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琳琳
當前,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戰略的實施,云平臺、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懶人經濟”迅速崛起,消費者對購物便捷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既給我國傳統社區便利店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一方面,作為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商店,社區便利店具有營業時間靈活、服務方式多樣等方面的優勢,迎合了當前消費需求的新變化;另一方面,我國傳統社區便利店經營服務理念、信息技術水平以及物流配送體系落后的現實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在此背景下,研究互聯網時代我國傳統社區便利店創新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互聯網時代我國傳統社區便利店發展現狀
1.整體發展水平較低。便利店這一零售業態在國外已有將近一百多年的歷史,而我國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引入,相對于國外,我國便利店起步較晚。盡管近年來我國便利店發展迅速,然而除上海、深圳等幾個一線城市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便利店相比日本、中國臺灣等發達地區,發展水平仍然落后。據《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日本平均每百萬人擁有388 家便利店,我國臺灣地區平均每百萬人口擁有425家便利店,相比之下,我國大陸地區平均每百萬人口擁有的便利店數量僅為54人,平均每百萬人口擁有的便利店數量相對較少。
2.發展迅速、發展潛力較大。進入“互聯網+”時代,我國實體零售業由于受網絡經濟的巨大沖擊,發展緩慢,部分零售業態甚至出現了“關店潮”。據《2015年主要零售企業(超市、百貨)關店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主要零售企業關店數量又創新高,僅大型的超市及百貨商店就關店138家(未算華潤萬家)。然而,與其它傳統零售業態發展慘淡相反,近年來我國便利店發展異軍突起,不僅門店擴張速度快,而且行業整體的提升空間也較大,正處于二次擴張時期,發展潛力較大。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便利店的年銷售額僅為178億元,2014年我國便利店的年銷售額已達為40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4.8%。與此同時,我國便利店門店數量也在不斷增加,2015年我國便利店門店總數4.4萬家,相比2010年的2.1萬家,增長了近一倍。
3.行業競爭激烈。伴隨著便利店行業的蓬勃發展,便利店市場競爭激烈。一方面,以沃爾瑪、家樂福為代表的大型零售企業紛紛鋪設便利店店鋪,開始進軍社區市場。另一方面,在“互聯網+”背景下,一些電商企業開始利用已有的網絡平臺、信息技術等優勢進入便利店行業,搶占便利店市場。如:2013年亞馬遜中國與中國全家便利,推出包裹自取服務;2015年京東成立新通路事業部,為中小門店推出“京東掌柜寶”B2B訂貨平臺,積極與各便利店合作;2017年京東宣稱未來五年將在全國開設100多萬家京東便利店等等。與此同時,阿里巴巴也開始利用支付寶與“7-11”等多家便利店展開合作,準備進入便利店市場。眾多新參與者的進入,尤其是電商巨頭的進入加劇了便利店市場的競爭,我國傳統社區便利店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4.部分社區便利店開始探索新的發展方式。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傳統社區便利店開始探索轉型路徑,尋找新的突破方式。如:早在2012 年,美宜佳便利店就已經開始與淘寶商城進行合作,利用便利店代收快遞,從而將社區消費者吸引到店鋪中;2013年唐久與京東合作,利用京東平臺嘗試O2O新模式。除此之外,光明、喜士多等便利店通過加快擴張趨勢實現新發展,太原唐久便利店還通過增加門店功能實現新發展等等。
二、互聯網時代我國傳統社區便利店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商品結構不合理。長期以來,我國傳統便利店一直作為“小型”超市而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超市的替代品,所售商品多為居民消費的必需品,在商品品牌及類型選擇上多為迎合傳統消費者的即時需求,并未依據目標客戶組建和搭配商品,不注重商品的個性化及多樣性,商品結構并不合理。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個性化及多樣性的產品需求越來越高,網絡經濟的發展又打破了消費時間和消費距離的約束,便利店距離消費者近、營業時間靈活等固有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商品結構不合理成為互聯網時代阻礙傳統便利店發展的重要因素。
