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燕霞
【內容摘要】巧設微專題,彌補傳統復習的不足與缺陷。可以通過細化考點、緊扣重點、分解難點等渠道優化微專題,提高復習的高效性和針對性。
【關鍵詞】微專題 生物復習
仔細研究近幾年的江蘇省高考生物試卷,感覺高考已基本穩定。現在的高考回歸學科基礎知識的同時,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有上升趨勢,重點考查學生獲取新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注重實驗、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聯系。高二開啟的一輪復習是高中生物復習非常重要的時期,更是夯實基礎、優化思維、提高能力的重要階段。
傳統的復習課一般是按照“章節—專題—模擬”的模式進行,即一輪按章節梳理基礎知識,但形式單一,學生綜合解決問題能力欠缺。二輪以專題、習題講評形式呈現,專題設計跨度大,思維跳躍性強,三輪重在模擬以及規范答題訓練,由于一、二輪復習未能夯實,導致后期復習效果不顯著。
那么如何擺脫陳舊的滿堂灌的教學形式,進行有效的復習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微專題”復習模式談一談自己的做法。
一、細化考點,合理整合,優化微專題
微專題的設定要打破教材原有的順序,圍繞重點進行細化,才能提高復習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筆者在復習中根據主題設置了48個微專題,列出了圍繞“細胞結構和代謝”設置的16個微專題。
【主題一】細胞的分子組成和結構
1.細胞中有機物的鑒定:原理、材料的合理選擇、實驗步驟、現象及結果分析。
2.細胞中的無機物:水和無機鹽的含量、作用等。
3.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元素、基本單位、形成方式、有關計算、結構與功能的多樣性、合成場所和過程。
4.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組成元素、主要功能。
5.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制備細胞膜的方法和原理、細胞膜的成分、結構(特點)、功能(特性)、進出細胞方式的判斷及影響因素。
6.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各種細胞器結構和功能、線粒體和葉綠體、特殊細胞結構特點。
7.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細胞核的結構、功能。
8.生物膜系統:生物膜系統的組成、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
9.實驗: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原理、材料及試劑的選擇、實驗步驟、原生質層的組成、實驗現象等。
【主題二】細胞代謝
10.酶在代謝中的作用:酶的本質、作用機理、作用場所、常見酶。
11.(實驗)探究酶在洗滌方面的作用、酶(或細胞)的固定化:設計實驗探究影響加酶洗衣粉洗滌效果的因素,固定化酶與固定化細胞的優缺點、固定技術。
12.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ATP的組成、與ADP的轉化、作用。
13.光合作用的過程、影響因素:元素的“來龍去脈”,過程、C3和C5的變化、影響因素、有關圖表、曲線分析、計算。
14.呼吸作用的過程、影響因素:過程、影響因素、與光合作用之間的差異和聯系等。
15.果酒、果醋、腐乳的制作:參與發酵的主要菌種的名稱、細胞結構類型、代謝類型、發酵溫度、發酵裝置的設計原理、操作注意事項。
16.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及分離:培養基的種類及功能,消毒和滅菌的適用對象,培養基的配制流程,純化大腸桿菌的操作及注意事項。
二、緊扣重點,精心設計微專題
有些內容歷次高考都會重點考查,抓住這些重點,精心設計微專題,可大大提高復習的針對性。以“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為例,該內容所涉及的實驗多,在復習時筆者設計了如下微專題(簡要列出):
【考綱要求】(略)
【活動方案】
活動一:理解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基礎知識回顧→拓展→變式訓練→總結:不同生物的遺傳物質)
活動二:難點突破(生物遺傳物質證據的實驗分析)
【鞏固訓練】
設計意圖:首先通過活動一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認同實驗技術的發展在科學探索過程中的作用,從實驗思路、選材、變量分析等角度對實驗進行分析。
三、摸清“困惑”,分解難點,構建突破微專題
提到人教版必修二遺傳與進化模塊,不少同學會感覺非常抽象難以理解。每個班的學情有差異,這就要求我們能善于發現并積累學生的“困惑”,從學情出發,以突破疑點為目標設置微專題。以“遺傳的分離定律”為例,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考綱要求】(略)
【活動方案】
活動一:理解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過程(基本概念判斷→了解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拓展)
活動二:掌握基因分離規律在實踐中的應用(學以致用→歸納)
【鞏固訓練】
設計意圖:利用基本概念的判斷找到學生問題所在,通過糾錯、辯錯等形式讓學生能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最后再通過練習加以鞏固。
總之,“微專題”,亮在“微”字,緊扣某一具體知識點,從基本概念、原理、規律等入手,通過兩至三個活動幫助學生回顧知識、構建體系,具有“切口小,主題強,形式多,角度新”等特點,決定了其在復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微專題”能幫助學生有效地把握復習重點,突破復習難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白蒲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