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科娟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河南開封 475001)
藝術 ART
淺談郝思嘉之“孤女”的愛情觀
程科娟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河南開封 475001)
《飄》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一部深刻描寫女性身心成長的小說。主人公郝思嘉身上表現出來的叛逆性和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顯示了女主人公自我意識的覺醒、增強和對自主權的追求。戰前,郝思嘉拋棄了傳統淑女應有的禮節和矜持,敢愛敢恨,不顧一切地追求自己的愛,女性意識有所體現;戰爭期間為了生存,她摒棄了貴族小姐的嬌氣和風度,勇敢地擔當起保護家人的職責,戰后又勇敢地沖破女性身上的種種枷鎖,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郝思嘉;心造的愛情;衛希禮;白瑞德
作者為瑪格麗特·米切爾,在1937年獲得普利策獎。這本小說是其作者在世時出版的唯一一部作品,也是美國史上最為暢銷的小說之一。
《飄》的很多部分與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自己的生活有很多的相似點,這說明她的生活經歷為小說提供了一些原形。例如,米切爾對美國內戰時期的生活和困難的理解來自于年長親戚鄰居講述的戰時舊事,盡管瑪格麗特·米切爾說《飄》中的人物沒有現實原形,現代研究者還是發現米切爾的生活圈子里的一些人和他認識或聽說過的人與小說中的人物有著相似性。瑞特·巴特勒被認為是以米切爾的第一任丈夫白瑞德·阿普朔為原型構建的。
3.1 任性的少女
她是一個南方莊園主的女兒,美麗活潑、天真爛漫且無憂無慮,由于父親的溺愛,在眾多的姐妹之中,郝思嘉養成了高傲、叛逆、倔強和貪圖虛榮的性格。她學會了如何打扮自己,吸引男孩子的注意。在她的哲學里,認為自己應該是所有男人的焦點,是生活的中心,人人都要圍著她而轉,為她而活。她愛上了衛希禮,同時也自負的認為衛希禮也是愛她的,她甚至認為只要是男人,都是愛她的。當衛希禮介紹他的未婚妻時,郝思嘉依然認為只有自己才值得被愛。為了“報復”,在舞會上,她和每一個男人獻媚,讓每一個男人都圍著她轉,以此來刺激衛希禮。聽到衛希禮與媚蘭的婚訊,她忍受不了這種侮辱,卻又不忍放棄,賭氣嫁給媚蘭的弟弟。
3.2 年輕的寡婦
戰爭來臨,面對著衛希禮和媚蘭的婚姻,她賭氣嫁給了她并不愛的男人。丈夫在戰爭中不幸死去,但她卻沒有絲毫的傷心,反之她認為喪服根本不是她應該穿的。她認為自己應該享受的是華美的衣料、熱鬧的酒會、歡快的舞蹈以及男人的追捧。她這樣去做了,盡情的跳舞,痛快的捐獻被自己視為負擔的結婚戒指。此時我們看到了郝思嘉沒有一點同情心,甚至良知,傳統的觀念規矩根本無法左右她的決定,因為她的世界里只有自己。
3.3 “孤女”的拯救
戰火燒遍了亞特蘭大,人們能逃則逃,社會一片混亂,她們已經無法生存在這里。媚蘭卻趕在此時面臨分娩。傷病人士無數,根本沒有醫務人員可以幫忙,于是郝思嘉勇敢的接受任務。其實她也想過要放棄,但想到衛希禮鄭重的將媚蘭托付給了她,她就不忍心自己見死不救。在白瑞德的幫助下,她勇敢、果斷的幫媚蘭接生,雖然從未做過,但臨危時的沉著冷靜,充分體現了這個女人果敢的一面。
白瑞德參軍,她堅持帶著大家返回南方種植園。面對家徒四壁,被軍隊燒搶過的慘不忍睹的景象,她并沒有過放棄的念頭,因為現實不允許,她只能掙扎著生活下去。她精明強悍,同時又吝嗇、斤斤計較。妹妹們有貪婪或是喪氣的念頭,她就狠狠地責罵她們;遇到強盜進門,她果斷地同時也驚慌失措的殺掉了他;為了種植園可以經營下去,她委身想以自己的美色換取三百美元;為了可以開辦自己的工廠,她利用手段,搶走了妹妹的未婚夫。
