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霞
摘要:從生活味、書香味、學科味和生命味等四個方面,對江蘇省“教學新時空·名師課堂”中一節課進行了詳細的點評。
關鍵詞:生活;文本;科學;生命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8-0014-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8.005
2016年10月26日,江蘇省首屆教學名師、鹽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梁雪峰老師在江蘇省“教學新時空·名師課堂”中展示了一節“走進化學實驗室(第1課時)——化學藥品的取用”的課,非常精彩。整體感覺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新穎獨到, 教學思路明晰流暢,教學效果扎實有效。整節課師生處在一個動態、民主、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了學生的化學實驗素養,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尤其體現出的“四味”課堂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一、有生活味,讓學生體驗真實有用的化學知識
好的課堂應該是一種德性充沛、情意充沛的教育生活,應該符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是教師與學生以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對課程的補充,實現知識與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鳴。梁老師的這節課處處體現了知識與生活的交融。從課的一開始,和學生討論走進實驗室為什么要遵循實驗教室規章、做實驗要遵循實驗操作規則時,她連續舉了五個生活中的例子:1.感冒或咳嗽吃藥要不要遵醫囑。2.炒菜放鹽要不要適量。3.行走時要不要遵守交通規則。4.電器的開關能不能用濕手觸摸。5.煤氣管道和煤氣灶安裝時要不要盡量遠離人生活空間等等。這一系列的設問和反問讓學生對遵守實驗規則有了一定的認識;在課的中間,和學生討論藥品取用規則時,梁老師出示家庭用的醬油瓶、醋瓶以及放置鹽、味精、糖的調味缸,追問:生活中的固體液體等存放時,物質的狀態和容器的形狀之間有什么關系?與實驗室的試劑和藥品存放時有沒有相關聯的地方?形象的對比,讓學生體會到化學是和生活緊密相連的;再例如,討論液體傾倒時塞子為什么要倒放在桌上時,梁老師聯系到了熱水瓶塞和鍋蓋的放置;討論倒完液體后,為什么要立即蓋緊瓶塞?梁老師拿出一袋蛋糕,取出袋內的高效脫氧劑,說明放置高效脫氧劑,是為了防止蛋糕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一旦食品包裝袋打開后,要盡快將食品食用完畢。這樣一比較,讓學生茅塞頓開;在課的最后,梁老師布置學生回家去進行家庭小實驗,練習食鹽、白糖、醋的取用,這樣的課后作業,是將知識學活了用活了,鍛煉了學生的生活技能,更是在生活中培養了學生的化學實驗素養,讓學生學習體驗實踐真實有用的化學。
一節好課,體現在教師不斷將學生個體生活體驗融入知識學習之中,通過自身成長至成熟,不斷地獲得新的成功。
二、有書香味,讓文本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價值
博而諾夫的教育人類學認為,“遭遇”在教育中具有特別的意義。本質上來說,教育無非就是一種相遇。與學生相遇,與文本相遇,與一種知識,一種解讀,一種情感,一種思想猝然相遇。但每一種相遇,都應該是人與知識的相遇,人與人的相遇。九年級化學是義務教育階段核心的科學課程,對初中生而言,是接觸化學這門學科的初始階段。“走進化學實驗室——化學藥品的取用(第1課時)”是第一單元課題3的內容,學生在這之前的化學儲備知識很少,教材內容本身缺乏趣味性,怎么將課上得有味和有效呢?梁老師在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充分研究教材、學情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和有效實施了讀書指導法。可以說,梁老師的這節課真正發揮了課本的功能和教學價值,充分體現了“書香味”在培養和提升學生實驗素養上的特別意義。具體表現在設計的系列閱讀活動上。讀書活動1:“閱讀教材附錄Ⅰ中的內容,識別實驗臺上常用的化學實驗儀器,小組同學相互幫助,試一試,準確說出這些儀器的名稱。”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課堂上學生們積極踴躍,互幫互學氣氛濃,學習效果明顯。在指導學生認識實驗臺上的實驗儀器,并熟悉它們后,教師指出科學是嚴謹的,來不得半點虛假。那么,進入化學實驗室應該注意些什么呢?大家很自然地進入讀書活動2:“閱讀教材第18頁的實驗教室規則。”學生很快投入到閱讀中,在老師的講解下,明白要在化學實驗室做實驗,首先要熟悉實驗室規則。梁老師繼續追問,實驗室有那么多藥品,它們的取用有沒有講究呢?為了保證安全,應該怎么做呢?這時讀書活動3登場了,“閱讀附錄Ⅰ中的內容,實驗室藥品的取用規則。”而讀書活動4“根據課前預習,閱讀教材第19頁的量筒和滴管的使用。”梁老師要求學生閱讀后,模仿教材液體的量取、滴管的使用,演示和分組做兩個實驗:①用量筒量取5mL水;②練習向試管、燒杯中滴加少量液體。并巡視每個小組,及時指出學生不規范的操作并加以修正。
本節課的讀書指導法是個亮點,教師指導學生不是單調讀書劃文字,而是在讀中想、讀中做、讀中評,所以精彩的課堂教學,不應該是一個課本文字堆砌的簡單拼湊,而應該理解為一系列的沖擊,是困惑、是好奇、是美的沖擊等,這對最初的化學學習具有特別的意義。
三、有化學味,讓學科彰顯其獨有的育人魅力
