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倪建祥
摘要:將“最近發展區理論”運用在氣體制取的復習課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考動力,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發揮出學生的最大潛能,有效提高化學復習課效率。
關鍵詞:最近發展區理論;氣體制取;復習課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8-0044-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8.016
氣體制取是中學化學的重要實驗,也是中考中的必考知識點,從第二單元初步學習氧氣的制取,到第六單元系統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有關氣體的知識幾乎貫穿于初中化學的始終,這也使得每年的中考試卷中都有相關的考查內容。另外這一教學內容還要進一步延續到高中化學的學習中,所以中考時氣體制取這一類的實驗探究題,不僅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還對學生的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復習課的效率并且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呢?筆者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從學生的現有水平出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最近發展區理論
最近發展區是維果茨基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也稱潛在發展區。他將最近發展區定義為“一段距離”,即介于兒童獨立解決問題時所顯示的實際發展程度,與兒童經由成人指導或與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來解決問題時所顯示的潛在發展程度之間的距離。
“最近發展區理論”就是指學生現有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其基本點在于發展,提倡應在最接近學生現有水平上實施教學。
復習不是簡單等同于對已學知識的再現和對題目的重復訓練,還應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復習課上還應努力創設幫助學生突破最近發展區的良好教學情景,讓學生在釋疑過程中,思維得以發展,能夠順利突破最近發展區 。
二、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具體應用
1. 分析學情,把握最近發展區
在上課之前,筆者通過學生的作業、測試、個人訪談和教學經驗積累等途徑,分析各層次學生現有的相關氣體制取的知識水平、能力和思維結構,比較他們的現有水平和將要學習的新知識、能力和思維結構之間的差距,找出他們的潛在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根據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來實施從學生思維潛在水平開始的氣體制取教學內容。
首先我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氣體制取的方法,并進行列表對比,從而設定出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然后通過小組討論,讓他們總結出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過綜合考慮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結合所給出的儀器,并激發他們創造性地發揮實驗儀器作用,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盡可能多地組裝發生裝置(見圖1),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評價和矯正各套裝置,從而找出一些不同反應的共同點,這樣就可以化難為易,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易于同化,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水平,從而突破最近發展區。
學生組裝的發生裝置如圖1所示:(將裝置根據裝置類型進行分類,固固加熱,固液不加熱等)。
2. 引導設疑,利用最近發展區
巴甫洛夫曾說:任何一個新問題的解決都是利用主體經驗中已有的舊知識來實現的。在利用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時,教師行之有效的導入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明確思維的方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參與熱情,在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有意制造矛盾,設置疑難,有梯度有層次的設問中逐步過渡到新問題,即進入最近發展區。
在氣體制取的復習課中,學生已經具備基本的裝置組合能力,也會根據制取氣體所用藥品和氣體的物理性質來選擇相應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為了利用最近發展區促使學生的思維發展,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又對原有問題進行了延續和追問。比如在收集二氧化碳氣體時,學生已經知道可以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并且因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一般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但我就要求學生設計實驗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通過逐項設問并不斷啟發,學生不斷地深入思考問題,學生的思維在問題和啟發中激活,能力在啟發中提高。最終經過大家的討論,設計出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氣體的裝置(圖2),并通過實驗得以驗證。
實踐證明,當老師通過正確的、恰到好處的引導,通過在新舊知識銜接處、承上啟下過渡處、思維轉折處等學生的思維最近發展區設疑,可以引起學生的認知矛盾,將他們引入一種多疑、好奇的境界,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進而讓學生思維步入最近發展區,在扎實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方法,提升思維能力。
3. 創設沖突,突破最近發展區
復習課是復習材料信息的傳播、反饋、再生和升華的過程。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復習時既讓學生感到力所能及,又不讓他們一蹴而就。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達到最近發展區之后,教學要有適當的難度,同時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來突破最近發展區,有利于向新的更高層次發展。
隨著復習的深入,學生對制取二氧化碳的過程已經相當熟悉,他們知道選擇的藥品是大理石和稀鹽酸。此時向學生提出疑問:能否用稀硫酸或濃鹽酸來代替稀鹽酸?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得知均不能得到滿意效果,硫酸與大理石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覆蓋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應的進一步發生,反應停止;濃鹽酸有揮發性,制得的二氧化碳氣體不純,所以也不能采用。這時,筆者創設了沖突,讓學生思考如何選擇用稀硫酸和大理石來成功制取二氧化碳,學生很是驚奇,相互之間熱烈討論,顯然他們原有的知識是不能夠達到目標的。師生共同釋疑,引導學生如何去解決問題:(1)是否可以增大硫酸鈣的溶解度(塊狀大理石與稀硫酸、氯化銨溶液反應),促使反應的進行。(2)能否增大反應的接觸面積(改用粉末狀碳酸鈣和稀硫酸反應),促使反應的進行。學生順著這一思路,很快能領悟其中的奧秘,恍然大悟,驚喜在眼睛里閃耀。學習得以進一步延伸、拓展,思維也得到很好的鍛煉,學生領會了學法,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并順利突破最近發展區。
4. 多方實踐,鞏固最近發展區
有效的教學拓展實踐,能使本來趨于平靜的課堂再起波瀾,不僅使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得到升華和總結,還為學生的后繼學習埋下伏筆,做好鋪墊,從而提升教學效果,鞏固最近發展區。
化學是一門生活化的科學,化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各種素材也能很好地運用于化學的課堂,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認同感,還能使學習內容由課內向縱深或向課外延伸,最終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在制取氣體的復習課中,筆者以生活中常見的塑料瓶為例,讓同學們設計出可以控制反應開始與結束的裝置。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一下就被激發出來,帶著強烈的求知欲積極思考,認真討論,不斷實踐,最終裝置成型(如圖3所示),將石灰石與稀鹽酸放置在軟殼塑料瓶中(如農夫山泉的瓶子),瓶口換用帶導管的橡膠塞,藥品接觸,混合反應產生氣體,從瓶子中間折下,固體藥品與液體藥品分離,反應停止。這一過程中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思維的喜悅,更是學會了通過小組間的協作去解決問題。
三、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拓展應用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了解,需在不斷變化的學習過程中評價。既需要評價他們已有的發展水平,還要評價他們在得到指導幫助后所表現出的潛在發展水平,要求老師能用發展的眼光進行多次不斷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交往溝通、交流協調,達到共同學習的目標。在評價時,老師對學生、學生相互間的評價體現了“交互主體”,所以,評價也是一種自主參與、交流協商的過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對化學學習效果的評價,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結果及學習過程這兩項標準來做出判斷。因此,通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可以創立多元評價體系,全面激勵學生發展。
總之,最近發展區理論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習慣和智力發展水平,在復習課中貫徹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思想,讓學生不斷從 “ 現有發展水平—最近發展區—新的發展水平 ”循環,讓學生“跳起來就能摘到果子”,促進學生思考,挖掘學生的最大潛能,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并有效提高化學復習課效率,值得關注 。
參考文獻
[1]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16
[2] 吳萍.“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政治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09(4):83-84
[3] 高清鴻.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初中化學總復習教學[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