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秀
喬志峰是中國知名評論人,也是多檔電視、廣播節目嘉賓,曾擔任多家媒體特約評論員。他是新浪微博的大咖,擁有一百多萬的粉絲。記者注意觀察發現,哪里有熱點,哪里就有喬志峰。他寫的評論,基本上能達到每天一文,更多時候,是每天兩到三篇評論。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喬志峰如此鐘愛時評呢?近日,記者聯系上了喬志峰,聽他講述了自己的時評雜文人生。
大學時代,開啟時評之路
“進入大學學習后,比較喜歡評論類、雜文類的文章,看報紙專挑楷體字的版塊(此類文章一般用楷體字,以示跟新聞的區別)。后來,自己就試著寫一點,就是對某個新聞或現象的思考,投給報社。”喬志峰開門見山地說,當時,還不叫時評,一般叫言論。那時,由于大學生活沒有初高中時的緊張,因此,不少時間是花在了看書、看報上。
事實上,喬志峰的評論第一次變成鉛字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時在《中國青年報》關于“明星制”的征文中入選了一篇。那一篇評論是喬志峰第一次寫的文章變成鉛字。有了那樣的一次后,就有了以后的一發不可收。喬志峰說:“只是有些遺憾,那篇文章連標題都忘記了,時間太久了,當時沒有保存。”
每日一評,貴在持之以恒
據觀察,喬志峰基本上每天都會寫一篇評論文章,有時兩三篇,記者問:“這些新聞熱點,您是怎樣第一時間掌握的呢?”
喬志峰說:“現在已經養成了職業習慣,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瀏覽一下各大媒體的新聞,看有沒有值得關注且具有評論價值的新聞。如果有,就保存起來。上午基本上都是在寫評論,當中穿插做一些廣播電臺的連線評論;中午、下午或者去電視臺做節目,或者維護自己的自媒體。每天的生活還是比較充實的。這幾年參加社會活動多了,有時候無法長篇大論寫稿,就通過微博、微信對新聞事件發表一些簡短的評論。我倒覺得,要在微博微信上用簡短的語言把自己的觀點說透,也是對自己語言精練能力的一種鍛煉。因為堅持第一時間對公共事件發聲,也讓我在微博上收獲了120多萬粉絲,并且還在繼續穩定增長,粉絲量在時評人當中算是比較多的。這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公眾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意識在增強,對觀點和評論的需求也在增加。”
時評路上,與雜文合二為一
1993年,喬志峰大學畢業,從事經營方面的工作。業余時間,他堅持寫“時評”。幾年后,他辭職了,專門在家從事新聞時評寫作。喬志峰說:“我自認為生性淡泊,不喜歡循規蹈矩的上班生活。或許,從這時起就算是開始‘做時評了吧。從業余寫,再到專門寫;從紙媒到網媒到廣播電視再到自媒體,一路走來走到了現在。”
喬志峰根據不同的新聞熱點,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客觀解析事件本身,提出新的思考,使其觀點更加簡潔明了。因此,他寫出的時評被多家媒體采用,甚至不少媒體邀請他寫時評。
“我是時評、雜文一起寫的,并且有意無意地將兩者融合在一起,抹去兩者之間的界限。通常的看法是,時評屬于新聞文體,主要追求時效性、實用性和建設性;雜文屬于文學,必須講究文學手法和思想性。這樣區分沒錯,但如果過于強調兩者的區別,非要搞得涇渭分明,就容易出現誤區:時評過于正襟危坐,缺乏可讀性,拒人于千里之外,甚至催生了‘八股時評;雜文過度追求寫作技巧,自說自話、自娛自樂,跟現實社會脫節,喪失了投槍匕首的功能,也影響了讀者的閱讀體驗。”喬志峰說,所以我一直試圖進行“時評型雜文”或“雜文型時評”創作,形成了一定的個人風格,得到了不少業內人士的認可,也獲了一些獎。比如《雙規白骨精,嚇壞取經團》一文在2008年獲得全國首屆雜文大賽新人獎。同時,該作品和《官到用時方恨少》一起入選《2008中國最佳雜文》。比如《推薦幾個中國“危險分子”候選人》作品入選《2010中國雜文年選》。
喬志峰說:“感謝那么多媒體對我的信任,也感謝那么多讀者、觀眾、聽眾、網友對我的厚愛,他們讓我在這條路上走了這么多年,今后還能繼續走下去。”
開始“觸電”,仍以時評為主
喬志峰的時評,由紙媒發展到“電媒”。他在央視《實話實說》、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江蘇衛視《證明》、河南電視臺《事后諸葛晾》、《微博民生匯》、《民生大參考》、《都市報道》,鄭州電視臺《周末面對面》等等,有的當過嘉賓,有的是常駐嘉賓。現在主要做河南電視臺的節目,比如《名嘴約FAN》、《百姓觀察》、《都市銳周刊》等等,合作較多的電臺有湖南瀟湘之聲、河南教育廣播電臺、鄭州新聞廣播等。他還曾擔任鄭州電視臺《周末面對面》特邀主持人。
食品標準,要與國際接軌
據了解,食品安全問題也是喬志峰經常關注的內容。當記者問道“中國食品安全頻發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如何切實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時,喬志峰說,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無須贅述,民以食為天,食品的質量關系著老百姓的身體健康,如果出了問題后果不堪設想。現在,一提起三鹿奶粉等惡劣的食品安全事件,人們仍心有余悸。但為何食品問題至今依然層出不窮呢?表面上看,當然是因為黑心商家見利忘義、缺少“道德的血液”,可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相關部門監管上存在不到位的地方。如果他們都能真正負起責任來,食品安全問題就不會這么多、這么嚴重。我個人覺得,中國食品安全頻發的根本問題在于兩點:一是食品標準或缺位、或偏低,一是監管不力。
