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社會建設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為革命文化的進一步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雖然價值多元化以及新媒體發展等變化對新時期我國革命文化建設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新時期進行革命文化建設依然對中華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分析現階段我國革命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以期望在新時期更好的進行革命文化建設。
【關鍵詞】 新時期 革命文化 機遇 挑戰
一、新時期革命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價值多元化對革命文化產生負面影響
價值觀是指人們在一定時期對事物所持有的立場、觀念和態度的總和,是人們信仰、信念和理想的表現。我國當前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很多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價值觀也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文化方面,出現的文化價值觀多元化尤為突出,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文化與國際相接軌,各國文化與國內文化相沖擊和交融,社會文化生活融入了更多的題材。文化價值多元化是一個客觀和不可逆轉的事實,文化觀念間本應求同存異,最終達到和諧共處和共生共容。然而,隨著價值觀多元化的沖擊,混雜進了一些糟粕文化,扭曲了一些人的思想觀念,沖擊了我黨的主導價值觀。甚至一些黨派和群眾開始懷疑我黨執政方針的正確性,個人價值迷失,弱化了對黨執政合法性的認同。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價值觀的多樣化已是客觀事實,其對我當革命精神和文化的沖擊不可小視,共產黨應加強自身精神文明建設,發揚革命傳統文化,以應對國內外文化多樣性的沖擊。
(二)功利主義和商業化對革命文化的負面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特別是革命文化。隨著我國建設重心偏向于經濟建設,市場化經濟對文化發展和人們思想產生巨大影響,一切以錢權為中心的思想萌生,文化產業也被蒙上了功利和商業色彩。特別是有一些紅色旅游景區,不再以單純的發展革命文化產業為目的,灌入了過多商業因素,以獲得經濟利益作為發展重點,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加入了一些娛樂內容,宣揚的重點也不再是革命文化精神的傳承,導致一些革命文化遺產遭到人為破壞。除此之外,一些以革命文化為主題的節目或者作品為了迎合商業和低俗娛樂需求,肆意編造修改內容,偏離了革命文化精神的本色,不利于對革命先烈的精神沉淀和傳承,也容易誤導新生一代對革命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學習。
(三)新媒體發展對革命文化的負面影響
隨著互聯網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相對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新媒體主要指互聯網絡和手機網絡媒體。截至2016年,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到6.8億人,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難以控制管理等特點。新媒體是把雙刃劍,在提供快速便捷的媒體服務的同時,也容易被國內外的一些反動分子所利用。由于監管難度大,一些消極和反動言論通過新媒體滲入到廣大人民群眾中,通過混淆視聽,歪曲歷史史實,傳播反動思想,來抹黑歷史以及污損我黨的形象。另外,新媒體過多融入了娛樂因素,例如一些列雷人抗日神劇,過分的夸張革命實際,對革命文化的原有價值觀和文化精髓造成了破壞。革命題材的文化產品需要反映我黨革命精神的本色,弘揚我黨和人民在革命時期艱苦抗爭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媒體應對革命文化精神進行正確的宣傳和弘揚,對新媒體的正確合理管制對革命文化的保護和弘揚至關重要。
二、新時期革命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不動搖有利于革命文化建設
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核心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和靈魂。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我國文化產業的性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革命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核心主導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革命文化建設面臨多種挑戰,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不動搖,才能堅定革命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我黨將中國實際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革命文化是共產主義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應適應新時期的發展形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和實踐證明,堅持馬克思主義領導地位,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自己,才能確保革命文化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
(二)文化自信有利于革命文化建設
文化自信是指一個民族、國家和政黨對自身的文化價值的肯定和實踐,同時對其文化的價值保持堅定的信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文化發展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在十八大之后,我國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擺在了突出位置,加大了對文化建設的力度。革命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自信建設對革命文化的發展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我國革命文化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奮發精神,例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等。革命文化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其融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在新的發展形勢下進行了改造和升華。文化自信是我黨和人民群眾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肯定,是傳統文化建設的推動力,更有利于革命文化的發展。
(三)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有利于革命文化建設
五千年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弘揚民族文化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需求。國家的強盛與經濟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中華民族文化是世代人民創造的成果,民族文化的發展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中華民族文化的建設需要汲取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包括對歷史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儒家的“以和為貴”、“以人為本”的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墨家的邏輯,法家的法治,這些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中華傳統民族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能夠兼容和共存的,并都體現了國家靈魂與民族精神。革命文化應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將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相結合,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發揮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5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文化自信[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7-13(12).
作者簡介:董迪,1991年1月,女,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