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莉娟,石晶萍,洪麗萍
(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質量管理部,江蘇 泰州 225321)
一種摻偽銀杏葉提取物的初步分析鑒定
陸莉娟,石晶萍,洪麗萍
(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質量管理部,江蘇 泰州 225321)
目的:建立一種摻偽銀杏葉提取物的初步分析鑒定方法。方法:分別采用薄層色譜法(TLC)與兩種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進行分析鑒別。結果:TLC、HPLC-ELSD可以初步確定主要成分為銀杏葉提取物;HPLC-UV可以確定主要的摻偽成分為槐角。結論:根據各種中藥的性狀、特征成分鑒別試驗等,并結合類似成分中藥的特征,合理利用不同的鑒別方法,科學地分析、推斷“摻假心理”,可以有效地鑒別其真偽。
薄層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銀杏葉提取物
銀杏有“植物界的大熊貓”之美稱,是研究古代地球地質演變的活化石,又是我國特有的古老而珍奇的名貴中藥材。江蘇省泰州市素有“銀杏之鄉”美譽,為全國重要的銀杏及銀杏制品基地。揚子江藥業集團銀杏葉提取物及銀杏葉片雙雙通過歐盟GMP認證,獲得歐盟GMP認證證書,成為全國第一家獲得歐盟GMP認證的銀杏葉提取物和銀杏葉片生產企業,因此,嚴格控制銀杏葉提取物的質量至關重要。送檢原料中發現一批標識為銀杏葉提取物的樣品,肉眼觀察,外觀為棕褐色粉末,并含有植物種子、種子碎片、植物莖梗殘渣等物質,明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銀杏葉提取物性狀描述不相符[1]。為了確保銀杏葉片的質量和患者用藥安全、有效,中藥室抽取了部分具有豐富市場打假和中藥分析鑒定經驗的藥品檢驗人員成立了專案小組對該混合物成分進行了初步鑒別,效果較滿意,現報道如下。
瑞士Mettler Toledo公司XS205電子天平,美國Agilent公司液相色譜儀1100(配置自動進樣器,紫外檢測器,Alltech 2000ES蒸發光散射檢測器,色譜工作站)等。
硅膠G薄層板為青島海洋化工廠生產,銀杏葉對照提取物、槐角苷對照品均購自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配置流動相所用的甲醇、乙腈、正丙醇、四氫呋喃等均為色譜純,水為超純水,其他化學試劑均為分析純。
2.1 薄層色譜法(TLC)鑒別
取檢品適量,過篩,選取不含有植物種子、種子碎片、植物莖梗殘渣等物質的棕褐色粉末適量,稱取0.2 g,加正丁醇15 mL,置水浴中溫浸15 min并時時振搖,放冷,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2 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銀杏葉對照提取物0.2 g,同法制成對照提取物溶液。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TLC試驗[1],展開、晾干、顯色、檢視。結果(見圖1),供試品溶液色譜中,在與對照提取物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且供試品色譜與對照提取物色譜基本一致。結果初步表明,選取的上述部分粉末含有銀杏葉提取物類似的黃酮類成分,但是,因不同來源的植物,如金錢草[2]、天胡荽[3]等藥材中含有這些黃酮類成分,所以該鑒別試驗特征性并非唯一,只能用來初步鑒定黃酮類成分的有無,而不能確認到底是哪種植物歸屬。而正品銀杏葉提取物中應該含有白果內酯、銀杏內酯A、銀杏內酯B、銀杏內酯C等萜類內酯成分,因此,該樣品的真偽鑒定需要進一步采用專屬性更強的試驗方法—高效液相色譜-蒸發光散射檢測器(HPLC-ELSD)進行確認。

圖1 供試品與對照提取物TLC色譜圖
2.2 HPLC-ELSD鑒別
2.2.1 色譜條件 Agilent公司的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譜柱(4.6 mm×150 mm,5μm)為分析柱,以正丙醇-四氫呋喃-水(1∶15∶84)為流動相,流速為1.0 mL/min,用蒸發光檢測器檢測。
2.2.2 試驗方法 分別取白果內酯對照品、銀杏內酯A對照品、銀杏內酯B對照品、銀杏內酯C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 mL各含2 mg,1 mg,1 mg,1 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取上述粉末0.15 g,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萜類內酯項下的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依HPLC試驗[1]。
2.2.3 試驗結果 結果(見圖2),在此色譜條件下,供試品溶液色譜圖中與對照品溶液色譜圖中白果內酯(bb)、銀杏內酯A(ga)、銀杏內酯B(gb)、銀杏內酯C(gc)對應位置上均出現保留時間一致的色譜峰。結果表明,選取的粉末含有銀杏葉提取物一致的萜類內酯類成分。現結合上述TLC法鑒別結果,可以推斷出選取的粉末含有銀杏葉提取物。

