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
[摘 要]在中國古代喪葬史上,漢代的厚葬頗為突出,主要表現在:墳丘高大,配套建筑眾多;墓室種類多。葬具豪華,隨葬品多;以財物助人辦喪事的賻贈盛行。漢代厚葬風尚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傳統的影響.也有現實的因素在內。漢代厚葬的盛行,對當時社會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厚葬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影響了生產的發展;厚葬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喪葬處理的對象雖然是死人,但它跟活著的人更為密切。
[關鍵詞]漢朝;厚葬;驕奢淫逸;勞民傷財;隨葬品
漢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它經歷了400多年,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物產豐富。由于這個原因,也造成了官僚地主階級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喪禮和葬俗方面表現了“厚資多葬,器用如人生”,的色糜現象。
首先,皇室,貴族,官僚階層的厚葬現象最為突出。西漢前期的墓葬一般比較節儉,漢代真正的厚葬始于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以后漢代帝王的厚葬現象十分突出,喪葬耗費十分驚人。聞名世界的馬王堆漢墓,地面封土范圍較大,墓坑規整切深,,光是一號墓坑中挖出的土方就越2萬立方米。隨葬品之豐富更是舉世轟動。僅看三具彩繪漆棺,具估算,棺槨木材大約有50立方米,圓木的耗費則更多。防潮的木炭竟達1萬斤左右,隨葬品總計1300余件。如此驚人的奢侈浪費,在發掘的漢墓中何止一處。
其次,庶民地主、私人工業主階層生前也是很奢侈的,希望死后也能繼續過著“鐘鳴鼎食”的生活,所以其喪葬費用也十分巨大。封建國家喪葬有嚴格的禮制規定,不同等級,喪葬制度是不同的。雖然當時國家禁止“吏民逾制”,但有勢力者還是不斷越級,喪葬隆重,奢麗過禮,紛紛效仿,更有甚者將墓葬修建成“地下宮殿”,用大量的珠寶及各種用具隨葬,大至金銀玉器,小到衣食用品都一起帶入地下,以致財力進入墳土。農民和其他勞動者階層在權貴富豪竟奢厚葬的影響下,也紛紛效仿,并成為一時風氣。有的人為了把父母的喪事辦得體面一些不惜耗盡家產,甚至向親朋好友相借,致使生活更加艱難。如《后漢書.崔骃列傳》中記載,崔寔父親去世,崔寔變賣田地,房產,為父親厚葬立碑,耗盡所有資產,致使自己窮困潦倒。光武帝曾感嘆道:世以厚葬為德,薄終未鄙,富者奢僭,貧者殫財,法令不能禁,禮儀不能止。足見“后死傷生”問題的嚴重性。
漢代極為珍貴的漆木器和絲織品也大量充斥墓中,馬王堆一號墓有漆器184件,這些漆器大多來自成都的官府作坊,所非錢財無數。更為珍貴的絲織品也大量帶入墓中,僅馬王堆出土完好地絹.紗 ,棉,起毛棉,麻布等絲織物,共計150余件。絢麗多彩的絲織物,用織,繡,繪,印等技術做成的動物,云紋,卷草以及菱形等花紋,特別是一件素紗蟬衣,薄如蟬翼,重僅49克,猶如現在的尼龍紗一樣。馬王堆漢墓中如此多的絲織品,極具價值的藝術制品,該折合當時的多少錢糧,那簡直是無法計算。
漢代的厚葬風氣在皇帝身上表現的更為明顯。皇帝繼位之后,就開始經營自己的“壽陵”和籌備各種珍貴的隨葬品,幾乎要耗費全國貢賦的三分之一。漢武帝16歲即位,第二年便開始為自己修建茂陵,歷史52年,陵園建筑面積非常宏偉,墓內的殉葬品也極為豪華。相傳武帝所穿的金縷玉衣外國贈送的玉箱、玉杖及其生前閱讀的雜經20余卷,也盛入玉箱一并埋入。盡管這些豐富的葬品被后來的一些起義軍挖去一部分,可是個兩千多年的今天,在茂陵中仍遺留著大量的文物。其墓周圍出土的文物有100多件。漢成帝在平地營造陵墓,征調成萬的農民連夜趕作。遠從東山取土,土價和谷價相當,整個工程花費無法估算,結果弄得國庫空虛,民窮財盡。
最后漢代官僚地主階級的厚葬風俗,受到歷史無情的嘲弄和批判,他們千方百計以求不朽的尸骨也蕩然無存,而保存在墓葬中的殉葬品卻完好無損,這都是勞動人民創造的財富,這些宏偉的建筑處處都體現了勞動者的智慧,這些陵墓都是當時勞動者汗水的結晶。
參考文獻:
[1]漢墓的考古學研究[M]. 岳麓書社 , 黃曉芬著, 2003.
[2]徐州漢墓出土的陶俑研究[D]. 徐紫玲.云南大學 2015.
[3]漢代豪強墓出土玉器的研究[D]. 王萬莉.西南大學 2013.
[4]漢代喪葬禮俗[M]. 沈陽出版社 , 李如森著, 2003.
[5]漢墓的考古學研究[M]. 岳麓書社 , 黃曉芬著, 2003.
[6]漢代考古學概說[M]. 中華書局 , 王仲殊 著,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