涉及到移民安置項目的,必須在整個項目開工前完成移民搬遷安置建設,而涉及移民征地方面的規劃設計的合理性程度,直接關系到移民對安置點搬遷工作的認可性,規劃設計的合理、合法和合規,將為減少項目建設與移民間的矛盾打下基礎,同時將間接影響移民項目的順利實施,移民工作的順利實施完成,也是整個項目工程能否順利開工的前提條件之一。而建設征地涉及的農村集中安置點的選址,常因用地緊張、地理位置及移民意愿等原因,場地選址確定的位置會出現在邊坡上,甚至較陡的邊坡,導致相對一般的場地規劃設計增加較大難度。本篇通過安置于邊坡上的農村集中安置點具體規劃設計,闡述規劃設計有關原則、標準、規劃設計具體內容、步驟和設計參數等,供類似建設在山坡上的居民點規劃設計做參考。
二、安置點規劃設計方案
(一)規劃原則
1.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相銜接。
2.集中安置點需依法做好環境影響評價、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移民居民點選址應遵循因地制宜、有利生產、方便生活、保護生態、節約用地、經濟合理的原則。
4.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優先解決移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
5.以人為本,體現移民意愿,切實維護移民群眾在規劃編制和實施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6.保護生態環境,節約利用土地,嚴格保護耕地的方針。
(二)安置標準
1.居民點用地標準
居民點建設用地標準按照《鎮規劃標準》(GB 50188)的規定確定,人均建設用地標準按80m2/人。
2.道路標準
本規劃居民點人口在100人以下,居民點內部支路紅線寬度為10m,車行道寬度為6m;巷道車行道寬度為3.5m;宅前路寬度為2m。以上居民點內部道路均為混凝土路面。
3.用水標準
按《村鎮供水工程技術規范》(SL 310-2004),綜合考慮農村居民人均綜合用水標準,用水標準確定為人均綜合用水量190L/(人·d)。
4.用電標準
根據移民戶的典型調查分析,結合《關于轉發國家電網公司〈新農村電氣化村典型供電模式(試行)〉的通知》(川電農電〔2007〕112號)的有關要求,以及目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綜合分析,移民生活用電標準確定為4kW/戶。
(三)總體規劃布置
該場地地貌類型屬丘陵地貌,微地貌為斜坡,場地內地面高程為360m~396m,最大高差約36m,地勢總體上呈北東高南西低,地形坡度為10°~20°,局部坡度為25°。
擬搬遷安置人口為11戶42人,建設征地場址總面積為6.01畝,因居民點地形較陡,且場地較窄,規劃方案充分尊重移民風俗等習慣,同時為解決居民建房及出行的便利性,新址場地分為三個地塊進行布置,分別為A區、B區、C區三個,其中A區用地面積為2679 m2、B區用地面積為247 m2、C區用地面積為1081m2。
場地平整后,A區北側、東側、B區北側、東側和C區北側將形成人工開挖邊坡。邊坡開挖后坡面應進行支護,并做好邊坡的截、排水措施。清除場地及上方不穩定的孤石、塊石,清除B區場地臨時堆放的砂礫卵石料填土,A區南側和C區南側將形成填土邊坡,采用擋土墻支護處理。
因本規劃屬移民安置點,為滿足相關技術規范要求,樓間距按1:1以上的日照間距控制。
(四)居民點內基礎設施規劃設計
1.豎向設計及場地平整
規劃區場地采用臺地式,在滿足自然排水以及道路縱坡設計規范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挖方。整個場地的排水以自西北向東南為主,道路最大坡度0.94%,最小坡度0.7%。ABC區根據地形場平分三區,A區的第一級臺階的場地設計高程為371.00m,最低設計高程為371.50m;第二級臺階的場地最高設計高程為378.20m,最低設計高程為377.50m;B區場地設計高程為369.00m;C區場地設計高程為365.00m;場地的地塊高程比周邊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2m,室內設計標高比室外設計標高高0.15m。分別在各級臺階的房前屋后設立擋土墻進行擋護,頂部設置防護欄防護。根據地質情況場地內不同的高度選用適宜的擋土墻形式。
2.道路規劃設計
結合場地現狀路網,在每排房屋規劃設置出入口,小區內的道路寬度分別是4m,房前規劃設置鋪磚人行道路,寬度分別為1~2m。
3.給水規劃設計
設計供水水量主要由一下幾部分組成:綜合生活用水量、道路澆灑和綠化用水、管網漏損水量、未預見水量和消防用水等。按照有關標準綜合生活用水量采用190L/d·人;
4.排水規劃設計
居民點規劃采用雨污完全分流制,生活污水經室外管道匯集到化糞池一級處理,再排入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污水經處理合格達標就近排入天然水體,該水可作為農業灌溉用水。污水管道管徑均為DN300,管道平均覆土深度為0.7m。出戶管采用DN200埋地波紋纏繞管排到污水總管后再統一排到化糞池。
5.供電規劃設計
住宅用電標準為每戶4kW,移民安置建筑居民點為三類普通住宅建筑,負荷等級為三級負荷,住宅用電計算負荷為48kW,地埋式一體污水處理設備一臺3kW,負荷總計 51kW。
三、結論
從上述整個農村集中安置點的規劃設計過程看,對于場址選擇在邊坡,特別是較陡邊坡上的集中安置點,場地平整及支護是關鍵點,可通過設置分區塊,并設置合理坡度進行場地平整,這樣有利于居民建房和道路和排水設置,對于各區塊間高差部分可以通過擋土墻支護處理,優點既能節約用地,也能起到安全保護措施,缺點是通過加設擋土墻,增加工程量,總投資將相對增加。
參考文獻:
[1] DL/T 5378-2007,水電工程農村移民安置規劃設計規范[S].
[2] GB50188-2007,鎮規劃標準[S].
[3] GB50013-2006,室外給水設計規范[S].
[4] GB50014-2006,室外排水設計規范[S].
[5] SL310-2004,村鎮供水工程技術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