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明中 肖淳丹 周 亮
以制度促規范
——湖南省瀏陽市強化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紀實
●通訊員 劉明中 肖淳丹 周 亮
下轄32個鄉鎮(街道)的湖南省瀏陽市,鄉鎮財政已“四分天下有其一”:2016年該市鄉鎮(街道)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億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額的27.2%,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過億元的鄉鎮有7個。鄉鎮財政收入已經成為該市財政重要的“錢袋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了強化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瀏陽市財政局近年來將著力點放在制度建設上,在建立和完善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鄉鎮財政資金監管逐步形成了“報賬有制度管、專項資金有制度和輿論管”的全新局面,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瀏陽市沙市鎮財政所是2015年全國財政系統先進集體。今年53歲的許祖望,已經在這里擔任了十幾年的財政所長。
談起鄉鎮財政資金管理,老許講了一個故事:2015年剛過完春節,該鎮一位村主任拿著一大疊票據來到鎮財政所要求報賬。副所長龍冬花在審核票據的時候發現,有部分票據和收條顯示的日期在幾年前,并且部分票據手續不齊全,缺少證明人簽字。按照規定,過期的票據不能報,手續不齊全的票據要補齊手續后方能給予報賬。
于是龍冬花把相關票據都退給了村主任,要求他補齊相關證明,并且說明過期的票據都是不能報賬的。
“我這個是當時說好了要報,去年忘記報的,我們村上書記和經手人都簽字了,為什么不給報?”村主任的情緒突然激動起來,用力拍打著業務辦理窗口的臺面。一時間大家僵在那里,氣氛十分緊張。
眼看著就要爆發一場沖突,龍冬花沒有慌張,而是趕緊上前與那位村主任講道理、擺事實:有關報銷等規章制度都已經印發到村上,如果都不按照規章制度來,就會亂套,所有事情都辦不了。
看到龍冬花理由充分、態度堅決,最終,這位村主任意識到自己的失態,表示了歉意,也肯定和認可了財政所堅持原則的做法。
“這位村主任最后還是按照相關的制度要求,回村補齊了手續,按要求報了賬。”回憶起往事,許祖望還是十分感慨:有了制度如果不能堅決執行,就會慢慢變成一紙空文,成為掛在墻上的“菩薩”,僅僅供人膜拜。
許祖望、龍冬花等鄉鎮財政所工作人員堅持原則、按制度辦事的嚴謹態度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沙市鎮從最初有的村一年報一次賬,到現在的每月20-28日為固定報賬日;從過去一個人審批簽字報賬,到現在建立了要有經手人、證明人、監督委員會、紀檢員、審批人才能報賬這樣一套完整、規范的程序;從過去村級報賬時臨時準備報賬資料到現在項目剛開始財政所就告知需準備的報賬資料,使村級報賬程序更規范、更合理,報賬員操作更具目的性、更有針對性。
制度的建立,不是給村干部報賬設立障礙,而是使村級財務工作的開展更加順暢,村民辦事更加便捷,鄉鎮財政資金監管更加高效。
“我們心系群眾,按章辦事,得到了廣大鎮村干部的理解和配合。”說完這番話,許祖望堅定的眼神里透露出喜悅的表情。如今,沙市鎮財政所的各項工作開展都得到了所轄村村干部的一致認可,村干部來所里辦事之前都會先咨詢,再準備好資料,逐步向“要監督”轉變。
沙市鎮的鄉鎮資金監管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在鎮財政所的努力下,沙市鎮每個村都設立了資金監督員,著重監督村民議事和村務公開。堅持村民代表大會制度,每季度或每半年召開一次大會,報告工作,征求意見,決定村級發展重大事宜,涉及村民的重大問題及時向群眾通報。同時,在村廣場設立了村務公開欄,所有的上級補助性資金都在上面公示;每個月都由鎮政府以財政所為主、抽調政府相關人員組成檢查組對補助資金、補助對象進行抽查和巡查;對5萬元以上的項目資金進行跟蹤監管,并留備影像資料。
為了規范資金使用,加強資金監管,沙市鎮財政所在監管方式上進行了重大創新:構建“一個建立、兩個溝通、四個把關”的工作模式。
“一個建立”是指該所按各類專項資金管理要求,在走訪各村(社區)、各單位的基礎上,分別建立本鎮的農村水利、鄉村道路、集鎮村莊、環境保護等項目庫,統籌規劃,分步實施。
“兩個溝通”是指對上級財政主管部門直接管理安排使用到鄉鎮的項目建設資金,該所建立相應的信息溝通及工作協調機制,做好對上對下雙向的信息溝通反饋工作。
“四個把關”是指該所針對全鎮所有立項、公示、查驗和資料收集四個環節進行全程跟蹤,且每個項目明確一名負責人負責全過程,把好項目關。
在村級財務管理上,沙市鎮財政所把消赤減債放在村級財務管理的首位,嚴守“不新增債務”的底線。同時,結合村務公開工作,對各村(社區)財務收支等情況實行季度公開,重點項目按月公開,主動接受群眾監督。