值得欣慰的是,來自媒體的消息顯示,我國食品安全標準正在與國際接軌。國家衛生計生委食品司司長蘇志介紹,如今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和目錄已多達1000多項。下一步在食品安全標準方面還要努力使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框架、原則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基本一致,主要食品安全指標設置和控制要求符合國際通行做法并適應中國膳食結構和食品產業國情。
雖然“與國際接軌”這個詞兒并不新鮮,甚至讓人有了審美疲勞,但食品安全標準將“與國際接軌”的消息,卻還是讓人眼前一亮,必須為之“點贊”。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領域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安全標準體系不健全的問題尤其突出。有的食品根本沒有標準進行約束,相關監管更無從談起。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鮮榨果汁”,缺少相應的強制性標準,以至于用水和各種食品添加劑合成的“化學果汁”大行其道。而有些食品雖然有標準,卻與國際上通行的標準相差極大,有的標準(比如乳業標準)被稱為“世界最低”。甚至連一些洋品牌受到質疑后,也常拿“中國標準”來說事兒:雅培發媒體聲明,稱“喜康寶奶粉完全符合中國標準”;肯德基稱“4天一換油”符合中國標準;強生稱召回不涉及中國,完全符合中國標準……可以說,食品標準的缺失和不科學、不合理,這些年來讓中國的消費者吃夠了苦頭。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接軌”,無疑會在食品安全監管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接軌”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確保標準的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避免人為干擾。在牛奶行業舉辦的內部研討會上,曾有專家提出,我國現有的奶業標準之所以太低,主要是因為被個別大企業綁架——2010年調整國家牛奶質量標準征求地方奶協和專家的意見時,95%的意見都沒有被采納;很多標準都是由“個別企業”起草的,以至于“把很多東西都塞進去了”。類似的情況并非只存在于牛奶行業。如果標準“與國際接軌”了,有國際通行標準做依據,暗箱操作和大企業綁架標準的現象就會減少很多。
落實標準,必須加強監管
喬志峰認為,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接軌”只是邁出了第一步,食品領域能不能安全起來,還要看標準能否真正落到實處。因此,我們不僅期待中國的食品安全標準能夠“與國際接軌”,更期待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能夠早日“與國際接軌”。只有嚴格監管、讓所有的違規違法者都付出最沉重的代價,才是對消費者最好的保護,才能維護整個食品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我們常說:亂世用重典,非嚴刑峻法不能挽救食品安全。而我個人認為,現在食品安全法規其實已經比較健全了,不僅有《食品安全法》,《刑法》中也有多個條款涉及食品安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也出臺了《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可是,相關法律法規是否落實到位了?是否還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故意“放水”的現象?媒體通過暗訪發現的一些問題,監管部門為何置若罔聞?減少食品安全事故,必須從對那些失職失責的部門和工作人員追責開始。
喬志峰說,維護食品安全,還要與時俱進,不斷發現新情況、新問題,拿出新對策。比如,隨著電子商務的風生水起,通過互聯網銷售食品的經營活動也日漸增多。然而,由于相關領域缺少專門的法律法規,監管出現了空白期和盲區,一時間泥沙俱下,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相關問題也層出不窮,一些知名企業也頻頻出事——網絡訂餐平臺“餓了么”驚現黑心作坊遭央視315晚會曝光,問題作坊混進美團外賣、月接8000多個網上訂單的丑聞也被媒體踢爆。事實證明,加強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刻不容緩。食品安全大于天,不能因其經營模式的改變就放松監管。
為規范網絡食品經營行為,加強網絡食品經營監督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起草了《網絡食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規定,網絡食品經營者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或者備案憑證;網絡食品經營者進貨時,應當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食品出廠檢驗合格證或者其他合格證明,并在網絡食品信息發布頁面的醒目位置公示該食品合格證明文件。同時,還規定了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的義務,比如應當建立各項管理和把關制度、保證食品安全等等。我覺得都非常有針對性,如果能夠落實到位,必將極大震懾相關違法行為,堵塞相關領域的漏洞,將網絡食品安全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網絡食品安全監管就要嚴一點,讓那些問題頻出、屢教不改的網絡食品經營者以及訂餐平臺及早“歇菜”,既是對消費者權益和安全的呵護,也是為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