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李兵
摘要: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是高職教育衡量人才培養質量高低的重要手段,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研究可以促進高職院校更好地培養高質量技能技術人才。根據“目標導向、學生中心”的思路進行研究,把“在校生培養目標達成度”和“社會對培養目標達成度”作為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的兩項重要內容,進而科學進行高職生目標培養能力達成度評價研究。
關鍵詞:高職生 培養目標 達成度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6-0013-02
2000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要求,高職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適應行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的專門人才。所以高職學生的培養方案是以此為方向進行的學生專業知識能力、綜合素質結構的培養設計方案。高職畢業生的特點是具有適度的基礎理論知識結構、技術能力相對較強、綜合素質較高等。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提高教育質量”為主題作出了新的部署。文章從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進行研究,分析高職生培養達成度的評價依據、方法、機制保障等,為高職院校今后教學管理、人才培養等提供理論指引。
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廣義上指高職生在讀書期間獲得的知識,不僅包含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還包含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知識,同時還應包含高職生各種課堂內外活動作出的明確安排;狹義上指高職院校教學的每個環節,如理論課教學課堂、實驗實訓課堂教學、素質教學課堂等每節課高職生所能達到的課堂目標要求。文章主要從廣義的角度分析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研究。
一、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的評價依據、方法
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依據“目標導向、學生中心”的思路進行研究。高職生是培養目標程度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培養學生的最終目的是高職生成人成才。為此,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要有科學評價依據、方法和機制保障,對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進行分析研究,通過目標達成度的信息反饋進一步更好地提升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
(一)評價依據
高職生主要培養能夠全力擁護共產黨的基本路線,適應建設、生產、服務、管理等第一線的需要,德、美、智、體各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高職生以掌握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為基礎,重點加強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技術,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必須以此為依據,通過廣義的培養目標達成度內容,全方面衡量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
(二)評價方法
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的方法比較多樣,文章的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方法將指定性分析和定量評價研究相結合,以定量評價為主。評價主體有教師、學生、社會、政府等,其中以學生、社會評價為主體。學生指在校生的培養目標達成度和社會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兩部分。在校生培養目標達成度主要從課程教學目標達成度和學生對課程教育滿意度兩個方面評價;社會對培養目標達成度主要通過畢業生、社會、用人單位等進行綜合反饋衡量培養目標的達成度情況。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由定性和定量兩項評價按相應權重統計衡量,培養目標達成度如何根據評價依據而定。
不管培養目標達成度采用何種評價方式,都要考慮評價方式的科學性,評價要符合評價方式的主體,符合課堂教學規律,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等,應制定科學的目標達成度評價方式,使其評價加過程更具客觀性、公正性、可操作性。
二、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的主要內容
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的實現主要依附于課程的教學,因而課程是培養目標達成度評估的主要對象。對課程的評價需涵蓋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整個課程體系。其中,包含素質類課程和專業課程,專業課程又涵蓋理論與實踐類課程,以及最后學年的專業綜合類課程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因課程本身具有可定量考核的屬性,我們直接把課程考核指標定為參數A,此外在評價指標中,再根據每門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效用賦予不同的權重,我們把它定義為參數B,那么數據A×B就可作為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評估的基礎數據來源,再通過學生對課程教學的滿意度指標,我們把它定義為參數C、社會對培養目標達成度的評價指標,主要從畢業生、用人單位等角度評價,評價內容涵蓋課堂教學知識的掌握、綜合能力發展、社會能力需求等方面。我們把它定義為參數D,那么通過統計以上三方面的數據,最終形成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的定量評估結果。同時,將評估結果進行信息反饋,可以找到社會、學校、學生三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作為人才培養實施持續改進的依據與方向。
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的在校生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和社會對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的具體評價內容,全部在課程教學目標達成度中體現。根據課程類型進行分類,并對每個類型的目標養成主要內容進行簡要提煉,對課程教學的教師要求進行概述,對學生完成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內容進行歸類,畢業生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用人單位根據社會需求等方面進行學生課堂教學效果的實際運用情況調研。
三、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的機制保障
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的評價研究,在校生培養目標達成度需要對教學過程采取有效的質量管理機制,社會對培養目標達成度需要采取與畢業生緊密相關的服務管理機制,為此,高職院校領導層需要頂層設計、統籌分工、協作共進的做法,保證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的完成與實施。
根據高職生人才培養要求、高職生教育發展規律、高職生自身興趣特點、社會對高職畢業生的能力需求、交往需求、質量需求等,做到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評價主體全方位、評價內容全覆蓋、評價過程全程跟蹤,讓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更加科學化、具體化、可行化。
根據美國質量管理學家提出的戴明環原理,確保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的關鍵在于培養目標的制定以及過程化的管理反饋機制,兩者相輔相成。首先,高職院校需要結合社會的發展、企業的需求、高職生的自身實際情況三方面因素來最終確定高職生的培養目標到底是什么,能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確立合適的目標相當于找到正確的方向。第二步即如何實現目標,那么就需要過程化的管理機制。校方作為教學運行的實施主體,而學生及其家長、學校管理方、企業、社會第三方調查機構(如麥克思)等作為教學監控或者評價主體。教學運行和教學監控雙線運行,相互溝通反饋,促進教學質量即培養目標達成度的提高。同時,引入績效管理的理念,通過建立規章制度、程序文件、工作規范、調查問卷或隨機訪談,通過信息化手段,定期開展網上測評,及時進行動態數據分析,高效開展教學質量監控和管理評審工作。第三步需要強化糾正和預防措施,以系(部)管理人員、督導員為實施主體,對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跟蹤,及時反饋糾正,實現持續改進,不斷提高管理效能,完善質量管理的改進機制。
隨著社會發展不斷進步,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高職院校培養高質量的技術人才既要滿足當前社會需要,又能為今后社會發展提供后續人才,為此,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發展,關系到高職生自身的人生發展。
高職生教育、高職生培養能力達成度的評價研究是一個動態過程,依據高職生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改革、用人單位對畢業生需求的不斷變化等,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的內容與方法也隨之變化。只有保持科學評估、動態調整、評價內容定位準確、評價方法科學可行的工作思路,才能更好地開展高職生培養目標達成評價研究。
參考文獻:
[1]王亞琳,井春麗.高職院校課程教學目標達成度的評價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6):34-37.
[2]王利明,劉鵬飛 ,周國燭等.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評價理論、評價體系與評價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20-21.
[3]劉明.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研究[D].安徽大學,2013.
[4]譚利.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達成與課程考核研究[J]. 中國電力教育, 2009(16):97-98.
[5]張靜. 高校研究生培養目標現狀的實證研究——以廈門大學為例[J]. 教育與考試, 2015(3):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