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婷貽
經過近兩周的推遲,美國總統特朗普于當地時間8月14日下午簽署行政備忘錄,授權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依據1974年貿易法第302(b)條款,決定是否調查中國涉嫌侵犯美國知識產權和強制美國企業進行技術轉讓的政策、做法和行為。
特朗普上臺后將貿易問題作為施政重點,甚至一度把中美經貿與朝核問題相互掛鉤。8月以來,隨著特朗普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數度語言交鋒,白宮人士又改口對媒體表示,中美貿易與朝核問題已脫鉤。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賈慶國認為,特朗普政府選在這個時間節點簽署備忘錄或“與朝鮮問題關系不大,畢竟一個是經濟,一個是國家安全”。
在中美貿易百日計劃結束時沒有獲得具體成就,7月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未能取得進展的情況下,特朗普選擇了通過相對“溫和”的做法著墨美國產業界較關心的議題。
美國商務部前副助理部長李凡(Henry Levine)對《財經》記者稱,備忘錄指示就是否展開調查進行研究,研究可能長達一年,如果真正展開調查,又將花費更多時間。因此“離真正會引發中美關系嚴重問題的行動還很遠,中美還有很多時間就此進行討論”。
美中全國委員會中國區事務副會長彭捷寧(Jake Parker)也對《財經》記者指出,“今天的宣布只是開啟一個漫長的流程……不過,強迫技術轉讓是真正的議題,應該被處理。”
彭捷寧稱,全國委員會的會員中有被要求轉讓技術否則拿不到審批或無法進入市場的情況,當然并非每家美國企業都遇到。他指出,在委員會最新的調查中,20%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三年曾有類似遭遇。
特朗普上任才成立的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在此議題上立場較為強硬,他于8月14日發表文章指出,特朗普政府將用盡一切適當手段阻止美國企業被迫轉讓技術。“特朗普總統今天的行動發出的訊號是:保護美國知識產權和技術是他的優先治國任務之一。”
2010年10月,奧巴馬政府也曾就新能源產品啟用301條款,最后雙方通過協商解決。另外,1991年也曾針對計算機軟件的知識產權、1994年對所有貿易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并打擊國內盜版,以及1996年針對中國紡織品進行打擊。
2010年時,時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召開新聞發布會,反駁美方對中國的指責不成立,并指控其調查決定只是為了爭取選票而不是公平貿易。數日后,代表中國相關產業出口利益的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也公開駁斥美方指控,強調美國最終損害美國投資者利益。
對于特朗普這次的決定,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回應指出,“我們希望美貿易代表要尊重事實,慎重行事。如果美方不顧事實,不尊重多邊貿易規則而采取損害雙方貿易關系的舉動,中方絕不會坐視。”
在萊特希澤研究是否啟動調查期間,賈慶國指出“影響對方的可能性還是有的”,中國可以提供更多證據說明過去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做了哪些事情,采取了哪些措施,達成哪些成就。“但準備的應該是透明、真實的數據和材料。” 他強調。
動用美國貿易法而未直接訴諸世界貿易組織途徑,在美國遭受不少批評。李凡指出,重點是一旦完成301調查,若決定采取懲罰措施,回到WTO將至關重要,因為采取單邊做法對美國將會造成多方傷害。
另外,他也指出,特朗普可以用其他更具建設性的機制來解決中美貿易和投資問題,例如簽訂高質量的雙邊投資協定(BIT),另外就是完成TPP談判,該機制可以就建立投資紀律、強迫技術轉移等議題形成規范,對區域經濟體形成競爭經濟壓力。
彭捷寧也呼應,繼續完成BIT談判在他們看來是更好的辦法,但目前似乎不是主要政策方向。
(編輯:袁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