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周 芳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
期刊高被引論文對編輯工作的啟示
王 艷,周 芳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
利用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對《新疆醫科大學學報》1999—2015年所刊發論文進行高被引論文篩選,對其發表年代、機構和地區、學科、21篇“代表性論文”分布特征等進行了統計分析,并針對高校學報作者群相對穩定的特點,從稿源取舍、策劃組稿、熱點約稿等方面提出相應的舉措,以期為《學報》的審稿、組稿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科技期刊;高被引論文;分析
目前高校學報既受到SCI期刊的威脅,又面臨國內專業學術期刊對優質稿源的爭奪,競爭非常激烈,要想在這種環境中得到較好的生存和發展,高校學報必須將提升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影響力作為工作的重點。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是衡量科技期刊學術質量和影響力的兩個通用的評價指標[1-2]。期刊的總被引頻次是由單篇論文被引頻次構成的,論文正式發表后某時期被其他發表文獻引用的累計次數越多,說明論文被學術界廣泛認知和認同的價值越大,該期刊的影響力也就越大[3]。高被引論文是指被引用頻次相對較高,被引用的周期相對較長的論文。分析高被引論文有助于發現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從而更好地為作者選題、編輯人員的約稿、組稿工作提供指導。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原名《新疆醫學院學報》(以下簡稱《學報》),為新疆醫科大學主管、主辦的醫學綜合性學術期刊。1978年創刊,季刊,2003年改為雙月刊,2005年改為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刊號:ISSN 1009-5551,CN 65-1204/R。本刊突出報道新疆區域特色及新疆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與治療。主要欄目設有:專題研究、臨床醫學研究、基礎醫學研究、藥學研究、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維醫維藥和醫學教育。
近年來,《學報》得到了快速發展,學術質量逐年提高,社會聲譽進一步擴大,在醫藥衛生同行期刊中有較高的反響。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已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數據庫》《美國化學文摘》,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中國核心期刊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等權威數據庫和《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近年來,在學校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學報編輯部狠抓學術質量和編輯質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連續5次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3次榮獲“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秀期刊”二等獎及2016年度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根據《201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學報》的影響因子從0.559提高到0.646,基金論文比從0.540提高到0.633,總被引頻次從2201提高到2477。在1989種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學報》的排名從2015年的933名提升到2016年的730名;在55種醫藥大學學報核心期刊中,《學報》的排名從2015年的31名提升到2016年27名。
本研究對1999年—2015年《學報》發表論文被引情況、340篇高被引論文進行年代、機構和地區、學科分布分析,并進一步分析21篇“代表性論文”的分布特征,以其為學報的審稿、組稿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從而更好地提升高校學報的學術質量和影響力。
1.1 數據來源
2017年1月10日—2月25日利用中國知網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檢索功能,輸入刊名《學報》,發表時間范圍為1999—2015年,檢索了這個期間所刊發論文的被引用情況,再按“被引頻次”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對高被引論文進行檢索并下載,然后進行統計分析。
1.2 高被引論文的選取
