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公共安全之首,是社會公眾重點關注的問題。當前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食品安全管理面臨相當大的困境。有網友用易糞相食來形容現在的食品安全危機狀況,就是每種食品的生產者都清楚自己制作的食品是垃圾,因此從來不吃,長此以往,每個人吃的都可能是垃圾食品。
三聚氰胺事件中的政府危機管理能力分析
危機前預警階段的政府能力。危機識別是危機預防的起點,識別的時間越早,越能減少危機發生的概率和影響范圍。然而在對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看到,從3月份危機初見端倪,到6- 8月份危機擴大,直至9月份危機全面爆發,危機潛伏期歷時長達半年之久,而政府卻碌碌無為。
首先是危機意識薄弱,對人民群眾回應被動,部門間責任推諉嚴重。早在6月30號就有消費者向國家質檢總局食品生產監管司的“留言查詢”版內進行投訴,在9月6日、9日的留言里,不少投訴者強烈希望檢驗三鹿奶粉的質量,而質檢總局依然沒有積極回應,這里面質檢總局在危機前逃避和被動的態度面對。部門間責任的相互推諉,職責交叉、責任不明的弊端,阻礙了危機識別能力的發揮。
其次,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落后,檢測流于程序,對危機的預防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制約。 在檢測技術的落后和管理體制的漏洞之下,危機的預防能力低下的政府在危機初期不但不能成為危機的發現者,反而還成了元兇的庇護者。
最后,食品安全危機的識別卻總是迫于外力的驅動,反應能力低下使政府的權威性受到質疑,導致社會公信力缺失。如果沒有媒體對在9月8日對結石嬰兒的報道引起社會的軒然大波,此次危機或許還得不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
危機中應對階段的政府能力。由于危機事件具有突發性、緊迫性、危害性和可變性的特征,在危機全面爆發時更考驗著政府的各種應對能力。
此次事件中,黨中央、國務院對嚴肅處理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作出六項部署,立即啟動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級響應,并成立應急處置領導小組。使一場卷席全國甚至波及國外的大型危機死亡人數控制在個位數以內。但石家莊政府在應對的被動和倉促以及部門間責任的相互推諉造成了危機檢測預警的不足,《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形同虛設。
危機后處理階段的政府能力。危機事件的平息并不意味著危機管理的結束,而是預示著危機管理的重心過度到反饋機制階段。
由此次三聚氰胺奶粉危機事件的推波助瀾,《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該法律相比之前的食品衛生法,有較大的改進。
結合國內外的經驗教訓
(1)強化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對責任的界定要具體明晰避免責任推諉,提高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
(2)完善危機處理機制。
建立危機管理預警機制,加強監控和防范。政府部門要加強食品安全的日常檢測水平。 食品安全危機事件一旦爆發,政府可以通過信息發布平臺,以坦誠、積極的姿態開展信息溝通與披露,獲取民眾的認可與支持,維持政府形象。
完善危機處理應急機制,提高行動效率。危機一旦爆發,政府,社會乃至民眾要迅速反應過來,積極投入到危機處理中,要建立健全危機處理聯動機制,是危機控制在最小傷害內。
建立危機管理的善后和反饋機制。完善政府相關責任人引咎辭職制度,調查各級主管機關相關負責人。
建立和完善食品可追溯系統該系統。通過對整個食品供應鏈條實施跟蹤監控,當產生食品安全問題時,能夠及時追溯查尋問題源頭,在第一時間準確找到問題所在,減少危機事件的發生,減輕危機的危害程度。
(3)加強食品安全法規建設,規范整合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嚴查嚴辦黑心食品,加重罰則力度,更要加以嚴厲的法律懲罰,使得法律起到真正的威懾力。其次,要提高公民的檢舉獎金力度,推動全民監督。
(4)強調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和引導作用。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與媒體及民眾的溝通,及時公布掌握輿論的主動權。媒體要對使報道的事情有據可循。
(5)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增強公民危機意識。幫助公眾樹立危機意識和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堅決拒絕不安全食品。建立民眾積極參與的社會監督網。
作者簡介:
賈瑞麗(1991-),女,山西柳林人,山西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