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
管理創新是將新的管理要素或要素組合引入企業管理系統以更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的創新活動。尤其是在企業管理中,一些人言必稱創新。一些所謂的“管理創新”被冠以各式各樣的數字、字母組合而成的管理新概念、新理念、新方法,令人目不暇接,大有泛濫之勢。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創新,并非真正的創新,大多都是“偽創新”。為了使企業的管理工作回歸本質,獲得管理實效,我們有必要對管理“偽創新”現象進行分析,認識其危害,并采取防范措施。
一、管理“偽創新”的表現形式
經濟學家熊彼特將創新解釋成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那么,管理創新就是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組合引入企業管理系統,以便更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的創新活動。而“偽創新”不從管理實質上創新,是徒有“面子”而缺失“里子”的“創新”?!皞蝿撔隆钡谋憩F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新瓶裝舊酒”的概念創新。管理創新必然要有新思想、新思維。而新概念、新提法層出不窮,恰恰也是管理“偽創新”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一些管理者將業界已存在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換一個新鮮的概念和提法來包裝,使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追求轟動效應,但事實上實行的還是老一套。雖然不能說一些概念的變化完全沒有意義,比如說它至少可以提升管理興趣,引起重視,但熱衷于概念炒作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2.“追求外表”的形式創新。企業管理制度是管理創新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一些管理者不從制度根本上想辦法,而是片面追求管理制度的表現形式和外在包裝。他們為了使管理制度文字更加洗煉,語言更加押韻上口,運用了大量的數字、字母組合方法,不惜生造詞語,或將文理不通的語句成書成冊,只求管理制度文字對仗工整,發音瑯瑯上口,營造出時尚的感覺。這些管理制度多配以圖片裝裱出書,外在形式越來越精美,而管理制度內容要么是翻版、要么稍作改動,加之制度成書時間長,成書后多半束之高閣,這種企業管理創新書面成果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
3.盲目引進、嫁接或模仿他人經驗。不顧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和特點,盲目引進、嫁接,甚至照搬、模仿別人的經驗,“全盤他化”,一會兒引進西方現代管理技術,一會兒嫁接中國傳統管理思想,或者企業管理者突然有了某種創意,不管是否科學,強行推行。一個管理者一種“創新”,或一個管理者經常“創新”,員工無所適從。
二、管理“偽創新”泛濫的危害
管理“偽創新”很大程度上源于管理者的浮躁,他們以創新為借口,嘩眾取寵,打造“工作亮點”來裝飾虛假的業績。管理的“偽創新”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欺騙性,任由其持續泛濫勢必會對企業造成嚴重危害。
1.使管理工作復雜化,增加管理成本。管理的本質是為了解決集體勞動的有序性和效率問題,其目的是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只有事物簡化了才會有秩序,提升組織效率。管理的“偽創新”不會從本質上帶來任何實際價值,但往往會因“創新”制造出新的事情,讓工作復雜化,反而會降低管理工作的效率?!皞蝿撔隆彼a生的創新成果并不是獨立出現的,它必然有一系列與之配套的制度、臺賬,甚至還有相應的機構,必然要消耗管理資源,增加企業管理的制度成本。這樣的所謂“創新”基本上是“有破壞無建設”的瞎折騰,勞民傷財,擾亂企業正常的管理秩序。
