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各行各業(yè)都有了新的發(fā)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以物聯網為典型,其出現是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后的又一大改革,也逐漸帶動了各國GDP的增長。而目前我國鮮活農產品在物流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短板,一般來說有流通效率低、成本過高、損耗較大等缺陷亟待改善,本文在指出明確存在的問題的背景下,提出了合理利用物聯網技術來實現鮮活農產品的儲存、運輸、跟蹤、管理等一系列程序,通過物聯網的高新技術實現對鮮活農產品運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管,通過物聯網的信息化技術實現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體現了傾斜保護交易中弱者的社會利益原則,最后的目的是實現對農產品質量的保障,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也為農民的收入的增長做出貢獻。
關鍵詞:物聯網;鮮活農產品;經濟增長
鮮活農產品即與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新鮮水果蔬菜、水產品、畜禽、肉蛋奶等。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過程中,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相應的,人們對于生活用品和食品的要求也與日俱增,相對比化肥下生存的農作物,人民更青睞原生態(tài)健康品。最近幾年,隨著人民對綠色食物的追隨,農產品的消費水平也呈現出一路上漲的趨勢。農產品的物流也有了相應的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農產品的物流水平還是出于一個相對落后的階段,在鮮活農產品的流通過程中存在著流通效率低、成本過高、損耗較大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改善和發(fā)展,實現農業(yè)進程的全面發(fā)展。
物聯網在新的時期也得到了急速發(fā)展,它通過信息傳感設備將所有運送的物品和互聯網進行連接,以實現智能化的監(jiān)管。在物聯網技術的支持下,物品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當前我國的物聯網技術已經運用到了生活各個平臺:智能電網、智慧物流、智能家居等等。但在鮮活農產品的運輸上,我國的物聯網技術還處于一個初步發(fā)展的階段,需要不斷的總結經驗,實現進一步的發(fā)展。
一、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存在的問題
1.流通鏈過長、成本高、消耗大
我國的鮮活農產品在生產到走上消費者的飯桌,一般會經過這幾道程序:產地收購-產地批發(fā)-銷售地批發(fā)-銷售地零售。而現代的物流緩慢,農產品在生產到被食用的過程中耗費的時間過長、運輸設備落后,這就導致了成本居高不下,但消耗仍不見減少。我國的農產品在超市中的銷售比例遠遠低于歐美發(fā)達國家,說到底是落后的現代設備阻礙了農產品走進超市,迅速的走進人民的生活。我國鮮活農產品的損耗率也遠遠高于以上這些國家,而美國和日本一般能控制在合理的標準之內,這取決于先進的物流系統(tǒng)的發(fā)揮,它能夠保證農產品在運輸的過程中品質和新鮮程度,實現保值。而我國的運輸在這一方面卻是劣勢,不利于鮮活農產品質量和價值的實現,這一方面造成了糧食的浪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鮮活農產品質量的保證。
2.冷鏈物流發(fā)展慢、質量缺乏嚴格把關
我國的冷鏈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的開發(fā),目前還沒有形成獨立系統(tǒng)的冷鏈物流技術,冷鏈設備的建設還有待發(fā)展,這就導致了鮮活農產品在運輸的過程中要經受的阻礙。鮮活農產品大多是難以長期保存的食物,易腐壞的特征決定了其必須采取冷藏技術進行運輸,但我國目前冷鏈運輸在物流中僅占很小的比例。這樣不僅增加了運輸過程中的消耗,也提高了運輸成本,更重要的是多次運輸會導致新鮮食品被污染,難以使用。
3.流通主體規(guī)模小、缺乏組織性
我國生產農產品的大多是小農戶進行分散的生產經營,這是延續(xù)了我國小農經濟的歷史特點,我國的農業(yè)合作社等組織發(fā)展也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這就導致了規(guī)模較小的農業(yè)生產難以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方式,在當今市場迅速變化的時代,難以對付各種挑戰(zhàn)。一般來說,鮮活農產品要走進大城市,需要經過多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運輸,跨區(qū)流動給運輸技術和設備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這就可能會導致市場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農民的收入也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物聯網視角下鮮活農產品流通的發(fā)展對策
1.借助物流網加強對鮮活農產品的管理
