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平++司詠梅++程利霞++吳露露
摘 要:目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作為首府城市的經濟首位度明顯偏低,應抓住建設和林格爾國家級新區的機遇,按照建成全區科技研發中心、金融服務中心、開放協作中心、物流商貿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定位,著力發展科技、金融、外經外貿、通道經濟、旅游服務等產業,構建起高端化、服務型、引領性的特色產業體系,并形成“產興城擴”的新區建設和發展機制。
關鍵詞:新區建設 新動能 首府經濟
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增長極帶動,尤其內蒙古作為尚處于后發趕超階段的欠發達地區,培育強有力的區域增長極意義重大。而從作為區域增長極的條件來看,首府城市由于其特定的政治、行政、文化中心功能地位和人才、資本、科技等高端要素集聚的先天優勢,具備打造區域增長極的較大可能性。目前呼和浩特市經濟首位度明顯偏低,還難以擔當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自治區十次黨代會做出了建設和林格爾國家級新區的決策部署,借此機會提升呼和浩特市城市經濟首位度,對于帶動全區經濟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一、呼和浩特市經濟首位度分析
城市經濟首位度在學術上有不同的計算方法,但為了簡潔直觀,本文僅以省會城市主要經濟指標占全省的比重及其在全省的排位進行比較。依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統計數據,通過對比全國除了4個直轄市以外27個省會城市的經濟首位度,發現呼和浩特市處于明顯偏低水平。
(一)經濟規模首位度低
2015年,呼和浩特市實現生產總值3090.5億元,在全區位列鄂爾多斯市和包頭市之后,居第3位。在全國其它省會城市中,濟南在本省排位為第3,石家莊市、沈陽市、南京市和福州市在本省排位均為第2,其余21個省會城市均排名第1。呼和浩特市生產總值占全區的比重為17.1%,與占比最高的銀川市(50.8%)相差33.7個百分點,比占比最低的濟南市(9.7%)高7.4個百分點。
(二)產業結構首位度低
2015年呼和浩特市實現工業增加值在全區各盟市中排第5位。全國其它26個省會城市除濟南市居本省第3位,石家莊市、沈陽市、廣州市、南京市、福州市、貴陽市居本省第2位外,其余均居本省第1位。呼和浩特市工業增加值占全區的比例為8.5%,在省會城市排位中居第26位。一般情況下,省會城市往往是全省服務業最為集中集聚的地區。2015年呼和浩特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097.2億元,盡管在區內各盟市中排名第1,但占全區的比例也僅為29.1%,在27個省會城市中位列第15位,處于中等偏下水平。
(三)發展水平首位度低
2015年呼和浩特市公共財政收入在區內排第3位,占全區比例為12.6%,在全國各省會城市中排名第26位;人均GDP水平在自治區內排名第4位,只高于濟南市(本省內排名第6);呼和浩特市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區內排名第3位,農牧民人均收入區內排名第5位,均在各省會城市中排名最低。
當然,一個城市的功能和地位并不能絕對地以經濟指標的首位度來評價。我國一些東部沿海省會城市如濟南市、南京市、廣州市、福州市、沈陽市等城市經濟在省內也不居首位,主要因為山東的青島市、江蘇的蘇州市、福建的廈門市、廣東的深圳市、遼寧的大連市等雖不是省會,卻有著獨特的區位條件或發展環境,從而成為全省經濟的龍頭。即便如此,這些省份省會城市的主要指標也多數在全省位居第2位置。西部其它省區基本上都是省會城市居于首位,且占全省的比例在30%以上,一些經濟指標甚至達到一半。從這一意義上講,目前呼和浩特市的經濟首位度明顯偏低是不爭的事實,城市規模、經濟實力和功能要求都與首府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
二、新區建設支撐首府經濟“首起來”的思路和舉措
內蒙古自治區十次黨代會做出了在呼和浩特市建設和林格爾國家級新區的戰略部署,這對呼和浩特市乃至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都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也是呼和浩特市實現首府經濟“首起來”的重大機遇。但新區建設已沒有條件再走過去主要依靠房地產開發擴張城市的路子,必須按照培育區域增長極的思路重塑呼和浩特市的產業體系。除了提升呼和浩特市經濟總量在全區的位次和比重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具有產業帶動引領能力和服務保障功能的產業結構,通過產業高端化形成與其它盟市的要素流動勢差,通過產業服務化形成對其它地區的要素整合能力,并形成產業發展帶動城市擴張的新區建設發展機制。為此,在和林格爾國家級新區經濟功能形態上,應該圍繞打造區域或全區“五個中心”的功能定位,以高端化、服務型、引領性為要求構建特色產業體系。
(一)圍繞建成全區科技研發中心發展科技產業
