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娥
【內容摘要】如何抓住歷史學科的特點,抓住高中學生的特點,然后在課堂上給學生最大的自主空間,積極探究以掌握歷史知識,提升歷史素養,本篇文章就從課堂上史料選擇的科學性、運用的有效性、分析的開放性三個方面入手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史料 思辨 高中歷史
學習歷史離不開史料,尤其是高中歷史,不能總是把現成的歷史觀點、文字轉述擺在學生面前,然后要求學生記憶再記憶,這不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也不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極大地傷害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所以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改變這種封閉的教學方法,打破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尋找一種全新的能夠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并讓學生真正觸摸到歷史命門的科學方法。
一、注重史料選擇的科學性
近幾年的歷史高考非常注重對史料的考查,史料是現在高考命題的重要元素,作為高中歷史老師,也已經意識到史料教學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日常教學中都在有意識的引入史料,這里我們要強調的是在引入史料的過程中,老師一定注意引入被廣泛認同的基本史實和史論,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新穎而忽略史料的科學性和原則性。
在鴉片戰爭的教學中,對于這段歷史的教學,在中學階段應該以正面史料為主,讓學生明白鴉片戰爭的侵略實質,明白鴉片戰爭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后果,尤其是火燒圓明園,更是中國歷史的恥辱,在這里老師可以引入部分史料,來證明侵略者搶劫的本質意圖,比如在火燒圓明園之前,法軍司令給外物大臣的信函“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侖三世),而藏之于法國博物院。”英軍司令馬上跟進“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于英人之物件”。不能引入過多的、負面的史料,這對于高中學生正確歷史觀念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在要求教學改革創新的大環境下,很多老師為了求新求異喜歡引入那些“軼事”“野史”甚至喜歡那些與教材觀點相反的論述,然后夸大其詞,看似針砭時弊,看似真知灼見,實則是混淆視聽,對學生產生很多負面的影響,容易讓學生思想偏激并且產生錯誤的史學觀念,這是非常嚴峻、可怕的問題。
二、注重史料運用的有效性
引導學生分析運用史料,注重史料教學的重要性,不等于史料就多多益善,不等于每節課都得被史料占得滿滿登登,課堂不能都是史實,還得有史論,我們引用史料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分析史料中得出真正的史論,以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形成學生的歷史素養。所以,必須注意史料運用的有效性,既有引入更要有分析,既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能推動課堂順利、有效地進行。
在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教學中,對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史料簡直就是多如牛毛,任何時候都能俯拾皆是,但是課堂上的每一種史料的引用都必須有它引用的價值。比如在講到經濟危機爆發原因的時候,老師引用了凱恩斯在1931年說過的一段話,然后讓學生自己分析凱恩斯認為爆發經濟危機的原因以及解決的辦法,加深學生對危機原因的理解。再比如在講到“自由放任政策的失敗”時,必然會涉及到美國的第三十一任總統胡佛,并且課本上也有胡佛的圖片,那么老師就引入了關于胡佛的簡單生平,既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又是對教材內容做了有力補充。
很多時候為了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老師眉毛胡子一把抓,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文字記載、圖片展示,課堂倒是確實熱熱鬧鬧,學生也高高興興,但是費時費力,得不償失,沖淡了基礎知識的掌握,沒有足夠的分析深入,課堂效率根本無法談起。
三、注重史料分析的開放性
課堂上,老師精選了科學的史料,那么對于這些史料的分析,老師必須給學生創造寬松的課堂氛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質疑,這樣就能夠逐步鍛煉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不能換湯不換藥,照樣兒的“填鴨”照樣兒的“灌輸”只是搬來了史料,然后再生硬地塞給學生相對應的歷史結論,到頭來學生沒有興趣,基礎不扎實,更談不上能力的提升了。
在程朱理學一節的教學中,程朱理學本身就比較抽象枯燥,這節課理論性又非常的強,涉及到了很多的專業術語,如果老師只是干巴巴地對著史料自說自話,而忽略了學生的情緒情感,教學必然沒有效果。所以,老師應該把精選的史料展示給大家,然后在老師的啟發下,通過合作探究,自主發現問題。比如讓學生對程朱理學進行評價,老師給出史料,一則是清代戴震的“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第二則是魯迅的“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最后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學生們在分析、比較中得出科學合理的認識。
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歷史教學的終極目標,教學目標決定了老師必須適當地開放課堂,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自己思考,讓他們自己說話,讓他們在思辨中明白歷史,以“明智”以“鑒今”。
總之,歷史史料教學不是單純地“學古”、“復古”,單純地閱讀史料,而是在紛紜復雜的歷史史料中,尋找興亡之理、更替之理,讓學生懂得“鑒以往可以知未來”;并且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教學生懂得愛國之理、做人之理,讓學生懂得什么是責任,為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歷史素養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