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摘要:語文教學實施美育,相比其他學科有自已得天獨厚的條件。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美育教育呢?
關鍵詞:語文教學;美育教育
一、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審美情趣
美是一種情感體驗,要使學生受到感染走入美的意境中去,教師首先應對美有深刻的體驗,有充沛的激情,善于切入中學生的興奮點,蘊造學習語文的良好氛圍。一般來說課始5分鐘內,學生處于信奉的初始階段,呈上升趨勢。因此導課環節成為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讓學生在課始5分鐘內處于第一興奮點,蘊造美的風味是必要的,所以導語的設計要注入教師對美的理解,注入教師的激情,要進入情景,使學生融情于景,產生美感。從而把學生帶入語文學習的氛圍中。例如導讀冰心的《談生命》,“生命是……。”也說說你目睹的生命現象,讓我們與名作家冰心的散文《談生命》作一個交流,好嗎?這樣的導語,以充滿美感的排比句營造了生動“生命”情景,這些情景極易地喚起學生積極的對生命的體驗,能夠促發學生對“說”的沖動,在學生說“生命”現象的同時,由物及人,由感性到理性,就可以很自然地進入到與作者﹑文本對話的教學環節中來。
還可以把音樂引到語文課堂。例如:學習柯巖的《周總理,您在哪里》在沒有配音樂的課上,朗讀效果并不好;有的班配上樂曲《沉思曲》朗讀,樂曲舒緩沉靜,如語如訴,配上詩的內容,學生的情緒立刻被調動起來,當讀到“總理啊,我們的好總理,就在這里!”時學生已完全融入了詩的意境中,朗讀者的眼里蓄滿了淚水。我想詩歌中所展現的總理的人格美學生已經深切地感受到了。“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必然有一顆美的心靈。”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啟迪智慧的目的,實在是一種惠而不費的好事。
二、在閱讀教學中體現美
讀優美的詩文,就是體驗語言文字所創造的情境,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專家所說:“人們欣賞文學作品是從形象開始的,形象作用于讀者的感覺與感情,使讀者受到藝術感染,于潛移默化中,逐步體會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感受就是體驗,欣賞文學作品,最重要的兩種心智活動就是審美聯想和審美想象,它們是文學欣賞也是文學性體驗的本質屬性的體現。即使對有著良好的文學修養的人來說,聯想、想象也是不可繞過的“門檻”。然而在成人那里“開始”的地方,對學生卻是較高的境界。從文學作品的功能實現和生成規律來看,作品的語言文字要還原為讀者腦海中的藝術形象需要聯想和想象,聯想和想象是進入作品的情景的必經之路,缺乏聯想和想象的閱讀不是文學性閱讀,而可能是其他性質的閱讀;再有,作品的情景,意境要衍生出新的內容,亦即是意外之象﹑意外之境也需要聯想和想象。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來看,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未必趕得上成人,但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決不比成人差,他們通過深入到課文的情境中,真情的感受,盡情的體驗,這是由他們的心理意識功能的特點決定的,也是他們閱讀心理的優勢所在。例如《春》的研討與練習中有這樣的題目:“想象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的情景,你能說出“偷偷地”和“鉆”各好在哪里嗎?“春風”象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這是什么感覺?春風除了象母親的手,你覺得還象什么?這些都明確地告訴學生依靠聯想和想象去體驗課文情景,體現了課文編寫人員的良苦用心,然而,現在的文學作品教學中常見的一個問題是:片面單純地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抽象思維﹑感知性思維,忽視﹑淡化以聯想為主的感性思維形象思維。實際上,學生聯想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對作品底蘊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閱讀可以引導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激發情感體驗課文情景。課標說:“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已的情感體驗”,“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已的體驗。”學習優美的詩文,注重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必須抓住的根本,對“情景和形象”的感知﹑感受,要發揮聯想和想象,不僅要敢于體驗,還要能說出來。大量研究表明,審美心理主要由四種因素構成,即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因此,我們要著眼于學生主體方面,即學生的心理意識方面,改善增進他們對課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三、讓學生從樸實中發現美
民俗文化是一種社會風俗畫,是一道人文風景線,是斑讕多彩的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這方面的學習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讓學生始終著眼于透過描寫民俗的樸實的文字,去發現生活的淳樸,從而了解家鄉的風俗,了解華夏文明,進而又有興趣去了解世界各國的風情,為學生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了解其中的樸實類。本文是作者回憶早年生活的散文名篇之一,讀讀文章,我們可以發現其中蘊含著童年時代的“我”對美的最初感受,可以說,這些感受是作者美感的雛形。
1.接受古典文化藝術之美
“三味書屋”及“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第一算是拜孔子,第二算是拜先生……”這些明顯的帶有中華民族的古典文化之美,同時也有明顯的強制性規定。朗讀詩句,最終誘發美感的產生。
2.感受自然之美
作者對百草園所作的生機盎然的描寫就是“我”對美的感受;“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我”童真雅趣滲透在字里行間,動物的輕靈,植物的鮮活,都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百草園是一個并無色彩的小小荒園,但卻是“我”在游戲中最初感受到的地方,因而記憶清晰而美好,在“我”的審美心理結構形成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在作者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3.略民間藝術之美
文中的長媽媽講了一個美麗的民間故事:“到了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作者從民間故事中耳濡目染到生動的語言,扣人的情節,尤其是雪地捕鳥,“掃”“露”“牽”“拉”“罩”等動作的描寫,即體現了民間百姓的聰明才智,又表現出了“我”在捕鳥活動中的興奮,驚喜之情。這些準確﹑美妙﹑生動的語言,讓人感到美的所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