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函栩+石思嘉


摘 要:虛擬現實技術與應用作為一種全新的拍攝與體驗的視覺技術,使VR影片逐步發展成一種獨特的電影敘事手段。紀錄片自始都在追求“記錄真實”,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VR紀錄片在內容、拍攝手法以及創作理念等各個方面都面臨著全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文主要通過對于現下VR技術及VR紀錄片的相關資料及文獻查閱,中外VR紀錄片的比較分析,概括了VR紀錄片的發展現狀,并對其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思考。
關鍵詞:VR;虛擬現實技術;VR紀錄片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7-0118-02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以下簡稱VR)技術,又稱靈境技術,是近幾年迅猛發展的高新技術。該技術通過觸動人體感官系統從而得到實時的反饋數據,并運用動作捕捉技術,廣角立體顯示技術,以及觸覺力覺感應,將使用者帶入實時三維虛擬環境當中,并與虛擬環境形成互動[1]。
近年來,國內外市場對VR技術領域的開發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人們開始逐步進入虛擬現實世界。當前VR的基本特性是沉浸性、交互性和構想性,從單純的人機交互做到感知級別還是有巨大突破的[2]。以VR眼鏡為主的穿戴設備最初開始進入人們視線,成為人們體驗VR的超級入口和主要手段。現下,無論國內外,都可以看到VR技術在各領域進行的嘗試,開啟了“VR+時代”,VR+電影、VR+游戲、VR+展覽等,用戶只需佩戴一個頭盔或眼罩,就能進入如真實場景般的虛擬空間,所有的視聽內容都以沉浸式互動體驗向用戶展開。
而本文所探討的VR紀錄片,即運用全新的3D影像拍攝技術和視覺跟蹤技術,拍攝或制作出360度全視野范圍三維影像,同時配合以多功能視聽等感官體驗的穿戴設備這一全新呈現形式的紀錄片。紀錄片自始以追求真實,呈現真實,服務大眾為永恒的使命,而VR虛擬現實技術,以其特有的沉浸式與臨場感,使得觀眾能夠有更為真實的體驗和感受。
一、紀錄片“再現真實”的發展過程
隨著現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紀錄片開始呈現出多元化創作手法,在創作過程中開始運用3D動畫、影像合成、三維全景攝影等各種數字技術手段,紀錄片中的虛擬影像已從最初的“搬演”“情景再現”等藝術表現手法發展到數字特效、三維動畫生成的虛擬影像,再到現如今運用全息攝像機實施的三維立體拍攝。我們可以看到,對于長期以紀實影響為主的紀錄片來說,虛擬影像正成為紀錄片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回顧紀錄片的發展歷史,紀錄片中的虛擬影像從誕生之日起就已經存在。世界公認的第一部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在紀錄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運用搬演的手法上被奉為典范的一部影片。同時,美國DISCOVERY頻道制作的探索節目和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同樣通過扮演或模擬方式,來以擬人化的敘述手法強化敘述對觀眾的沖擊力,或是通過數字虛擬影像來再現和彌補因無法再現而產生的缺憾。特別是在1990年以來,后現代主義的紀錄片創作潮流正在逐漸“展開各種各樣的鏡子”,揭示生活的謊言,重構著我們的歷史畫面。《華氏911》可謂是紀實與虛擬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并大放異彩的一部“新紀錄電影”的代表作品。在這種“新紀錄片”思潮的影響下,虛構與非虛構的邊界再次融合了[3]。
現如今,隨著CG技術的日趨成熟與完善,VR虛擬現實技術和穿戴設備的不斷更新與滲透,紀錄片不管從呈現方式和呈現內容上,似乎又迎來了一次全新的大變革。2015年,《紐約時報》的第一部虛擬現實紀錄片《流離失所》,運用VR虛擬現實技術及頭戴設備,以三個孩子的視角,向人們展示身處戰亂地區,飽受戰爭蹂躪的成長歷程,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4]。而在VR呈現井噴式發展的2016年,聯合國通過Gear VR展示了《錫德拉灣上空的云》《恩典》《女孩快長大》等9部VR紀錄影片,以此呼吁全世界熱愛和平、保護環境。同時,我國首部VR紀錄片《山村里的幼兒園》,也巧妙地運用了虛擬現實技術,配合以全新的視聽敘事手法,以“新聞+記錄”的形式,帶動觀眾深入體會留守兒童、進城務工者以及鄉村志愿教師的真實生活,以國際視角向世界者展現中國全社會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所作出的努力[5]。可以看出,VR虛擬現實技術的出現,給紀錄片帶來了全新的生機與活力,讓真實更真實,使觀眾更加沉浸在觸動人心的影像當中。
二、VR紀錄片的影片特性
1.沉浸性。VR虛擬現實技術能夠提供完全沉浸式的體驗,使用戶有一種置身于虛擬境界之中的感覺。它利用頭盔式顯示器或其它設備,把觀者的視覺、聽覺和其它感覺封閉起來[6],形成一個全新的、虛擬的世界,在這樣的集成環境中得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同。在VR紀錄片當中,觀者會完全沉靜在影片的事件和環境當中,從主觀視角,全方位去親身感知周圍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細節,仿佛成為了歷史或環境當中的角色一般。