鮮活農產品的質量一直是關系消費者滿意度和身體健康的重要問題,物聯網和鮮活農產品運輸的結合不但能讓消費者及時了解到產品所在環(huán)節(jié)及其狀況,也有利于政府進行更為直觀的監(jiān)察和管理。在物聯網的大背景下,市場主體能對鮮活農產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實時監(jiān)控,確保了產品的質量。通過物聯網技術,鮮活農產品的溫度、濕度都可以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在出現異常情況的時候先進設備能及時進行警報。此外,物聯網環(huán)境下冷鏈物流和上下游企業(yè)能無縫銜接,各個部門之間信息的交流互享速度加快,這就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業(yè)的服務質量和運營水平。
2.借助物聯網實現鮮活農產品運輸的可視化
在物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運輸無需人工,人工智能機器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工作,快速準確的進行物流車輛的調度,優(yōu)化運輸路線,同時實現對運輸工具的實時監(jiān)控,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鮮活農產品運輸過程中的成本消耗。當前,鮮活農產品的運輸多采用的是RFID技術,在農產品生產到被消費這一過程中都能實現信息的自動采集,這就提升了工作效率,有效的減少了儲存成本,這種可視化的鮮活農產品流通技術很大程度上幫助了農民產品的銷售,也有助于消費者食品安全的保障。物聯網環(huán)境下可以對鮮活農產品的庫存情況進行實時監(jiān)測,也有利于消費進程的加快,為農民的創(chuàng)收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網上交易是物聯網和互聯網技術合作的產物,這有利于解決農戶分散、生產規(guī)模小的問題。首先由消費者提出了要求,再由企業(yè)牽頭進行實施,一方面滿足了市場需求和消費者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保證了農民能及時得到收入。物聯網條件下的信息共享也有利于鮮活農產品的銷售。
3.借助物聯網技術進行鮮活農產品運輸的信息化建設
我國鮮活農產品的流通中存在的很大問題之一是農產品市場的信息化水平較低,流通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夠對稱。這一方面是因為農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難以與時俱進利用先進的設備進行生產和經營;另一方面是農產品的特殊屬性決定的,消費者難以實時掌握到鮮活農產品的來源和質量。這種信息不對稱會導致農產品的供需不平衡,農民的利益難以得到切實的保障。而通過物聯網技術將鮮活農產品的生產、流通、銷售都融入在一個系統(tǒng)當中,不但能幫助各個市場主體消除市場信息不對稱,還能減少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滿足了城鎮(zhèn)居民對鮮活農產品新鮮度和安全度的要求。物聯網環(huán)境下,我國的整體農業(yè)效益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三、結束語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改善消費者權益保障的程度,也有利于農民權益的維護,在新時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發(fā)展。這不僅需要技術上的支持,實踐中的應用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各行各業(yè)都有了新的發(fā)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以物聯網為典型,其出現是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后的又一大改革,也逐漸帶動了各國GDP的增長。而目前我國鮮活農產品在物流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短板,一般來說有流通效率低、成本過高、損耗較大等缺陷亟待改善,鮮活農產品的質量一直是關系消費者滿意度和身體健康的重要問題,物聯網和鮮活農產品運輸的結合不但能讓消費者及時了解到產品所在環(huán)節(jié)及其狀況,也有利于政府進行更為直觀的監(jiān)察和管理。在物聯網的大背景下,市場主體能對鮮活農產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實時監(jiān)控,確保了產品的質量。物聯網技術在鮮活農產品流通上的運用,一方面滿足了市場需求和消費者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保證了農民能及時得到收入。物聯網條件下的信息共享也有利于鮮活農產品的銷售。
參考文獻:
[1]龔晨.物聯網技術下運輸業(yè)的發(fā)展[J].西藏發(fā)展論壇,2014.08.
[2]周海波.鮮活農產品運輸信息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田[J].中國農業(yè),2015.05.
作者簡介:李承高(1968.11- ),男,漢族,湖南常德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農業(yè)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