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楠+陳欣+汪丹丹

摘要:能量轉化是中學階段的重要內容,兩種形式能量間的轉化是常見情況。本實驗中將風力發電與電化學相聯系,利用傳感器測量電路中的電流、電壓,現象與數據來說明風能、機械能、電能、化學能之間的轉化。
關鍵詞:風力發電;電解;能量轉化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8-0085-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8.029
能量的轉化是中學階段的重要內容,物理中學習了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化學中學習原電池與電解池,實現化學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本實驗利用風力發電產生的電作電源,電解硫酸銅溶液,實現了風能、機械能、電能與化學能的轉化。實驗將物理、化學兩學科相融合,可以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能量的轉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一、實驗原理
風力發電是利用風力帶動風車葉片旋轉,將風能轉換為機械能,發電機與風車轉軸相連,進一步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總的來說是將風能轉化為電能,扇葉轉動越快,產生的電壓越大。實驗中用電風扇作為風源,產生風能。
以風力發電機作電源,銅片做陽極,鉛筆芯(或鐵釘)做陰極,電解硫酸銅溶液。陰極上的Cu2+放電生成Cu,陽極銅片失去電子,生成Cu2+進入溶液,反應方程式如下:
為了說明鐵釘作陰極時,鐵釘上生成的銅主要是由電化學反應產生的,而不是直接的置換反應,展開對照實驗,同時將與電源負極相連的鐵釘、獨立的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中,對比實驗現象;此外,用惰性的鉛筆芯作陰極,重復實驗。
二、實驗藥品與儀器
實驗藥品:硫酸銅溶液、鐵釘、鉛筆芯;
實驗儀器:Vernier風力發電模型、Vernier電流傳感器、Vernier雙差電壓傳感器、計算機、鱷魚夾、燒杯、電風扇。
三、實驗過程
(1) 組裝風力發電模型,葉片傾斜角度為20°左右。
(2)將電流傳感器、電壓傳感器、數據采集器、計算機相連。
(3)將風力發電機兩極分別與銅片、鐵釘相連;再將雙差電壓傳感器兩極與發電機兩極相連,并聯入電路;電流傳感器串聯入電路。
(4)調整電風扇位置,使兩風扇輪轂中心相對,距離為50cm,并清理周圍障礙物;打開電風扇,等待30s,使發電風扇勻速轉動。
(5)將連接好的銅片、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構成閉合回路,如圖1,2;同時將一根鐵釘放入另一個裝有硫酸銅的燒杯中。
(6)打開數據采集軟件,點擊“采集”,觀察陰陽兩極的變化,120s后停止采集。重復采集三組數據。
(7)將鐵釘換為鉛筆芯,重復試驗。
四、實驗分析
1. 實驗現象分析
作陰極的鐵釘和獨立的鐵釘表面均有紅色物質產生,但是相同時間內,陰極鐵釘上的紅色物質更多。用鉛筆芯做陰極時,可以明顯看到其鍍上了紅色的銅,如圖3,說明確實發生了電解反應,Cu2+ 在陰極放電,生成銅單質。
2. 實驗數據分析
在軟件中,點擊“統計”工具,即可得到電解過程中電流、電壓的平均值、標準差等,如圖4。
表1中呈現的數據是鐵釘作陰極時,電鍍過程中電路中的電流與電壓值,可以看出,三次測量的平均電流為0.049A左右,平均電壓為1.2V,電壓、電流值再次證明溶液中的離子受到電場的作用,鐵釘表面產生的銅單質是由電解產生的。電流和電壓的標準差都較小,說明風力發電產生的電壓比較穩定。
五、實驗結論
利用電壓傳感器測量了電路中的電壓為1.2V,可以證明風力發電模型將風能轉化為機械能,進一步轉化為電能,此外,該電能可以進一步利用,電解電解質溶液,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本實驗中實現了多種形式能量的連續轉化。
參考文獻
[1] http://www.verni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