2.高真實感與臨場感。電影的本質是追求“照相般”的真實,VR虛擬現實技術則追求視聽上的真實性、完整性,這與紀錄片追求真實再現世界與生活的本質是相一致的。可以說,VR電影的本性沒有變,它只是擴展了視聽領域,增強了用戶在觀影過程中的自由度、交互性,增強了體驗的真實感和臨場感,讓影像與物質世界無縫對接。現如今的VR紀錄片中,拍攝者存在于360°的視域之內,全方位將場景完整地攝錄下來。而觀眾則可以自由進行視角選擇,極強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事件與場景的完整性。紀錄片創作者本來就是現實世界中的一個元素,但是在傳統的反射式紀錄片里,拍攝者的進入,觀眾沒有選擇余地,以至于觀眾常常抱怨:是看拍攝者,還是讓我們看自己想看的。VR虛擬現實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7]。
3.多數為短紀錄片形式。從紀錄片的影片類型及內容呈現上看,現下的VR紀錄片多以微紀錄片的形式出現,時長基本控制在20分鐘以內。這是由于VR虛擬現實技術本身所決定的。由于是360度廣角或全視角維度的效果呈現,長時間觀看容易出現頭暈和惡心等暈眩感,會大幅度降低觀看者的用戶體驗;同時,長時間的觀看體驗,易造成觀看者現實與虛擬間的混淆感,會使用戶分不清虛擬與現實,對身心健康不利;此外,VR紀錄片如果時間太長,鏡頭的切換也會是一個問題[8]。因此,從上述原因考慮,對于VR紀錄片的影片內容類型就需要有所甄別的考慮,生態環境類、風景類、新聞類等以還原和體驗事件場景本身的影片類型,能更好地將VR虛擬現實技術運用于其中,呈現效果及用戶體驗較好;而傳記類、戰爭類等較為大型的紀錄片題材在創作初期就需要考慮影片的時長問題,可適當進行短小的分集,同時在劇本創作環節鏡頭和畫面效果上也需要多加考慮技術本身所帶來的局限。
三、對于現下VR紀錄片的發展的一些思考
1.“現實真實”與“虛擬真實”的關系問題。從前文贅述中,我們可以看到VR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對于紀錄片真實再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VR技術運用其沉浸性與交互性等強大優勢彌補了傳統真實再現的一些不足之處,也為我們構筑了紀錄片更為真實的歷史和事件場景。但是,任何事物在其優勢背后,必然存在著令人擔憂的一面。為了追求觀者的感官刺激和市場效果,過度運用VR虛擬現實技術,將過多的虛擬內容和效果放置于影片當中,必定會對紀錄片內容的真實性和還原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9]。因此,創作者和導演在創作和拍攝過程當中,如何把握其創作原則和底線,更好地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來更好地還原歷史和事件場景,值得每個從業人員時刻思考與謹記。
2.對于VR紀錄片的視聽語言探尋與思考。VR虛擬現實技術給紀錄片帶來了更多的發展可能:劇本如何創作;結構如何銜接;虛擬技術營造的效果是否影響“追求真實”這一主題;蒙太奇的處理手段是否影響沉浸體驗中用戶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同時,傳統的2D、3D影像,無論結構上如何跳躍,故事都是線性的。也就是說,每個人在同一部電影和同一時間點看到的情節和場景是基本一致的,然而,VR影片卻打破了這一線性,在影片當中,觀眾的視角可以360度自由變換,故事情節的發展與推進是需要十分關注觀眾這一參與者的注意力這一問題的。VR影片最強調的概念是360度全視角沉浸,其畫面構成與鏡頭運動都因為觀者的視角改變而產生巨大的區別。傳統電影為了故事與情感的表達,在景別、景深、構圖及光影處理上能夠極大展現導演或是故事本身所帶來的情緒色彩;而VR影片不再局限景別與構圖,觀眾全視角觀察影片的內部環境,可自由捕捉個人感興趣的畫面角度,必然會對于影片的細節體現帶來相應的阻礙[10]。雖然,紀錄片這一類型影片因遵循真實性這一原則,在鏡頭語言上多以長鏡頭為主,更注重場景的真實感和情緒的客觀性,但是,對于VR紀錄片的視聽語言還是應當有所探索與思考的,創作者應當在以后的創作中總結出一套更為符合VR紀錄影片類型的創作方式與拍攝方法。
參考文獻:
[1] 潘明歌,趙東琬.虛擬現實技術影響下新型VR影視視聽發展之芻議[J].大眾文藝,2016(5):199-200.
[2] 任隴嬋.VR與影視的緣分幾何[J].雙月觀察,2016(2):12-13.
[3] 胡麗娟.從紀錄片中虛擬影像的發展看紀錄片真實觀的衍變[D].重慶大學,2009.
[4] 張佳妮.新媒體時代下紀錄片的創新實踐[J].影視,2016(1):8-10.
[5] 邱嘉秋.中國首部VR新聞紀錄片_山村里的幼兒園_創作全錄[J]. 熱點,2016(4):16-18.
[6] 蔣友燏.基于虛擬現實與交互的影像設計應用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10.
[7] 玖合傳媒.深度分析:為什么紀錄片將是未來VR應用的重要領域?[EB/OL].http://www.vrzy.com/vr/24541.html.
[8] 蔣友燏.基于虛擬現實與交互的影像設計應用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10.
[9] 胡麗娟.從紀錄片中虛擬影像的發展看紀錄片真實觀的衍變[D]. 重慶大學,2009.
[10] 幸小利.從技術到藝術的變革——數字虛擬影像對紀錄片發展的影響研究[D].重慶大學,2009.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