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榮濤
摘 要: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注重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實施生態治理工程,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改善。相關部門進一步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內蒙古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指出,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流價值理念,打造生態文明亮麗風景線,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關鍵詞:生態文明 亮麗風景線
湛藍的天、潔白的云、碧綠的草原似乎早已成為代表內蒙古形象的文化符號。郁郁蔥蔥的綠色,不僅象征著生命和希望,更體現著內蒙古的地域特色和精神價值。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內蒙古把綠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長期以來的首要責任和重大使命,堅持守住生態底線、實現綠色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
一、攻堅克難,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
在黨中央領導下,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科學規劃,統籌各部門深入實施重點生態治理工程,生態建設的新成果新成就盡顯在一組組高低起伏的數據中,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不斷減少,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得到全面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整體大幅度下降,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率大幅提高;不斷淘汰和優化落后產能,資源節約與污染防治工作效率得到新提高。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實施五大生態治理工程和六大區域性綠化工程,投入草原生態補獎資金,把可利用的草原全部納入保護范圍,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均得到明顯提高。內蒙古自治區響應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號召,全面完成了國家節能減排目標任務。自然生態保護區、生態功能區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對草原、林地、濕地和沙地自然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保護,嚴禁亂墾濫伐、超載過牧,并以城市空氣污染治理、污水排放和垃圾處理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重點,全面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加大地質環境保護、治理工作力度,做好重點流域水污染、重金屬污染的防治管控工作,做好人民群眾集中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全區城鄉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生態環境系統進入良性循環階段。
二、制度先行,生態文明建設穩中求進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只有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內蒙古自治區始終堅持把制度建設作為工作的重點和核心,破除制約和阻礙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對一切不健全、不規范、不完善、帶有明顯滯后性的生態政策和體制機制,全面進行改變、改正、改善、改革,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新成就。
內蒙古自治區始終堅持制度先行,以制度作為保障減少環境負債問題,增加生態資產資源。各級部門不斷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完善經濟政策體系,創新市場體制機制,通過嚴格執行和加大制度約束,推動全區生態文明建設。自治區堅持從源頭進行嚴格防控、嚴抓生產過程、嚴懲不良后果,開展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工程,嚴格劃定生態紅線、基本草原紅線,多部門統籌規劃、協同合作全面開展治標治本的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和促進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健全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制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重要用途管控制度,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評估體系和配套政策條例,進一步落實推進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從制度層面做好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工作。內蒙古自治區先后出臺《內蒙古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總體方案》和核算試點方案,實踐中取得了新成就;制定《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改革總體方案》,在全區各級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全面持續地展開天然林保護工程;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體系,組織各類企業開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自治區環保部門全面展開資源集約節約、節能降耗和污染防治工作,城鄉和區域的協調發展工作中全面貫穿生態保護制度,生態文明制度有效推動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全國前列。
三、扎實工作,筑牢北疆生態安全屏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內蒙古時,對內蒙古作出了重要定位:“內蒙古的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到內蒙古各族群眾的生存和發展,也關系到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要努力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自治區地處祖國北疆,所處的地理位置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起到重要作用。內蒙古橫跨東北、華北和西北,擁有118.3萬平方公里,自治區境內有6大水系,草原和森林面積均居全國之首,水面、濕地、沙漠沙地面積居全國前列。內蒙古既是我國重要的自然生態資源區域,也是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政治、經濟和生態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筑牢內蒙古生態安全屏障,是進一步鞏固北疆生態建設、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內容。
內蒙古自治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牢固樹立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理念,把自治區重點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碳匯基地,加強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可持續發展,完善防災減災體系,努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的根本轉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要設立牽頭部門抓總、細化目標抓實、做好規劃抓長、嚴格考核抓嚴”的總體思路,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由政府常務副主席及26個廳局等組成的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協調和指導全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為全面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的重要保障。結合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自治區黨委、政府明確提出“十三五”時期的生態建設目標,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綠色富區、綠色惠民發展道路。在全區實現造林綠化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城鄉范疇內環境的“綠起來”與“美起來”工作,提高廣大群眾的人居環境質量,提升自治區生態建設的整體水平。按照“六個結合”工作原則,開展12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10大環境治理和保護工程、8項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13項重點推進工作,加快建設美麗、綠色的內蒙古,筑牢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一)做好利在千秋的事業,為子孫后代留下“綠色銀行”
內蒙古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上,李紀恒書記在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從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文化培育三大方面,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挖掘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潛力,全面推進綠色發展,著力在“增綠”“護藍”上下功夫,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的綠色生態安全屏障,實現內蒙古美麗與發展共贏,是今后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
(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進一步明確了良好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只有在全社會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牢固樹立生態文化理念,高度重視生態文化建設,倡導并踐行勤儉節約、綠色低碳、積極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始終堅持“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才能確保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得以順利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了《2016年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要點》,全面開展實施生態保護和建設重點工程、環境治理和保護重點工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方面的重點工作。爭取到2020年,自治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3%,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提高到46%以上,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沙漠沙地和農田等六大生態系統趨于穩定和良好發展;國土資源開發得到科學規劃和有效管控;全面完成自治區節能減排降碳的目標任務,基本上形成從源頭做好預防、過程中有效控制、損害嚴懲賠償、責任嚴格追究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全力推動新型節約能源,嚴格實施生態平衡制度。繼續倡導良好的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繼續推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方向,努力實現生存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為子孫后代扎實打好、打牢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基礎,唯有源頭活水來,才得渠中清如許!
四、培育生態文化,堅守青山綠水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可謂同呼吸共命運。“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態環境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能達到的,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持之以恒的努力、全力進行環境保護。內蒙古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全球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仍然面臨生態環境仍很脆弱,節能減排壓力增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難題。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我們不斷轉變思想,形成長遠、具有創新性的精神價值理念。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為制度保障的前提下,以生態文化作為理念支撐,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大力培育發展生態文化,傳承全區各族人民群眾民族傳統文化中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和索取有度的文化理念。全面倡導和實行勤儉節約、循環使用、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消費理念模式,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節約環保、堅守青山綠水的社會新風尚,引領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地以環境保護作為行為準則,把生態綠色文化作為重要的價值理念融入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進一步明確有些自然生態資源的不可修復、不可再生性,在全民范圍內推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綠色節約理念,引導城鄉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復利用、循環使用,日常消費和使用環節中做到減量、再利用,總體上實現高效利用。在家庭、學校、社會等范疇內統籌做好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宣傳引導工作,社會各層面做好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樹立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生態文明理念,強化生態道德意識,鼓勵獎勵個人和企業的生態環境保護行為,促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理念。黨員干部群眾要起到示范作用,逐漸影響和轉變各族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引領綠色、低碳、循環的社會潮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讓綠色發展和生態理念為核心的生態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起到積極調整和協調作用。為了給我們自己和子孫后代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必須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守住青山綠水。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
[2]中國共產黨內蒙古自治區第十次代表大會報告.
[3] 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