“現在,我們鎮的白條沒有了,項目管理也更加規范了。”許祖望介紹道,沙市鎮已從過去指定對象包工程,到現在5000元以上物資采購及建設工程都經由鎮三資交易平臺面向社會公開發包,徹底杜絕了“人情包”現象。
“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許祖望由衷地說。
在2013年之前,瀏陽市的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存在不少要改進的地方。曾長期在瀏陽市財政局鄉鎮財政管理局工作的紀檢監察室主任袁豐對此評價說:“那時村級報賬不規范,還存在白條出賬、大額支出現金支付等問題,資金管理存在較大風險。”
2012年,瀏陽市一位鄉鎮財政所會計因挪用財政資金而獲刑的慘痛教訓,使得該市的鄉鎮和財政部門下定決心:必須要以更嚴格的制度管人管事。
“財政承擔著自身防腐和源頭治腐的雙重責任,我們一定要完善好監督管理機制體制,狠抓制度執行,全力防范業務風險和廉政風險,切實做到監督不留死角,沒有空白。”瀏陽市財政局局長唐洪勝表示。
資金監管,基礎的管理制度尤為重要。從2013年開始,該市在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制度建設上持續發力,先后出臺了《瀏陽市鄉鎮財政財務管理辦法》和《瀏陽市村級財務管理辦法》。這兩個辦法規定一個鄉鎮(街道)只允許開設四個賬戶,即總會計、單位會計、部門會計和村會計賬戶,從賬戶源頭加強監管。同時,對鎮村兩級的管理職權、賬戶、會計核算和責任追究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盡規范。
強化鄉鎮資金監管,做好檢查工作也十分重要。瀏陽市財政局出臺了《鄉鎮(街道)財政財務管理抽查巡查工作制度》,定期對鄉鎮財政財務工作進行抽查巡查,并對抽巡查方式和工作要求進行了嚴格規范。將鄉鎮財政業務、專項資金、賬戶和階段性資金管理等項目檢查納入抽查巡查工作中,實現一次檢查涵蓋多個項目、多項資金,加大了資金監管力度。
同時,該局還加大了定期抽巡查力度。每個季度隨機抽取部分鄉鎮進行重點檢查;每半年巡查全市所有(32個)鄉鎮,檢查人員由市財政局監督檢查局、鄉鎮財政管理局以及鄉鎮財政監督員組成。“去年的‘雁過拔毛’式腐敗專項巡查中,我們將涉嫌違規違紀的問題線索移交市紀委;財務管理不規范的,則下發整改通知書,限期整改。”瀏陽市財政局監督檢查局局長張麗介紹說。
對鄉鎮財政資金監管采取抽巡查的工作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幾年堅持下來,抽巡查中發現的問題在逐年減少就是最明顯的例證。現在,在白條基本沒有的基礎上,現金支出單位的出納只有5000元的備用金,其他支出一律采取轉賬的方式。
由于瀏陽市財政監督局工作人員比較少,專職監督工作很難覆蓋到全市所有的鄉鎮。為此,該市財政局建立了鄉鎮財政監督員制度,每個鄉鎮明確一名財政監督員,負責對本鄉鎮財政資金進行日常監管。鄉鎮財政監督員一般都由財政所的工作人員兼任,從各個鄉鎮挑選出的這32名兼職財政監督員充實了全市專職監督工作隊伍,在鄉鎮財政資金監管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已成為該市抽查巡查的重要力量。
專項資金的監管是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的重中之重。實踐證明,“陽光監管”效果最為明顯。為此,瀏陽市財政局出臺了《瀏陽市財政專項資金公開公示暫行管理辦法》,對公開公示的范圍、內容、職責和要求都作了明確規定。全市下撥至鄉鎮、村的所有財政專項資金,都要在《瀏陽日報》、陽光三農網上公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據統計,2016年,全市共公開公示專項資金262項、3538批次、32.35億元。
為了強化項目資金監管,瀏陽市出臺了《關于規范政府性投資項目資金“雙控”管理辦法》,結合鄉鎮負債的新情況、新問題,將鄉鎮政府性投資項目納入“雙控”管理(被“雙控”的項目辦理資金支付時,需經項目單位和財政局雙重審批方可支付),并實行信息動態監管。2016年,該市所有鄉鎮納入“雙控”管理的項目達113個,涉及資金11.54億元。

結合當地實際,瀏陽市建立了一項具有當地特色的財政管理制度,即鄉鎮財政聯點機制。市財政局每個科室負責聯系1-2個財政所,督促各財政所按時報送信息、完成稅收任務,對鄉鎮財政業務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和咨詢。同時,該市還建立了績效評價機制,并強化相關學習培訓工作。
完善鄉鎮財力保障機制也是加強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的重要舉措之一。從2012年開始,瀏陽市根據國家和財政部的相關政策和文件要求,逐步改革市與鄉鎮的財政體制,加大鄉鎮財力保障力度,改革后,鄉鎮的財稅征管活力增強了,村級財力保障也大大增加。如今,該市村級財力保障年均已經達到25萬元,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在各項舉措的保障下盡顯活力,穩步向前。■
(本欄目責任編輯:范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