2.便利性功能缺失。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服務”是便利店本質要求,也是便利店與其它零售業態的主要區別。然而,我國便利店在引入過程中,只是引入了便利店的業態概念,并未針對所服務的社區消費人群開發創新性服務,便利性功能缺失。例如,我國部分社區便利店的營業時間較短,在24小時或者18小時營業方面做得不足;我國大多數社區便利店僅提供購買電費、水費、暖氣費等幾項最基本的生活服務,針對本社區居民單獨開發的家政服務、送貨上門服務等具有創新性的便民服務項目涉及較少。而隨著我國居民水平的提高以及網絡的迅速發展,居民對便利服務的消費水平及消費要求越來越高,“懶人經濟”迅速崛起,便利性功能的缺失直接阻礙了互聯網時代我國傳統社區便利店的進一步發展。
3.經營管理理念滯后。我國傳統社區便利店多采用傳統的家庭式經營,有些甚至是夫妻店,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在長期的經營管理過程中他們已經習慣了傳統的管理與交易方式,對互聯網的認識不夠深入,只以產品為中心對店鋪進行簡單的單向管理,難以獲取市場有效信息,既不能正確判斷客戶價值,又不能準確的識別潛在的客戶需求,經營管理理念相對落后。而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社區便利店面對的又將是全新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客戶價值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極大的體現,這種傳統的以產品為中心的單向經營理念已不再滿足當前需要。經營管理理念滯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傳統社區便利店經營效率低下、創新能力較弱等問題,影響了我國傳統社區便利店實現創新性發展的進程。
4.基礎設施落后。在互聯網時代,我國傳統社區便利店基礎設施落后這一問題更加突出,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信息化水平較低,我國部分傳統社區便利店缺乏專業的信息化設備以及信息系統,信息化水平較低,無法支撐新的商業運營模式。②尚未形成現代化的物流配送體系,社區便利店具有店鋪較小、商品更新周期快等特點,對物流配送體系的要求較高,而當前我國傳統社區便利店尚未形成現代化的物流配送體系,主要通過電話等傳統方式進行商品預定。③我國部分傳統社區便利店的商品陳列柜較為陳舊,不僅耗電量大、空間利用價值較低,增加了店鋪的運營成本,而且增加了食品冷藏、保鮮等方面的風險。
三、互聯網時代我國傳統便利店實現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1.完善商品結構,實現商品多樣化。在互聯網時代,隨著消費理念的不斷更新,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傳統社區便利店原本以袋裝食品和日常用品為主的商品結構已不再滿足消費需要,傳統社區便利店應根據所服務社區的消費水平、人口結構有針對性的調整商品結構,實現商品的多樣化和特色化。例如,便利店所在社區以年輕人為主,則應將方便面、飲料等快消品作為主力商品,應增加這類商品的種類,尤其是特色商品的種類,同時,還可以選擇以鹽、醋等生活調料品為輔助商品,以衛生用品等為關聯產品。
2.增加服務功能,開展特色經營。提供便捷服務是社區便利店在與電商企業以及大型超市的競爭中獲勝的重要優勢。隨著“懶人經濟”的崛起,消費者對服務需求的范圍越來越廣,傳統社區便利店應充分利用靠近消費者這一距離優勢,積極拓展服務項目,開展特色經營。例如,傳統社區便利店可以依據社區消費需要增加家政服務,預定早餐、鮮花、蛋糕,代收快遞、送貨上門等具有一定特色的服務,使社區便利店成為社區的服務中心,不斷提高便利店在消費者中的影響力,增加消費者粘性,實現傳統社區便利店的創新發展。
3.開展O2O模式,實現雙線合作。傳統社區便利店應通過與電商、快遞公司合作或自主打造網路平臺的方式積極開展O2O模式,實現線上有資源與線下業務的有效融合,形成優勢互補,豐富產品與服務的類型,突出便利店的“便利”功能。在開展O2O模式的過程中,傳統社區便利店應以已有的實體店為核心,通過網絡溝通、網上預約、網上訂單、網上支付及上門服務等一系列程序,不斷拓寬消費者的選擇余地,依據目標客戶的需要增加具有針對性的特色服務,實現客戶價值創新,推動傳統社區便利店創新發展。
4.更新經營理念,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傳統社區便利店應積極更新經營理念,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及時更新店鋪的軟硬件,為社區便利店在互聯網時代實現進一步發展提供支撐,具體的做法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加大對信息技術的投入力度,開發店鋪信息系統,增加移動支付功能,提高經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二是進一步完善物流體系,改變傳統的訂貨方式,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物流管理,依據每日訂貨、銷售流量,選擇合理的物流方式,降低物流成本;三是樹立“互聯網+”思維,依據社會發展不斷更新店鋪經營理念,通過定期培訓原有員工或招聘專業人才的方式,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