在我國進入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新發展階段,我區在全國全球競爭中能否贏取優勢,關鍵取決于科技創新這個龍頭能否發揮好引領作用。我區目前科技創新體系不完善,科技創新水平低、能力弱,急需補齊創新短板。但從條件和可能性看,只有呼和浩特市最具擔此重任的基礎和條件。一是基礎最好。我區絕大多數大學和科研院所集中在呼和浩特市,是科技創新人才和平臺的主要匯聚地。二是條件最優。作為首府城市,區市兩級政府的政策資源可以為人才集聚和科技要素整合創造最好的條件。因此呼和浩特市必須把建成全區的科技研發中心和產業轉型升級龍頭作為新區建設的重要功能目標,把大力發展科技產業作為產業體系的重中之重。
具體路徑:一是全面激活存量創新資源的創新創業潛力。一方面,在新區內規劃建設面向大學及科研院所的專業化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出臺具有特殊激勵性的科研成果轉化政策,吸引駐呼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尤其是應用技術和工程類專業學院師生入園區創新創業;另一方面,出臺支持大學轉變辦學方向和理念、建設一流應用型大學、提高服務地區經濟發展能力的引導性政策。二是進一步集聚增加創新資源。在新區內申辦設立內蒙古蒙醫藥大學、內蒙古能源大學、內蒙古化工大學、內蒙古云計算大學等本專科院校或專業學院,并組建成立內蒙古自治區科學院,進一步打造集聚科技人才和創新要素的高水平平臺。三是采取全新的城市建設及布局策略。對在新區內引進和成立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采取大學校區、公共社區和產業園區一體化建設的思路,形成產城融合、產興城擴的發展機制。
(二)圍繞建成全區金融服務中心發展金融產業
對于區域經濟來說,金融不僅具有促進增長、擴大就業的產業功能,更是一種重要的資源整合手段。金融業發展滯后、資本市場發育不足,一直是制約我區經濟發展的短板。未來我區面臨著既要加快發展又要轉型升級的發展任務,擴大投資規模需要提升融資能力,優化產業結構需要金融業擴張,企業兼并重組需要資本化整合工具,提升科技創新水平需要金融手段助推,優化產業生態需要改善融資融信環境。可以說,金融是我區轉型升級的關鍵抓手,具有“四兩拔千斤”的作用。我區必須借助和林格爾國家級新區建設的機遇,以銀行、保險、股票、債券、基金、大宗產品電子交易市場等全門類齊抓,產業金融、民生金融、國際金融全方位突破的大金融理念,集聚金融資源、完善金融體系、發展金融產業,建成服務全區轉型升級和全面開放的區域金融服務中心。
具體路徑:一是加快金融機構集聚。在新區內規劃建設專門化的金融區塊,以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特殊的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入駐,形成具有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的金融集聚區。二是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在新區規劃建設功能完備的CBD功能區,配合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引在我區能源、化工等行業有重大投資業務的央企總部入駐,同時吸引致力于俄蒙歐進出口業務的大企業設立區域總部或分支機構,并鼓勵自治區大中型企業總部向新區集聚,通過總部集聚形成區域金融結算和資金匯集中心。三是拓展多元化金融市場。發揮新區內已經形成的云計算產業基地優勢,在新區大力發展我區具有優勢的大宗商品現貨或中遠期電子交易中心、產權交易市場和電子商務平臺等,形成區域金融創新中心。
(三)圍繞建成全區開放協作中心發展外經外貿產業
經濟外向度較低一直是我區經濟增長的動力短板,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貢獻微弱。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我區具有最佳的區位條件和獨特的功能作用,但把靜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需要我區對開放合作戰略做出重大調整。以對俄開放為例,世紀之初我區對俄貿易額和投資額與黑龍江省大體相當,個別年份還略好于黑龍江省,但2015年我區對俄貿易額卻僅相當于黑龍江省的1/4,對俄投資額黑龍江省是我區的19倍。形成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黑龍江省以哈爾濱市為龍頭,綏芬河等多個開放口岸協同發力的全省對俄開放戰略是筑就競爭優勢的主要原因。而我區的對俄開放卻主要集中于滿洲里一城或呼倫貝爾一市,無論是經濟體量、產業完備度,還是資源整合能力、政策支持力度都無法與黑龍江全省之力匹敵。我區要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實現大的作為,必須實現對外開放的區域重點向呼包鄂地區轉移。尤其是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立足的是俄蒙,但放眼的是歐洲,只有具備足夠的經濟體量、完備的產業門類、較高的行政層級和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的地區才能勝任。呼包鄂地區是我區經濟發展的重心和政策決策的核心,最有條件成為對外開放的重點區。在這一背景下,和林格爾新區應該成為全區對外開放和對內協作的中心。