3.4 成熟而孤獨的女人
戰爭使這個女人的心志堅強起來,面對困難時,她所表現出來的品質是令人贊嘆和難以企及的,然而生活又教給她金錢的作用,她變得虛偽、貪婪,攻于心計。
經歷了戰爭,經歷了自主創業與奮斗,郝思嘉成長成為一個性格多面且成熟的女人。但,同時她又是孤獨的。孤獨地愛著不該愛的人,孤獨地拯救陶樂……
4.1 母親對思嘉的影響
母親是思嘉人格成長的重要因素。母親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賢妻良母,她鎮靜,賢惠,慈愛,是一個偉大的女人,實際上也是思嘉面對的整個道德規范。面對這個可以稱之為“女人楷模”的母親,思嘉的態度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她受不了母親責備的目光,所以,她在母親面前總是擺出最好的面孔,行動也最規矩。但是無論她表現的多么端莊,她的本來面目是藏不住的。
但是母親對她的教育似乎影響了她的生活,在她心里母親是靠山。她一方面要尊敬母親,把她當偶像崇拜,又想反抗母親的約束,并且取笑她。這些復雜性影響著她的性格,由此形成了她獨特的叛逆性格。
4.2 思嘉與媚蘭性格對比
媚蘭是一個集女性眾多良好品質于一身的女性形象。她溫柔善良,寬厚待人,懂得體恤他人,她的生活哲學教會她成為“圣母”一樣的完美無缺的貴婦人。生活的動蕩沒有打消她對于生活的追求,面對困難,她愿意接受和承擔,鼓勵身邊的人們對生活抱有理想。不論生活怎樣,她都充滿勇氣,這是從她柔弱的婦人的形象所看不出來的。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郝思嘉所不及的,她們一個是傳統婦人,一個是女性意識覺醒的叛逆之人。
5.1 與衛希禮
郝思嘉的愛情夢從14歲開始:十多年里,她把自己全部的愛都給了一個不愛自己也不值得自己去愛的人——衛希禮。衛希禮在她的眼中是一個與眾不同,神秘的男孩。一個少女,崇拜一個她不了解的男人,而那個男人的品性是她不具備的,于是衛希禮成了她少女夢中十全十美的情人。為了衛希禮,她賭氣嫁給自己不愛的韓查理,傷害深愛自己的白瑞德,賣掉自己苦心經營的兩個工廠……
衛希禮曾告訴她:“像我們這樣不同的兩個人,只有愛情是不夠的,你需要的是一個男人的全部,包括他的軀體,感情和靈魂。如果你沒有得到,你以后會后悔的。你會恨我讀的書和欣賞的音樂,因為它們把我從你身邊拉走。”但思嘉還是愛著衛希禮,并且認為衛希禮也愛著她。為了衛希禮,她冒著生命危險照顧媚蘭,她在塔拉干粗活,不想讓衛希禮干。
5.2 與白瑞德
從白瑞德第一次見到思嘉開始,他們仿佛就是一對冤家,斗嘴爭吵十分常見。但是,戰時的歲月,白瑞德的每次出現,雖然語言尖銳,實際卻給了她莫大的力量和勇氣。
生活歸于安靜后,白瑞德可以滿足她的虛榮以及對生活高物質追求的享受,于是她嫁給了白瑞德。婚后的她心里還是想著衛希禮,但只停留在心里,畢竟,想獲得充實的物質享受,就要遵從白瑞德的生活,享受他的愛和威脅。在這種充滿算計、爭吵和享受的生活中,郝思嘉沒有意識到,她已經漸漸愛上了白瑞德。她會對白瑞德產生厭惡…,認為他永遠比不上衛希禮,但同時她又對白瑞德產生心理依賴,默默的等待白瑞德回家。
年輕郝思嘉認為愛請就是占有,她盲目地愛著衛希禮。她犧牲了傳統少女的美德犧牲了逃生的機會、犧牲了親人聲聲的召喚就在郝思嘉決定放棄逃生而留下來照顧媚蘭的同時,她的父親曾多次來信催她回家.因為她的母親和妹妹都患上了嚴重的傷寒病,在死亡線上掙扎。困境中的家人希望郝思嘉能回來照顧她們,給她們一些安慰。面對親人的召喚和艾希利的懇求。她拋棄了前者。郝思嘉的這一選擇雖然絕情于倫理道德,但也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了她追求愛的執著。
