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魏舒敏+王妍吉

摘 要:企業產品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在我國已逐漸成為一個焦點話題。隨著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向國際化,企業產品質量不合格問題已逐漸成為我國企業國際化困難的重要阻力。本文首先闡述了本課題的研究說明,然后分析了我國質量管理差所存在的問題,緊接著敘述了我國的大環境是有利于企業建設自身質量管理,并對日本成功的質量管理進行分析借鑒,最后根據上述的分析提出相關建議措施。
關鍵詞:質量管理;政府引導;質量環境
一、引言
筆者認為無效的企業質量管理包括兩種,一種是粗制濫造的產品。另一種是不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第一種,每年的“315打假晚會”從側面反映出了我國有些企業產品的質量嚴重不合格,已經嚴重危害到消費者的身心健康發展。第二種,以汽車行業為例,我國的汽車產業在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力較差。以上兩種在我國都十分常見,反映出我國企業的質量體系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的研究的內容是如何建設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能夠改善我國企業的產品質量,增強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能夠有效解決我國現如今產品產能過剩的問題。
二、文獻探究
質量管理從早先的質量控制到工業時代的全面質量控制以及之后變種而生的全面質量管理到最終的ISO9000認證,這是循循漸進的過程。在質量控制與全面質量控制時代,質量僅僅只是企業自身的事情。到了全面質量管理以及ISO9000的時代,社會各界都參與到企業的質量管理中,并且他們的作用日益明顯。同樣對于我國來說,建設企業質量體系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包括政府、行業、企業自身與消費者。建立以企業為核心,政府為主導,行業為引導,消費者監督的有效質量管理體系。
近年來,有許多關于社會各界參與到質量管理過程的內容。筆者將研究的論文的分為兩個方面。第一,企業自身如何建設質量管理,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要適應市場與社會環境的變化,并且隨著時代的變化,要不斷優化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第二,政府方面的作用文獻研究。程虹,范寒冰,羅英(2012)從基礎理論的方面介紹了美國政府質量管理體制,并提出了對中國政府質量管理的借鑒。第三,行業方面的作用,程虹、陳昕洲(2016)研究了我國古代質量管理的發展歷程,并認為古代政府在質量管理方面依靠了牙儈、行會等多方社會主體。綜上述文獻,我們可以獲得一些關于社會各界建設質量管理體系的方法和理論。本文基于我國形勢,分析日本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并根據相關理論淺談我國建設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的行為措施,并提出相關建議。
三、現存問題
1.企業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出了許多巨型的民族企業,它們享受著改革開放初期供小于求的紅利,但同時也為這些企業國際化的進程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其中突出的隱患是企業產品質量得不到國際認可。而這些質量問題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產能過剩(見下表)。國內生產的鋼鐵、煤炭、水泥、電解鋁等產品嚴重過剩,但國內需求不足,使得不少企業仍處于去庫存狀態,影響了企業自身的活性。另一方面,過剩的產能不具有競爭力,產品的品質受到質疑。國內的一些大型建筑商更意愿從澳洲進口更具有性價比的鋼鐵;前年春節期間,數十萬國人奔赴日本買一個馬桶蓋,不得不說是一個諷刺。
2014年中國主要工業品生產規模及占世界總量的比重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工信部和各行業協會
2.行業問題
我國各個行業的行業內監控并沒有做好。一方面,行業組織過于依賴政府的支持。以北京市為例,多數行業協會政會不分,行業代表性差,官辦色彩濃厚,對政府部門依附性強,內部民主管理意識差。這種問題在全國各個城市均十分常見,行業協會對于強勢的政府更多的是采取依存的方式,政府將自身滲透進各個行業組織,并掌握主導權。另一方面,我國的行業組織起步時間晚、發展緩慢,對企業的影響力較低,企業更加看重與政府的關系,行業組織對本行業的影響力也比較低。
對企業來說,當行業領頭企業無法不注重自身的質量管理。一方面,本行業的中小企業會效仿領頭企業的不良行為。另一方面,長期的產品質量不合格會降低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弱化消費者的質量保障與維權意識。長此以往,會帶壞整個行業的風氣,甚至影響社會上的風氣。
3.消費者維權意識不強
無論315打假晚會、政府所扶持的社會上的法律志愿服務社,還有政府所開展的一系列法律進社區的活動。無疑都在不斷強化國民的法律維權意識,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國民的法律維權意識不強。國民遇到產品質量出現問題時,常常是得過且過,自己咽下這份苦果。這一方面助長了不良企業的歪風邪氣,另一方面進一步削弱了自己的維權意識。
四、可發展的大環境
我國企業現在所處的質量管理大環境整體是有利于企業發展的,這依賴于黨中央以及國務院做出了一系列的戰略調整。2015年,黨和政府分別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和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張志元(2016)認為供給側改革可以從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培養企業創新環境、落后企業改革升級等多方面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從而改善我國產品在國際上不具有競爭力的問題。政府實施質量管理為我國社會各界帶來許多好處,提高了政府組織的執行力,加強了對政府內部的控制,提高決策質量,優化政府支出模型等。而對于企業來說,高質量的政府,可以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現有的315打假活動加上中國一系列的質量獎,便是胡蘿卜加大棒的原理,對我國的質量體系起到輔助完善的作用。我國的315打假晚會開始于1991年,至今已有26年歷史。其次便是我國現有的質量獎,這些質量獎不只是中國質量獎,還包括各個省政府下設的質量獎,嚴懲與獎勵雙重措施有利于我國質量體系的健康發展。