具體路徑:一是優先在貨物貿易上實現突破。以新區為載體積極爭取自由貿易區、綜合保稅區、海關特殊監管區等政策平臺,通過“特區式”的優惠政策先行把貨物貿易做起來。二是建立出口加工制造產業基地。制定特殊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營造寬松的產業發展環境,吸引國內外優質外貿加工出口企業來呼投資興業,形成全國對俄蒙、對歐洲的產業合作基地。三是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貿易服務產業。圍繞中蒙俄歐產業合作和進出口需求,大力發展金融、保險、咨詢、信息等服務貿易。圍繞進出口貿易服務需求,大力發展結算、中介、評估、會計、保管、代辦、融資、融信等貿易服務業,形成對外貿易增值服務基地。
(四)圍繞建成區域物流商貿中心發展通道經濟
物流業不僅本身具有促進經濟增長、帶動城鄉就業、保障商品供應方面的直接作用,而且是一個地區重要的產業生態。一個地區物流基礎設施是否完善、人員和商品進出是否便捷、物流成本或高或低,都會對地區經濟形成促進或制約作用。從物流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看,物流的基礎是“物”,一般情況下物流業發展依附于一、二產業發展所形成的儲運需求。物流的形式是“流”,即一個地區發展物流業總要在或“集”或“散”或“轉”三種形式中突出一個或幾個方面的作用。此外,物流業與一個地區的區位交通狀況高度相關,越是多路通衢的交通樞紐就越可能成為貨暢其流的集散中心。由此物流業機理分析,呼包鄂地區作為自治區經濟發展的核心區,能源、化工、冶金等資源加工產業規模巨大,未來將要發展新材料生產基地、產品及裝備制造基地等,無論產品運出還是原材料及設備運入,都會形成大量的物流儲運需求,“集”的需求明顯。呼包鄂地區作為自治區城鎮體系和人口重點集聚區,各種生產生活物資需要量很大,“散”的需求也很大。隨著呼和浩特市新機場、高速鐵路等重大基礎的設施建設和完善,呼和浩特市的區位功能和交通樞紐地位也會強化,尤其在對俄對蒙貿易中,“轉”運需求也會大增。這為和林格爾新區發展物流業創造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建設全區乃至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物流集散服務中心應該是新區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
具體路徑:一是建設西北地區重要的物流運輸樞紐城市。通過自由貿易區、綜合保稅物流園等方式,引進和培育一批信息化、專業化、國際化的物流企業,配合呼和浩特市新機場、高鐵、公路等建設,做好站點和綜合站場布局,強化各交通方式之間的聯網運輸能力,建立無縫對接的貨物中轉系統,形成溝通東西、連接南北的物流樞紐。二是建設覆蓋周邊、輻射西北的物流配送及區域分撥基地。完善城鄉物流配送網絡,構建面向商貿流通企業和消費者的物流配送體系,并逐步引導周邊商貿流通企業和第三方物流企業開展城市共同配送業務,建成多層次、梯級化、輻射周邊的區域城市物流配送網絡。三是探索建立對外貿易轉口基地。通過提高通關便利化措施等吸引國內出口商品在呼和浩特市報關出口。加快推進呼和浩特市出口加工區轉型升級和綜合保稅區建設,吸引進口產品在呼和浩特市報關后分撥到全國各省區,形成立足內蒙古、放眼俄蒙歐、協作京津冀、輻射全中國的進口產品分撥及出口產品匯集轉口基地。
(五)圍繞建成區域旅游集散中心發展旅游服務產業
新區服務業發展尤其是生活服務業的發展取決于人口規模的快速集聚,而旅游業是集聚人口、擴大人流規模的重要渠道。自治區十次黨代會確定了全域、四季、“旅游+”的發展戰略,我區旅游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由于我區地域廣闊、旅游景點分散、快速交通體系滯后,“行長游短”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區旅游發展的重大難題。國內一般省區的旅游都是在省會城市快速集散,而我區旅游則是游客多點分散進出,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同時,長時間旅途勞頓也客觀上降低了旅游品質和消費體驗。在這一背景下,和林格爾新區應利用呼和浩特新機場建成服務于全區尤其是中西部的旅游集散中心,這不僅有利于促進我區旅游業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新區人流快速集聚。
具體路徑:一是進一步暢通外部交通體系。發揮新機場巨大的旅客吞吐能力,盡快開通到國內省會城市、交通樞紐城市和重點國際城市的直飛航線,并不斷加大航班密度,進一步提高國內外游客出入我區的方便快捷性。二是提升區內旅游交通通達效率。建議在新機場投入使用后,現白塔機場不要廢棄,而是作為區內最重要的支線航空和通用航空出入口繼續使用。在建設新舊機場間的快速交通聯結體系的基礎上,以白塔機場為中心,以廣泛分布于全區各地的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群為支點,以直升飛機、中小型通用飛機、旅游包機等形式,開通呼和浩特市至我區中西部各盟市重點旅游景區的直達航線,以廉價、快捷、即時、方便的公交化空中交通模式,根本上解決我區旅游業的“行長游短”問題,進一步提升我區旅游的“值”與“爽”的體驗。同時通過大量的人流集散帶動新區高品質生活服務業的發展。
總之,在自治區推動呼包鄂協同發展的大戰略下,呼和浩特市的產業體系既不應該與鄂爾多斯去爭基礎性的能源原材料產業,也不應該與包頭去爭一般性的制造產業,而是應圍繞著微笑曲線的高端部分和產業鏈條的服務環節,重點發展具有創新引領、服務保障作用的科技、金融、物流、貿易等產業門類,打造區域經濟增長的龍頭和引擎。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