她犧牲了自己的靈與肉。郝思嘉向白瑞德借款失敗從監獄里走出來時,正在下雨。天空陰沉沉的一片淺灰色,寒風吹得她瑟瑟發抖,冷如針刺的雨點迎面向她打來,她凄冷、沮喪、絕望。在這絕望之際。她遇到了自己妹妹的未婚夫——弗蘭克。交談中她得知弗蘭克是一暴發戶并在城中開一店鋪,她頓時心生一計,通過編織妹妹的心已另有所屬之謊言,將弗蘭克誘騙于自己手中。她以出賣自己的肉體與愛情為代價,換取了稅款,挽救了塔拉莊園,也為逐步改變艾希利的“悲慘生活保住了一片天空。
“自從艾希利帶著燦爛的光環闖入她少女玫瑰色的夢幻,她便毫無保留地奉獻出盲目而純真的癡情”。對郝思嘉來說,艾希利就是她的全部。她的整個生命都是為他而存。她為他癡、為他狂,為他奉獻了一切:美德、尊嚴、親情、靈與肉和青春。這份虛幻的愛雖然失敗了。但她的執著追求也使她有了更大的收獲:明白了自己的真愛——白瑞德。雖然白瑞德走了,但小說的結語“明天我會想出一個辦法把他弄回來,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向我們昭示:郝思嘉會為真愛而拼搏,會為真愛再作執著的追求。
6.1 思嘉的愛情觀:“明天會更好”
思嘉對于愛情并不做過多的評估或設計,她認定衛希禮愛自己,便要求衛希禮兌現這種“愛”,當她得不到衛希禮的愛時,她感覺到的更多是挫敗、是受辱,所以她要不惜一切代價讓衛希禮愛上她,讓衛希禮承認他是愛她的!這種對于“愛”的追求固然執著,但是也體現出思嘉對待愛情的盲目性。思嘉近乎兒戲地嫁給了媚蘭的弟弟查爾斯,僅僅覺得這樣做能讓衛希禮感到受辱。無論是在對于愛情還是婚姻的認識上,思嘉都是非常幼稚的。在思嘉人生中的三次婚姻里,結婚的初衷都與愛情無關,由于各種幼稚或者急迫的原因,思嘉每次都嫁的不是自己(當時)心目中的愛人。從與查爾斯的匆匆忙忙的婚姻中就能夠看到,因為思嘉并不理解真正的生活,所以也注定了接下來的生活她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為她此刻的任性買單。
6.2 衛希禮的愛情觀:“今不如昔”
相比于思嘉的敢作敢為,衛希禮面對思嘉強烈的攻勢采取的是逃避的態度。
十二橡樹舉行宴會時思嘉向衛希禮表白,衛希禮果斷地拒絕了思嘉,要求思嘉不要破壞他們的既有關系,但在同時,他又曖昧不清地讓思嘉了解到他曾經對思嘉有意的事實。對于思嘉賭氣嫁給查爾斯,衛希禮感到痛苦,卻又不能做任何事,而他的痛苦和沉默又造成了思嘉更深的迷戀。一直到戰爭開始,思嘉變成寡婦,和媚蘭等生活在一起,衛希禮對于思嘉熱烈的愛意依舊采取的是逃避的態度,然而時常又會下意識地對思嘉的追求溫柔地回應,“臉上流露出對她的愛和由于她的愛而感到的喜悅,可同時也有羞愧和絕望在與之斗爭。”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鐵柱譯.《第二性》(全譯本)[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2][美]瑪格麗特.米切爾(著),戴侃,李野光,莊繹(譯).飄.
[3]鄒嬋娟.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四川三峽學院學報[J],1998,(4).71.
[4]謝景芝.《飄》中郝思嘉形象魅力解讀嘰,河南大學學報[J].2005,(2).

I712
A
1003-2177(2017)03-0012-03
1 時代背景
作者簡介:程科娟(1994—),女,漢族,河南周口人,本科,研究方向:外語。
美國一國兩制的狀況維持了60年。到了1850年左右,南部和北部之間為奴隸制的爭執開始白熱化。但是,要注意,爭論的焦點不是美國南方是不是應該廢除奴隸制,而是新加入的一些州里是不是允許奴隸制,這關系到自由州同奴隸州在聯邦政府內的權力分配上的平衡。1850年的協議暫時維持了聯邦內自由州與奴隸州數目上的平衡,從而繼續了一國兩制的局面。然而,這一局面很快就受到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