五、日本質量管理體系的借鑒
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迅速增長的經濟也為我國的質量管理帶來巨大的隱患。我國的質量管理遠無法比擬發達國家的質量管理。日本是以制造崛起的大國代表。由于國家的地理限制,日本本國資源缺乏、市場需求不足,使得日本不得不從國外購買資源、將產品銷往世界。
1.日本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
日本從二戰后的戰敗國,到50年代引進質量管理,70年代戴明教授在日本推廣全面質量管理,因此使得八九十年代日本的優質產品震驚世界。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培養了日本企業的質量文化,以及日本社會各界的質量意識。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1)日本政府對質量管理巨額財政支持,這些經費支出培養了大量的質檢方面的人才。(2)同時對質檢部門進行改革,現如今日本的每個行業的質檢主體是中央各省廳,做到了術業有專攻。(3)日本各個企業推行全面質量管理。(4)日本將全面質量管理推廣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2.豐田汽車的質量管理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作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公司,是日本企業實行質量管理的偉大結晶。汽車行業作為復雜的制造業,對于技術、管理、質量等一系列方面均要求很高。豐田通過自身的多年實踐,總結了豐田管理模式。豐田管理模式涉及到豐田公司的方方面面,如產品設計、生產線設計、產品生產、員工工作標準等,將每個方面都精確化、標準化,并且精確實施。豐田模式的目標是零庫存、生產可視化、低成本。在低成本方面,豐田采用的方式與傳統低成本策略不同,豐田降低的是非生產成本。豐田管理模式是一個復雜的行為準則、操作系統,等同于人的脊椎,支撐著整個公司的骨架。在產品質量方面,在全面質量管理的基礎上實施了全員質量管理,重視中層管理人員,要求總經理、中層管理人員以及技術人員從實踐出發,與工人們一起學習,全員共同負責的模式。
六、結論
我國的企業質量體系仍不完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力量予以支持。僅針對以上依舊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1.外界力量的作用
(1)政府與行業聯合作用
我國現有的質檢體制過于以來政府的作用,我國產品的質檢是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單個行政部門負責的,這對于政府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使得有些不良企業的低劣產品可以蒙混過關,對社會和人民造成巨大損失。政府可以加強與社會組織、行業組織分工合作,充分發揮兩者的不同作用。政府的質檢機構著重監控重點企業,如食品、藥品等。而像一些非重要的行業,可以交給高信譽度的社會組織負責。這樣一方面減輕政府的負擔,另一方面降低企業質量管理的成本。
(2)打造中國質量獎
建立健全我國質量獎是完善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舉措之一,質量獎對于企業的吸引力不亞于奧斯卡對美國影星的吸引力,能夠不斷推動著企業的質量模式的改革。中國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是中國質量獎,首屆質量獎在2013年,我國的質量獎還處于嬰兒狀態,遠遠無法與世界三大質量獎相提并論,對于政府來說打造世界第四大質量獎--中國質量獎勢在必行。
2.企業自身
對于企業來說,首先一點便是觀念的轉變。市場在轉變,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消費者也在變化,大眾消費者向小眾消費者轉換;渠道在轉變,傳統市場向互聯網市場轉變,等等一系列的轉變體現出了現代人對品質的追求,依然堅持重“量”不重“質”的企業必將被時代所替代。其次是管理模式的轉變,現在我國有許多二三十年相對較老的企業,從普通的小作坊慢慢發展成本市、本省乃至我國的優秀企業,但這也是這些企業的限制所在。他們秉承家族式發展的模式,家族成員牢牢控制企業的一切決策,企業會慢慢僵化,生產經營模式嚴重落后。學習先進的管理模式,可以優化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然后是技術的提高,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國的一些企業與國外的企業競爭時,技術方面常常是一大劣勢,不得不采用進入相對低端的市場,避開國外的競爭對手。對于企業來說,做種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前提便是注重研發、注重技術。最后是積極參與國家的質量認證,打造自身的品牌,我國國內的消費者在消費方面更加偏向于有國家認證的產品。
參考文獻:
[1]張碧輝.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J].天津造紙,2011,33(2):30-33.
[2]程虹,范寒冰,羅英.美國政府質量管理體制及借鑒[J].中國軟科學, 2012(12):1-16.
[3]程虹,陳昕洲.我國古代政府質量管理體制發展歷程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32-48.
[4]黎念青,溫春娟.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型:北京的發展和不足[J].北京社會科學,2004(3):131-137.
[5]張志元.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提高我國先進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6,38(12).
[6]趙顏.淺談豐田模式下我國企業成本管理模式之創新[J].江蘇商論, 2014(5):116-117.
[7]宋曉清.全面深化改革時代政府與行業協會商會關系的重構[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4,30(5):45-52.
[8]劉歡.我國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 2013.
作者簡介:陳武(1996.05- ),男,漢族,安徽淮北人,安徽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2014級本科生,專業:工商管理