圖2 HPLC-ELSD色譜圖
2.3 高效液相色譜紫外檢測(HPLC-UV)
2.3.1 方法選擇背景 上述兩個鑒別試驗方法分別證實了樣品中含有銀杏葉提取物的兩種最主要功效成分——黃酮類與萜類內酯類成分,但是其中摻偽成分尚未知,需要進一步推理與證實。以往,中藥材市場打假常見的現象多是以外觀類似的植物組織部位冒充名貴藥材,達到“濫竽充數”、謀取暴利的目的。現今,該樣品外觀形狀與正品有明顯差異,不是簡單的摻偽現象,而是一種較高級的疑似“成分造假”的造假行為。充分考慮到“摻假心理”因素,并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對銀杏葉提取物黃酮苷元峰面積比檢查[1]項下的規定,依HPLC-UV檢查。結果,槲皮素與山奈素的峰面積比為2.1,超出標準規定的應為0.8~1.2;異鼠李素與槲皮素的峰面積比值為0.09,未達到標準規定的應大于0.15。摻偽者可能是想添加含有銀杏葉提取物類似的黃酮類成分的植物,以增加樣品中黃酮類成分的含量。結合摻偽的物質的外觀特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比較相符[1],疑似含有黃酮類成分的槐角。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記載,槐角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成熟果實,呈連株狀,長1~6 cm,直徑0.6~1 cm。表面黃綠色或黃褐色,皺縮而粗糙,背縫線一側呈黃色。質柔潤,干燥皺縮,易在收縮處折斷,斷面黃綠色,有黏性。種子1~6粒,腎形,長約8 mm,表面光滑,棕黑色,一側有灰白色圓形種臍;質堅硬,子葉2,黃綠色。果肉氣微,味苦,種子嚼之有豆腥氣。
參考《現代實用中藥鑒別技術》[4]和《中藥大辭典》[5],槐角又名槐實、槐子、槐豆、槐連燈、九連燈等,主要含有黃酮類和異黃酮類化合物,其中有山奈酚糖苷-C、蕓香苷,且蕓香苷含量很高,蕓香苷的酸水解產物為槲皮素,山奈酚糖苷-C的酸水解產物為山奈素,與銀杏葉提取物的酸水解產物槲皮素和山奈素一致。然而,槐角的主要藥理作用是升血糖作用和抗菌作用,同時含有一種破壞紅細胞的物質,其毒性值得關注,所以,需要進一步確認樣品主要摻雜成分是否為槐角。
2.3.2 色譜條件 Agilent公司的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譜柱(4.6 mm×150 mm,5 μm)為分析柱,以甲醇-乙腈-0.07%磷酸溶液(12∶20∶68)為流動相,流速為1.0 mL/min,檢測波長為260 nm。
2.2.2 試驗方法 取槐角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40 μ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取選取的樣品中的植物種子、種子碎片、植物莖梗殘渣等物質的混合物適量,研碎,稱取2 g,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依HPLC試驗[1]。
2.3.3 試驗結果 結果(見圖3),在此色譜條件下,供試品溶液色譜圖中與對照品溶液色譜圖中槐角苷對應位置上出現保留時間一致的色譜峰。結果表明,選取的植物種子、種子碎片、植物莖梗殘渣等物質的混合物含有槐角的特征性成分槐角苷,現結合上述性狀描述,證實該樣品主要摻偽成分為槐角。

圖3 HPLC-UV色譜圖
3.1 中藥材摻假或摻偽現象層出不窮,造假方法各異,本文報道的銀杏葉提取物“不同植物來源、類似化學成分摻偽”現象是現今中藥市場出現的一種較新的造假方式,其危害極大。例如,銀杏葉提取物的摻偽成分槐角的主要藥理作用是升血糖和抗菌,同時含有一種破壞紅細胞的物質,其毒性值得關注,因此,各級藥檢工作人員必須綜合、靈活運用所學的中藥學及相關專業知識,積極主動地探索摻假、摻偽中藥的各種的鑒別方法。
3.2 類似摻偽現象或摻假現象花樣翻新,打假工作任重道遠,建議藥政監管部門積極聯合并配合工商部門加強市場抽查、檢查的執法與打擊力度,防微杜漸。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296,334,392,393.
[2] 楊念云,段僉廒,李萍,等.金錢草中黃酮類化合物的分離與結構鑒定[J].中國藥學雜志,2006,41(21):1621-1624.
[3] 孫梁燕,許永軍.HPLC法測定絞股藍中總槲皮素、山奈素和異鼠李素的含量[J].中國藥師,2010,13(12):1767-1768.
[4] 張貴君.現代實用中藥鑒別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798-799.
[5]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435-2437.
本文編輯:魯守琴
Preliminary Analysis and Identifcation of an Extract from Adulterated Gingko Leaves
Lu Li-juan, Shi Jing-ping, Hong Li-ping
(Depart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Yangtze River Pharmaceutical Group, Jiangsu Taizhou 225321, China)
Objective:To develop a method for preliminary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 extract from adulterated gingko leaves. Methods: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an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were used for the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Results:The major components was confirmed as the extract of gingko leaves by TLC and HPLC-ELSD, while the main adulterated component as sophorae fructus by HPLC-UV. Conclusion:Scientifc analysis and deducation of adulteration mentality according to the property of vari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nd identity test on characteric component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s of similar components were benefcial to discerning the false from the genuine medicines.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amtography (HPLC); Gingko Leave Extract
TS201.2
A
10.3969/j.issn.2096-3327.2017.06.016
2017 - 02 - 27
陸莉娟,女,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藥品檢驗及藥品質量標準。E-mail:145488727@qq.com
洪麗萍,女,工程師。研究方向:執業藥師。E-mail:hongliping@yangzij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