一堂好的化學課就應該充滿著化學味,化學味是講求理性的“科學味”,這本來就是化學最純最真的味道。每門學科都以自己獨特的魅力承載著“育人”的功能。認真研究學科內涵,尊重學科特色和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必然是有“學科味”的。近年來,我們發現不少化學公開課為了華美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變成了華而不實的東西,看起來很熱鬧,實則缺乏有效的學科知識教學與科學思維活動,很表面化,學科的味道沒有了。梁老師所上的這節課“走進化學實驗室——化學藥品的取用(第1課時)”,充滿著濃濃的化學味,最能突顯這節課的研討主題“關注學生化學實驗素養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化學實驗(探究)、化學的思維、語言和方法以及化學學科的價值取向。那些有著強烈學科特色的問題和實驗是潤物細無聲的“化學味”教育,它教育學生尊重事實,引導學生理性思維,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特別是課上對取用兩種不同狀態的固體藥品的方法的實驗探究活動,合理對比,互動充分,啟發到位,自主合作,效果明顯,甚是精彩。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固體藥品取用的操作要領:①取塊狀固體、金屬顆粒——鑷子(一橫二放三慢);②取粉末、小顆粒固體——藥匙、紙槽(一斜二送三直立);藥品用量沒有說明的,當取少量——蓋滿試管底部。縱觀整節課,我們看到處處給學生提供機會親歷感受實驗過程,真正把新課程教學理念落到實處,讓學生在體驗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化學味”還體現在精確規劃的課堂應該與隨機出現的教育問題緊密結合,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或文化方式。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彼此交織、互相滲透的。有這樣一個片段:梁老師請一位女學生到講臺前演示取用碳酸鈉粉末,該學生直接拿藥匙取了藥品送到試管口然后直立試管完成了操作(注意藥匙太大,沒能完全送進試管里頭)。梁老師當時看到后有些震驚地問:紙槽呢?學生錯誤操作已經發生,怎樣處理這樣一個突發情況,對教師教學是否機智是個很大的考驗。梁老師很巧妙地把問題拋給其他學生:“同學們,看了剛才這位同學的演示,你們肯定有想法了,為什么沒用紙槽呢?當藥匙的寬度大于試管口徑的寬度時怎么辦?”課堂上的突發狀況在教師規范的示范操作中迎刃而解,原來解決此問題有兩種選擇:①用大藥匙尾部的小藥匙取用;②用紙槽取用。梁老師及時將學生的失誤巧妙地轉化為課堂上的亮點,真讓人佩服她的教學智慧。
這種教師和學生互教互學的有機結合,是真實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是培養學生逐步形成規范實驗操作技能的極佳途徑。
四、有生命味,讓課堂賦予師生成長的重要能量
相對學生而言,教師是成熟的生命個體,教育者自覺地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本位,每個課程最后的實施都會打著教師個人烙印的詮釋。本節課,梁老師為了讓學生感受體會安全的重要性,觀看圖片常用危險化學品標志以及播放兩個視頻警示案例:⑴化學品爆燃事故;⑵金屬鈉引發的爆炸事件,教育提醒大家生命安全最重要。從課程學習的角度來看,尊重生命意味著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在規律。這方面,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和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做了許多有意義的探索。皮亞杰強調課程的可接受性,主張通過課程讓兒童在每一個階段都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由形象的具體運算,發展到抽象的形式運算。維果茨基則強調挑戰學生的現有認知發展水平,幫助他們由生活概念發展到科學概念。九年級是中學生學習化學的啟蒙時期,而本課題又是初中科學探究和化學實驗的啟蒙,它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最大程度地吻合九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最大程度地開拓學生身心發展的最近發展區,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
本節課的教學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本位。在課的尾聲,大家再回顧一下所設定的5點教學目標:1.在做實驗中識別初中化學實驗常用儀器。2.初步學會藥品取用的基本實驗操作。3.了解實驗室規則,感受規范實驗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初步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4.嘗試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用文字和化學語言表述信息,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加工信息。5.通過動手實驗、實踐獲得樂趣,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不禁讓人感嘆,如果把課的開始作為我們教育的“起點”,那么“教學目標”就是一個終點或階段性終點。在起點與目的地之間的這段道路和歷程,就是我們所說的課堂教學。只是,這段道路的意義,絕不僅是為了抵達目的地,而是行走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指向未來,同時也指向當下。從這個意義而言,當下的每一步也是目的地。因此,如果把教室作為師生生命發展的重要“場”的話,那么,課堂教學本身就是賦予師生生命成長的重要能量。通過課堂內外的疊加,師生、生生的碰撞,以各種形式互相作用,由量變而質變,最終知識與社會生活、師生生命達到共鳴。
綜上,一節好課強調的是兩者:課程內容的當時、當地、當下,將知識、經驗變為體驗和歷程;教育者的入境、入情、入理,將體驗變為生命的碰撞,師生彼此的啟迪,從而教學相長。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被不斷豐富、不停激發,最終得到真正的成長;教師的生命體驗不斷被回顧、被豐盈,最終實現真正的超越,這正是師生以穿越課堂教學來共同書寫傳奇的教育生命敘事。
參考文獻
[1] 化學思想史編寫組.化學思想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3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 李鵬.當代文化哲學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4] 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