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正印
摘要:新田煤礦通過積極研究推廣“1+4”安全風險辨識評估模式,細化了礦長、總工程師及副礦長等領導的職責,對評估人員、評估方法、評估重點等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提高了安全風險評估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對礦井的安全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法》,依據《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及評分辦法》(煤安監行管【2017】5號)要求,積極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機制,提升安全風險預控水平,堅持風險預控、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全面推行安全風險分級管控,牢固樹立安全管理“紅線”意識、“底線”思維,確保礦井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落到實處,達到有效控制重大安全風險的目的,新田煤礦積極研究推廣“1+4”安全風險辨識評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一項”年度辨識評估
(一)辨識評估時間:每年年底布置下一年度安全生產工作任務前。
(二)辨識評估人員:礦長、各分管副礦長和相關業務部室、區隊負責人及主要技術管理人員。
(三)年度辨識評估的重點:礦井通風、防瓦斯、防水、防火、防煤塵、頂板及提升運輸系統等容易導致群死群傷事故的危險因素。
(四)年度安全風險辨識工作由礦長組織,分管副礦長參與,安監部牽頭,各專業部室分系統辨識評估,建立分管專業安全風險清單,對于存在的重大安全風險制定相應的管控措施,由安監部負責編制礦井年度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報告,形成礦井安全風險清單和可能引發重特大事故的重大安全風險清單及相應的管控措施。
(五)各部室根據年度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結果確定本系統下一年度安全生產工作重點,并指導和完善本系統下一年度生產計劃、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應急救援預案。
二、“四項”專項辨識評估
專項辨識評估分四種情況,只要存在以下四種情況中的一種就必須開展1次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
(一)新水平、新采區、新工作面設計前的安全風險辨識評估。
1.辨識評估時間:新水平、新采區、新工作面設計前。
2.辨識評估人員:總工程師、有關業務部室
3.辨識評估的重點:地質條件和重大災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風險。
4.此種情況下的專項安全風險辨識工作由總工程師組織,生產技術部牽頭,其他業務部室配合,分系統開展辨識評估,并將新辨識出的重大安全風險和相應的管控措施分系統補充完善在礦井重大安全風險清單及相應的管控措施中,根據專業所占權重大小,由業務部室負責編制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報告。
5.各專業部室根據設計前的專項辨識評估結果完善設計方案,指導生產工藝選擇、生產系統布置、設備選型、勞動組織確定等,并存檔管理。
(二)生產系統、生產工藝、主要設施設備、重大災害因素等發生重大變化時的安全風險辨識評估。
1.辨識評估時間:生產系統、生產工藝、主要設施設備、重大災害因素等發生重大變化時;
2.辨識評估人員:分管公司領導、有關業務部室;其中,生產系統、生產工藝和頂板類重大災害因素發生重大變化時的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由生產副礦長負責;主要設施設備和機電運輸類重大災害因素發生重大變化時的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由機電副副礦長負責;通風、地質災害防治與測量類重大災害因素發生重大變化時的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由總工程師負責。
3.辨識評估的重點:作業環境、生產過程、重大災害因素和設施設備運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風險。
4.涉及上述項目的專項風險辨識工作由分管領導根據分管業務不同確定牽頭部門,各有關業務部室分系統辨識評估,并將辨識出的新的重大安全風險和相應的管控措施分系統補充完善在礦井總的重大安全風險清單及相應的管控措施中,最終由牽頭單位負責編制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報告。
5.各業務部室、區隊根據辨識評估結果重新編制或修訂完善本單位作業規程、操作規程,并存檔管理。
(三)啟封火區、排放瓦斯、過構造帶及石門揭煤等高危作業實施前,新技術、新材料試驗或推廣應用前,連續停工停產1個月以上的采掘頭面復工復產前的安全風險辨識評估。
1.辨識評估時間:啟封火區、排放瓦斯、過構造帶及石門揭煤等高危作業實施前,新技術、新材料試驗或推廣應用前,連續停工停產1個月以上的采掘頭面復工復產前。
2.辨識評估人員:分管公司領導、專業副總工程師、業務部室、涉及施工區隊;其中,啟封火區、排放瓦斯、過構造帶及石門揭煤等高危作業實施前以及新技術、新材料試驗或推廣應用前的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均由總工程師負責;連續停工停產1個月以上復工復產前的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由生產副礦長負責。
3.辨識評估的重點:作業環境、工程技術、設備設施、現場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風險。
4.上述涉及項目的專項風險辨識工作由分管副礦長根據分管業務不同確定牽頭部門,相關業務部室分系統辨識評估,并將辨識出的新的重大安全風險和相應的管控措施,分系統補充完善在礦井總的重大安全風險清單及相應的管控措施中,最終由牽頭單位負責編制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報告。
5.各業務部室、區隊在編制安全技術措施時,必須以辨識評估結果為依據,并體現在安全技術措施中。
(四)本礦發生死亡事故或涉險事故、出現重大事故隱患或省內發生重大事故后的安全風險辨識評估。
1.辨識評估時間:本礦發生死亡事故或涉險事故、出現重大事故隱患或省內發生重大事故后。
2.辨識評估人員:礦長、分管副礦長、副總工程師、相關業務部室、區隊;其中,瓦斯、煤塵、水災、火災方面的由總工程師負責,頂板方面的由生產副礦長負責,機電運輸方面的由機電副礦長負責,其他方面由安全副礦長負責;具體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工作,瓦斯、煤塵、火災方面由通防部牽頭,頂板方面由生產技術部牽頭,機電、運輸、環境保護方面由機電部負責,其他方面由安監部牽頭負責。
3.辨識評估的重點:安全風險辨識結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區。
4.上述涉及項目的專項風險辨識工作由礦長組織,分管副礦長參與,根據事故性質不同,指定牽頭業務部室負責,其他專業部室配合,識別該事件所涉及專業、系統安全風險辨識結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區,并將識別出的新的或完善的重大安全風險和相應的管控措施,由牽頭部室負責編制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報告。
5.各業務部室、區隊根據辨識評估結果指導修訂完善相關設計方案、作業規程、操作規程、安全技術措施等技術文件。
三、結論
新田煤礦通過積極研究推廣“1+4”安全風險辨識評估模式,細化了礦長、總工程師及副礦長等領導的職責,對評估人員、評估方法、評估重點等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提高了安全風險評估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對礦井的安全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