2.助長形式主義,敗壞企業文化。管理“偽創新”熱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一些人大談管理創新,其意不在創新,而是唯恐被人扣上因循守舊的帽子而已。但是創新何其難也,于是出于無奈,只有將過有的做法改頭換面、掐頭去尾,變成自己的創新,以體現自己的“管理水平”。管理“偽創新”采用一些華而不實的辭藻、紙上談兵的文章、故弄玄虛的技法來博取“功名”,說到底是弄虛作假,撈取名利。這些“偽創新”敗壞企業文化,嚴重影響真正的管理創新活動的開展,裹脅了管理創新的初衷。長期下去,會使人們對真正的管理創新都產生不信任,甚至抵觸情緒,從而影響、阻礙真正的管理創新。
3.產生信任危機,降低執行力。對于沒有實質創新的管理制度,不論管理層是多么兢兢業業的把它編制出來,但實行過程中,員工面對“改頭換面”的管理制度,從思想上不會引起重視,從行動上依然故我,對企業管理沒有裨益。更嚴重的是,員工發現管理層通過書面成果應付決策層時,制度的權威就會受到質疑,管理層的這種態度會在很大程度上挫傷員工的積極性,管理層在員工中的信任危機不可避免。制度文化的形成是潛移默化的,“偽創新”就是一種負面的制度文化現象。制度的不切實際必然會導致制度與管理分離、有章可以不循、制度難以落實等現象,削弱員工制度意識、執行意識,對員工的工作熱情和主觀能動性產生負面影響。
三、杜絕管理“偽創新”的對策建議
1.正確認識管理創新的本質和目的。管理的本質是簡單樸素的,管理創新的目的是為了使管理變得更加簡單有效,而不是使管理變得更加“炫目”。創新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使管理變得方便、簡單、高效的手段,不能為創新而創新。如果因為管理創新而引進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派生出新的管理機構和管理制度,使得管理工作變得更加復雜和繁瑣,甚至使管理者淪為管理工具的奴隸,那就背離了管理創新的初衷。
2.樹立對管理創新的敬畏之心。創新是在把握客觀事物規律的基礎上對原有認識的超越,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新行動,是實質性的變革。認識到這一點,才不會出現無知者無畏的怪現狀。有些管理創新并無必要,我們要考慮創新與改革的成本和風險問題,無視風險控制的創新也是“偽創新”。即便是既新穎又實用的創新,但如果比現有的方法所耗資源還要多,風險還要大,那么這種創新也不值得采納。實現同樣的管理目標,如果用平時的、現有的手段就可做到,那就沒有必要非得挖空心思去創新不可。其實,很多企業都有成熟的管理規范和制度,問題是出在“執行”上。因此,堅持執行制度遠比制度創新顯得更加重要。從這個角度看,當前企業管理不可迷信創新,應當少談些創新,多談些堅持,這不僅是企業管理需要,也是根治“偽創新”的有效措施。
3.建立多元參與的管理創新決策體系。管理創新的提出、實施應用,必須經過廣泛調查、科學論證和謹慎決策,防止某些管理者(尤其是權力主義者)憑“經驗決策”和個人操縱,貿然推行所謂的“管理創新”。企業各級管理層和一線員工等各方力量應積極介入,集思廣益,充分估計、科學預測創新可能帶來的種種問題,對拿不準的“管理創新”,可以小范圍試點驗證,謹慎推行。
4.加強對管理創新成果的評估和檢驗。要通過創新預期與實際效果進行比較分析和判斷,看是否取得實效,是否經得起實踐檢驗。對創新成果的評估和檢驗是科學認識管理創新的基礎,是推進、修正或終結管理創新成果的重要依據。管理創新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管理中的問題,“偽創新”雖然可能一時能取得轟動效果,蒙蔽群眾,但遲早會露出馬腳,必須及時終止,避免損失擴大。
5.建立問責機制,杜絕動機不良的“偽創新”。要在機制上對管理創新正本清源,應當重新明確管理創新的標準,對炒作概念、生搬硬套之類的“偽創新”要加以識別。一方面要創造寬松的創新環境,允許“試錯”,鼓勵富有責任心、進取心并敢于擔當的企業家大膽地走在管理創新的前沿;另一方面要建立問責機制,對于以“邀取功名”為目的的管理“偽創新”,要追究責任。此外,對于管理創新工作,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不應當下指標、定任務,從而避免管理者被迫進行“偽創新”。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管理創新是提升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指出管理創新中的“偽創新”現象,分析其危害,并非要反對管理創新。相反,正視管理“偽創新”現象,尋求鏟除“偽創新”的應對措施,恰是為了更好地推進管理創新工作。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荊州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