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里埃爾·魯比尼
通脹率較低,公司利潤和股市節節攀升。但華爾街和普羅大眾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受流動性和非理性繁榮驅動的高市場估值并沒有反映基本經濟現實。最終,市場修正將不可避免
美國總統特朗普履新已經半年,我們可以更有信心地評估美國經濟前景以及特朗普政府做出的經濟決策。與特朗普執政的總體情況一樣,這方面也充滿了悖論。
最主要的謎團是金融市場表現和實體經濟之間的脫節。股票市場高歌猛進頻創新高,而美國經濟在2017年上半年平均增長率只有2%,在今年余下時間中也難有起色。
股市投資者仍寄希望于特朗普能拿出刺激增長、提高公司利潤的政策。此外,工資增長的停滯,意味著通脹率不會達到美聯儲的目標值,而這又意味著美聯儲將不得不以慢于預期的速度實現利率正常化。
較低的長期利率和較弱的美元對美國股市來說是利好,而特朗普的親商日程理論上對個股來說也仍是利好。而現在,也不必太擔心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會推高美元、迫使美聯儲提高利率。鑒于特朗普政府的政治無能,可以想見刺激將遠遠低于預期,甚至可能根本不會有刺激。
特朗普政府無力推動經濟政策的狀況不太可能會發生改變。特朗普政府現在正在推行稅收改革,而這場改革的難度與奧巴馬醫改同樣巨大,甚至可能更大。早先的稅改方案預期通過取消奧巴馬醫改并實施所謂的“邊境調節稅”來節約支出。這使得國會共和黨沒有多少施展空間。由于美國參議院預算協調規則要求所有減稅計劃都必須在十年后實現收入中性,因此,共和黨要么大幅削減最初計劃的稅率下調幅度,要么勉強接受一份沒人買單的臨時性有限減稅方案。
要想造福美國工人并刺激經濟增長,稅收改革需要增加富人的負擔,并為工人和中產階級減負。但特朗普的方案反其道而行之:根據計劃的不同,80%-90%的好處將被收入前10%的富人獲得。更重要的是,美國公司并非如同特朗普聲稱的那樣,是因為稅率太高而囤積了數萬億美元現金并拒絕投資。相反,企業不愿意投資,是因為工資增長低迷抑制了消費,從而抑制了總體經濟增長。
除了稅收改革,特朗普通過1萬億美元基礎設施支出刺激短期增長的計劃,也還沒有落地的跡象。特朗普政府不準備直接拿出如此巨大的投資,而是希望通過向私人部門提供些許稅收激勵,來讓后者領銜各大項目。不幸的是,要讓基礎設施項目實現有始有終,光靠稅收優惠是不夠的,而“萬事俱備”型項目則少之又少。
貿易方面則是喜憂參半。好消息是特朗普政府沒有追求激進的保護主義政策,比如將某些國家列為貨幣操縱國、征收跨境關稅,或推行邊境調節稅等。
壞消息是特朗普堅守其“買美國貨、雇美國人”的信條,他的保護主義姿態給增長造成的傷害將大于拯救就業崗位的影響。他拋棄了跨太平洋合作伙伴關系(TPP)和與歐盟進行的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TTIP)談判,正重新進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談判。他還可能試圖重新進行其他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比如與韓國的雙邊協定;還可能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特朗普還可能限制移民,這會抑制美國的增長潛力。
最后,特朗普的去監管化日程無法提振經濟增長,假以時日,其中許多措施實際上還將削弱增長。如果金融監管過度放松,結果可能是又一場資產和信用泡沫,乃至又一次金融危機和衰退。與此同時,特朗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決定以及放松環境監管的政策,將導致生態破壞、太陽能等綠色經濟產業增長放緩。而勞工保護的減弱將進一步削弱工人的議價能力,從而拉低工資增長和總體消費。
毫不奇怪,實際和潛在增長卡在了2%左右。誠然,通脹率較低,公司利潤和股市節節攀升。但華爾街和普羅大眾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受流動性和非理性繁榮驅動的高市場估值并沒有反映基本經濟現實。最終,市場修正將不可避免。到時候,特朗普會把責任都推到誰的頭上?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7,編輯:許瑤,審譯: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