筆者借鑒確定核心作者的方法,運用普賴斯定律:M=O.749×(Nmax)1/2確定高被引論文(其中M為確定的高被引論文被引頻次的最小值,Nmax為被引頻次最高論文的被引頻次)[4],通過檢索得知,《學報》被引論文的最高頻次是2008年新疆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劉繼文教授的文章,被引259次,這樣Nmax為259,通過計算M為12.054,取整數為13,即高被引論文的最小值為13次。
2.1 《學報》整體被引情況
1999—2015年入庫論文共計7 849篇,被引論文5 370篇,被引率為68.42%(5 370/7 849),說明多半以上的論文被引用。總被引頻次為24 673,篇均被引頻次為3.1次,單篇最高被引頻次是259,發表在2008年。將引用過的論文按照被引頻次由低到高排序,其中,被引頻次1次的論文有1 507篇,被引頻次2次的論文有1 037篇,被引頻次3次的論文有669篇,被引頻次4次的論文有495篇,被引頻次5次的論文有357篇,被引頻次6次的論文有278篇,被引頻次7次的論文有208篇,被引頻次8次的論文有157篇,被引頻次9次的論文有107篇,被引頻次10次的論文有85篇,被引頻次11次的論文有65篇,被引頻次12次的論文有65篇,被引頻次≥13次的論文有343篇(統計時間截至2015年12月31日),占全部論文的4.37%。
2.2 高被引論文的年代分布
高被引論文數量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分布規律。1999年最早出現,從2000—2012年均有高被引論文,2003—2010年高被引論文數量最多,2014年較少,僅有1篇(表1)。

表1 高被引論文的年份分布
2.3 高被引論文的機構和地區分布
高被引論文的機構分布為:一附院76篇,三附院23篇,四附院13篇,五附院12篇,二附院5篇,六附院3篇;藥學院61篇,公共衛生學院57篇,基礎醫學院39篇,中醫學院23篇,維吾爾醫學院10篇;烏魯木齊其他醫院及科研院所14篇;地州級醫院5篇;成都中醫藥大學1篇,四川大學1篇。經統計,新疆醫科大學校本部各學院和6所附屬醫院作者的高頻被引論文就有322篇,占高頻被引論文總數的93.8%。高被引論文中內稿341篇,外稿2篇。
2.4 高被引論文的學科分布

表2 高被引論文的學科分布
《學報》2007-2015年發表的高被引論文(被引頻次≥13)學科分布主要集中在5個研究方向:1)中醫學,論文22篇,累計被引511次,篇均被引次數為23.23次;2)中藥學,論文19篇,累計被引444次,篇均被引次數為23.37次;3)腫瘤學,論文16篇,累計被引298次,篇均被引次數為18.63次;4)外科學,論文12篇,累計被引217次,篇均被引次數為18.08次;5)婦產科學,論文10篇,累計被引212次,篇均被引次數為21.20次(表2)。
2.5 代表性論文特征分析
本文選取被引頻次≥40的高被引論文為代表性論文,共有21篇。按作者單位分析,高被引論文作者均來自新疆醫科大學校本部和附屬醫院,校本部有15篇,占代表性論文總數的71.4%,附屬醫院6篇,占代表性論文總數的28.6%。均為內稿。按作者發表論文時的職稱和學歷結構分析,共有13人具有高級職稱,8人具有中級職稱,最高學歷為博士、碩士和本科的人數分別為8、12和1人。從高被引時間段分布可以看出該期刊的發展狀況,1999—2015年刊發的前21篇代表性論文分布在2001—2011年,其中2001、2008、2011年各1篇,2004、2007、2010年各2篇,2003年3篇,2005年4篇,2006年5篇。代表性論文中高被引出現的時間段集中在2003—2007年,代表性論文高被引16篇。21篇代表性論文中,涉及的學科分布為:中藥學5篇,中醫學5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3篇,腫瘤學和基礎醫學各2篇,藥學、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消化系統疾病和社會學各1篇(表3)。

表3 《學報》1999-2015年代表性論文特征分析

新疆昆侖雪菊化學成分的初步定性研究2010 6木合布力·阿布力孜新疆醫科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教研室74 992 GC-MS對昆侖雪菊揮發油成分的研究2010 11 張彥麗新疆醫科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教研室73 570新醫大附屬腫瘤醫院1989~2002年住院病人惡性腫瘤分布2003 4 張國慶 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69 52異常黑膽質證載體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自然恢復反證2006 10哈木拉提·吾甫爾新疆醫科大學維吾爾醫學系 61 121 HPLC法測定花生不同部位中白藜蘆醇的含量2003 5 張烜新疆醫科大學藥學院藥物分析教研室59 460 Delphi法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考核指標體系建立中的應用2006 5 簡黨生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53 322分光光度法測定新疆昆侖雪菊中總黃酮的含量2011 8 王艷 新疆醫科大學藥學院 49 558地方性砷中毒的研究進展 2004 1 王國荃新疆醫科大學勞動衛生學與環境衛生學教研室48 292黃芪與當歸對人臍靜脈內皮細胞增殖及VEGF表達的影響2005 3 李悅山新疆醫科大學病理生理學教研室48 390 Eg95基因疫苗不同免疫途徑的體液免疫應答比較2003 3 丁劍冰新疆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教研室46 104無痛胃鏡與普通胃鏡檢查的對比研究2005 8 袁海龍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科45 262西北燥證外感病因六淫構成情況因子分析2006 12 周銘心 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 44 247乳腺癌術后皮下積液產生的原因及其對皮瓣壞死的影響2005 9 韓淵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腫瘤外科42 185西北燥證病因病機簡析 2007 1 王燕 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 42 194新疆和田紅葡萄果皮化學成分的研究2001 3 趙江霞 新疆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41 278合谷刺或齊刺、溫針灸、電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2005 9 曹曉濱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針灸科40 334
本文分析了《學報》近年來高被引論文的機構、學科特征,對編輯人員的研究選題、科研計劃有一定幫助,同時分析了21篇代表性論文的熱點領域,可幫助期刊編輯了解學術動態,從而有助于科學組稿、約稿。
3.1 稿源取舍
根據本研究中高被引論文學科分布特點,在每期欄目論文數量比例上,對有可能未來成為高被引來源的文章提高發文的比例。在稿件處理上,如果論文作者隸屬于某學科學術科研團隊,編輯應具備敏銳性,想到這類論文更易獲得較高的引用次數,在對待這類稿件的退稿上要慎重,如果審稿意見有分歧,應找其他審稿專家進行二次甚至三次審稿。如果確要退稿,應做到“退稿不退人”。對審稿已經通過送主編定稿的環節,編輯對有預期的高被引論文,應積極與主編溝通,優先發表或網絡優先出版。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醫學、中藥學、腫瘤學、外科學、婦產科學的論文能夠在發表后的3年內獲得高頻引用,因此對所屬以上學科中的預期高被引論文,應盡量安排在期刊的第一期或者第一季度發表,可提高期刊的影響因子和傳播效果。
3.2 策劃組稿
對學術刊物來講,一支穩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隊伍,是刊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5]。分析結果顯示,新疆醫科大學校本部和6所附屬醫院作者的高頻被引論文有322篇,占高頻被引論文總數的93.8%。作者發表論文時的職稱以中、高級居多,學歷本科及以上為主。說明新疆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機構的核心作者對《學報》的學術水平貢獻十分顯著。因此,《學報》編輯在工作中應適時關注這些重點機構及作者的研究動態,積極交流并組稿約稿。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被引論文中內稿341篇,外稿2篇,提示《學報》的稿件來源上過于單一,投往本刊的外地稿件雖有一定數量,但能成為高被引來源的優質稿件很少,因此,《學報》應進一步開放辦刊,將組稿方向延伸為校內外同步組稿,利用已畢業回內地工作的碩、博士研究生作者人脈資源,各種學術會議、外地審稿專家撰寫或推薦優秀文章等途徑,進一步拓展期刊稿源,提升期刊影響力。
3.3 熱點約稿
從21篇代表性論文中可以看出,中藥學5篇,中醫學5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3篇,腫瘤學和基礎醫學各2篇,藥學、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消化系統疾病和社會學各1篇。進一步分析發現,有關西北燥證、昆侖雪菊、腫瘤、維吾爾醫學的
研究均獲得了較高頻次的引用,這些研究熱點論文發文量與在新疆醫科大學的學科優勢有一定的相關性,應立足本校優勢學科,依托特色資源平臺,根據當前學術熱點及時設立專題、專欄,重點組織稿件。
綜上,面對當前優秀稿源外流嚴重的現象,期刊要取得良性發展,需認真對待高頻被引論文的挖掘和發表,定期分析期刊熱點被引文章特征,從而使編輯在組稿、約稿和選稿上更有針對性,并盡早將熱點文章發表見刊,增加高被引的機會,從而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1]曾建勛,宋培元.我國科技期刊評價工作的現狀與走向[J].編輯學報,2007,19(4):241-244.
[2]賀德方.中國高影響力論文產出狀況的國際比較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9):94-99.
[3]張建合,任長江.《中國科技期刊研究》高被引論文特征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2):207-210.
[4]劉雪立,王兆軍.2004—2008年我國情報專題研究高被引論文的統計與分析[J].情報雜志,2010,29(1):64-67.
[5]衛世乾.《科技與出版》高被引論文特征分析[J].許昌學院學報,2016,35(5):154-157.
G2
A
1674-6708(2017)192-0029-04
王艷,副編審,研究方向為醫學編輯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